APP下载

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其培育策略

2019-02-21刘斌志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军人职业

刘斌志

(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 重庆 401331)

2018年7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讲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退役士兵总数为5700万,并以每年数十万的速度在递增[1]。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军队建设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权益的保护力度也需要不断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已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之后不到半年,各地陆续组建了相应的退伍军人服务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也于2018年4月16日正式在北京挂牌。近年来,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职业化和制度化的社会福利促进手段,积极参与了原民政系统的优抚安置工作,发展出专门的优抚安置社会工作领域,并将在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2]。因此,在新形势下,需要认真梳理已有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并积极培育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提升退役军人安置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一、我国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发展

作为军人优抚安置服务的一部分,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转变传统安置工作依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模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协助有需要的退役军人及其家庭实现角色转变,解决其退役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恢复和改善其社会适应功能并使其顺利度过军地转换期,促使其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更高的生活质量[3]。

(一)我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关心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早在1932年中华苏维埃政府通过的《红军优待条例决议》中就明确要求安置老弱病残的红军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就着手建立了军人优抚安置的基本法律体系,确立了国家安置的基本原则。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市场经济效益优先、政府机构减员增效、小政府大社会、法制体系尚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滞后等方面的影响,退役军人安置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既有缺乏统一的协调决策机构、安置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畅、退役军人安置管理工作缺乏国家法律法规保障、退役军人接收安置任务重的地方政府压力较大等宏观性问题,更有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人员国防意识薄弱、工作作风官僚、挪用相应的安置费用、工作办法比较封闭、信息不能共享、延迟退役军人上岗、难以落实退役军人待遇以及地方配套设施落后等微观性问题[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强调要高度重视军转安置工作,关心关爱军转干部,创新安置工作机制,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确保军转安置工作圆满完成,为促进国防和军队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政策保障[5]。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工作进入新阶段。十九大以来,各地也开展了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新探索。河北省在省市县三级成立了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成立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网络;江苏省开展了全省退役军人普查,挨家挨户核实信息,为退役军人颁发光荣牌;湖北省为有意向竞选村干部的退役军人提供相关培训,在竞选前进行重点推荐;湖南省组织退役军人带头建设家乡、促进经济发展,带头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协助近万名退役军人成为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广东省通过支持退役大学生士兵就业享受优待政策,组织公务员岗位、国有企业岗位定向招录退役军人和退役大学生士兵;吉林省长春市则建立了军地干部创业孵化基地,帮助长春乃至东北地区的近千名军转干部自主创业[6]。

(二)我国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时代困境

虽然我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由来已久,但相关的社会工作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2012年王芝兰对社会工作者介入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可行性和路径进行了探讨[7]。此后,不同学者陆续以社会工作视角探索退役军人安置服务的深化。一是关于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方面。张雪峰的研究发现在退役士兵职业转向过程中,小组工作可以有效地改善退役士兵的社会资本和职业认同,而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增长方面则无明显变化[8]。二是关于退役军人人际交往方面。陈雨润基于无锡某社区的专业服务实践经验,发现社会工作对社区中有人际交往适应问题的退役士兵开展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的干预具有明显疗效[9]。三是关于退役军人社会适应障碍方面。刘金杭的研究发现退役军人的社会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怀旧、否认现实、交往局限、缺乏职业规划和社会适应能力低等问题,并进一步证明了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性和意义[10]。此外,陈希思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有利于优抚安置工作完善制度、健全法规、提高水平、深化改革,并强调需求导向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11]。

总体而言,当前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仍面临着诸多限制和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指导理论薄弱。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和专业[12],但目前社会工作者在介入退役军人安置的过程中,非常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模式指引。加之,当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刚刚成立,新的工作机制、模式、方式方法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相关的专家队伍、人才支撑、人才督导和激励制度均没有建立[13]。二是专业队伍力量弱小。部分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专业学历、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水平都不高,无证上岗的现象非常普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三是资源整合能力有限。虽然我国拥军优属和转业安置的总体环境较好,但退役军人安置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压力和社会壁垒,其资源链接和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四是核心能力有待提升。鉴于相关研究与实务探索的缺乏,社会工作者尚未形成科学、全面、专业的服务能力体系,在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中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我国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促进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方面,我国已经成立了国家层面的退役军人事务部,从顶层设计保障了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军队改革的深化也要求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在理论水平和实务经验方面都有所创新、有所成效、有所贡献。因此,发展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增强专业发展的意识和加快步伐,不断提升服务于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核心能力,彰显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重要功能。所谓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是社会工作者服务所必需的、处于优势地位、其他专业人员无法在短期内靠简单模仿获得的独特专业素养和实务操作技能的总和[14]。相应地,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就是在从事退役军人安置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系统学习和服务实践所掌握的独特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体系。其专业核心能力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更可以促进退役军人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促进我国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学科理论和模式的形成。

二、我国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系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表述框架,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价值、知识与技术是社会工作者的的核心能力维度[15]。因此,社会工作者在退役军人安置服务中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可以表述为价值、知识和技术三个维度十个方面。

(一)价值层面的核心能力

作为一个价值导向的专业和职业,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伦理诉求。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为军队和国防建设做出贡献的军人群体,其服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殊性、协调性和艰巨性。而做好退役军人安置服务,不仅是满足退役军人社会适应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更是对现役军人的福利承诺。因此,开展价值导向正确的社会工作服务,就必须坚持以下核心价值理念。

1.政治正确的立场。军人是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最可爱的人”。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依法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促进相关的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其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优抚养老方面的福利水平,既是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奉献的重要认可,也是对现役军人矢志强军的有力激励。因此,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把握能力,认识到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于退役军人事务的关心和重视;认识到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是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考量和需要[16]。社会工作者的正确政治立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认识到服务对象身份的特殊性。军人是国家安全的矛与盾,是人民群众的保护神。退役军人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他们也是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回归人民、回报人民,依然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军队情结深,是国家和社会的有功之臣,他们虽然“归田”但并未“解甲”,他们的信念就是“国有难,召必归”。第二,要认识到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政治性。退役军人的今天,就是现役军人的明天,因此,做好退役军人的优抚安置和军地职业转换,不仅有利于保障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福利,更能够有效地解除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稳定军心鼓舞士气,还能够鼓励广大适龄青年踊跃参军,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和中华民族凝聚力[17]。第三,要认识到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协调性。一方面,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横跨党、政、军、社四大系统,既需要与地方的组织、民政、财政等部门联系,又需要与军队的军务、干部、组织、群工、人事等部门相配合,还需要与社会中不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沟通协调,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关系协调能力和社会资源调动能力。另一方面,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不仅需要开展好相关的经费、住房、医疗、就业、教育以及户籍方面的服务,还需要联系各个阶层、行业、年龄层的人群,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社会阅历和沟通能力。第四,要认识到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艰巨性。虽然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退役军人的安置,但受制于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形势,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财政、职业、资源和效率的压力[18]。尽管社会工作可以在一些突出问题上体现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社会工作也并非是万能的,也需要来自政策制度、社会力量以及退役军人等多方面的合作。

2.优势为本的理念。虽然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但由于军队的相对封闭性、职业的相对特殊性和技能的相对单一性,军人在退役之后往往会面临来自社会的较大压力,既有职业市场多元性、求职市场严峻性、职业要求苛刻性以及职业发展不稳定性的困境,也有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服务能力有差距、部门权责扯不清、政策落实不规范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转变思维,彻底转变看待退役军人的“问题视角”,充分重视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潜能,积极挖掘社会给予退役军人的尊重力量、服务资源以及关爱,以优势为本的视角去看待退役军人,去分析社会环境,去挖掘社会资源,去推动退役军人安置工作[19]。

首先,要全面掌握退役军人的需要。开展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退役军人的真实需要,就要全面摸清退役军人的基本信息,精准建立台账,逐人建档立卡,掌握其利益诉求。一方面,要掌握退役军人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共性需要,尤其要关注其就业权益保障方面的突出需要,也要关注不同个体的个性需要;另一方面,要掌握退役军人安置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其在就业安置中的等待时间长、在岗时间短、上岗率低、福利保障难、隐性失业、延迟上岗等问题。

其次,要深入分析退役军人的内在优势。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能力。退役军人是社会崇高的群体。因此,社会工作者应相信并致力于挖掘退役军人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条件、才能、禀赋和智慧。一方面,退役军人的内在优势可以表现为良好的身体条件、完美的个人形象感、勇敢坚毅的品格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军人在长期的艰苦锻炼和军营磨练之后,大部分都能够有较好的身体机能水平,并能对自我有较强的认同感、较高的自尊度和自我价值感。另外,军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坚韧意志、正义情怀、乐观向上和精益求精的品格,都是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同职业所青睐的因素和特征[20]。另一方面,退役军人在长期的军事训练中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效能优势,包括在不同环境甚至是恶劣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理心和关怀、高度的自我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清晰订立目标并严格执行的能力、较好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以及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当代社会不同职业最核心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和最大优势。

再次,要不断挖掘退役军人的外在资源。随着我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整个社会对于军人的关注、关心和关爱不断增强,退役军人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支持也不断提升,其外在社会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具体包括:一是正向的连接关系,包括军人退役之后更加深厚的战友关系、更加亲密的家庭关系、更加优待的社会支持、更加人性化的政府关怀;二是坚定清晰的规范,包括国家对于退役军人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更加细致、更加实际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三是关怀支持的环境,包括党和国家对于退役军人的高度重视和关爱,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安置的指示和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给退役军人营造了一个空前支持的社会环境[21];四是积极合理的期望,包括政府和社会对于军人退役后的地位确立、职业安排以及社会认可;五是有意义的参与机会,包括多元化的就业空间、岗位选择以及薪酬待遇。

最后,要多层面开展退役军人的增能赋权。在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中坚持优势为本的理念,最终需要落实到增能赋权的行动上。一是要促进个人层面的赋权,即协助退役军人了解自身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内在优势,从而使其有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将这些特征映射到相应的职业特征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取向;二是要促进人际层面的赋权,即协助退役军人加强战友之间、同辈群体之间、老乡之间的联系,通过彼此鼓励、交流和分享增强其社会适应的能力和增加机会;三是要促进社区层面的赋权,即协助退役军人所在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以更积极的态度认识退役军人安置的重要性,并协助他们提升相关工作的能力;四是要促进社会层面的赋权,即通过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完善和健全,营造尊重和支持退役军人的良好社会氛围[22]。

3.尊崇军人的理念。军人,是国家和人民的保卫者,是时代的英雄,是“最可爱的人”。而现实生活中退役军人有时却可能面临着就业安置和生活保障的问题。“最可爱的人”有时可能成了“最受伤的人”“最委屈的人”,英雄既流血流汗又流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军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并推动国家层面设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对于军人的尊崇,不仅可以让退役军人消除内心的落差感,顺利完成身份过渡和角色转变,增强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还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尊重军人、热爱军人与敬重军人的风气,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和福利水平。尊崇军人就是全体社会对于军人群体具有较为积极和正向的认知和态度,并通过尊重、认同和拥护行为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全社会对军人职业有较为科学的认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相关的知识讲座、军事讲解、参观考察、宣传教育、分享交流和慰问活动,让社会大众了解军人的品格意志、训练难度、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了解我国国防和军事斗争的严峻性,认识到军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促进全社会对军人有较为正向的态度情感。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向社会宣传军队的先进性和军人的先锋性,从而树立对军人群体的信任、拥护和尊敬。第三,促进社会大众对军人有更为积极的拥护和关爱。社会工作者通过就业安置、社会宣传以及服务引导等方法,引导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军人、爱护军人、优待军人、照顾军人,引导全社会形成拥护军队、踊跃参军、优待军属的社会良好风尚。第四,促进社会政策对于军人有更为普惠性系统性的福利保障。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政策分析和建议等方法,促进国家和政府给予军人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厚的福利待遇、更全面的福利水平和更人性化的社会服务,最终让军人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尊崇的职业[23]。

(二)知识层面的核心能力

知识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沟通价值与技巧的桥梁和基础。作为专业服务的一部分,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既需要掌握传统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又要求具备相关的社会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更要熟练掌握退役军人安置的政策资源。因此,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在知识层面的核心能力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的掌握。

1.社会适应的理论。对于退役军人而言,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是使其更好地适应退役后的社会生活,顺利度过军地转化的过渡期,因此,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适应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角色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不同角色与相应的社会机构、社会期望、社会地位和社会行为相联系。军人在退役前后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就要适当改变自我概念、自我行为以及行为模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退役军人认清自己的角色转变,学习、掌握顺利扮演新的角色的行为和模式。第二,认知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适应行为有赖于其建立的理性信念并表现出适当的情绪模式。退役作为军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意义就成为其是否顺利适应未来生活的关键所在。因此,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通过情境分析让退役军人认识到其不成功的适应来自于自身对于“退役”事件的不当认知和信念,并通过去灾难化、理性功课等技巧辨识非理性信念,树立理性信念;另一方面通过行为改变引导退役军人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接受组织安排,提高自我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第三,社会再适应理论。该理论认为“重新适应事业和生活”构成退役军人重要的压力源,并导致后续的求职失败、职业倦怠、不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交退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退役军人提升自我压力应对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和技巧,及时预防和化解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顺利度过适应期。第四,社会支持理论。该理论认为军人退役后的社会适应需要与他人合作,并依赖他人与社会的协助,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应对各种环境的挑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退役军人挖掘其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既包括非正式的亲友、邻里和战友的支持,也包括正式的军队系统、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街道办事处以及各类正式社会组织的资源;既包括来自外在的物质性的工具性支持,也包括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支持、社会认同等情感性支持。第五,社会融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军人退役后融入社会的心理过程归根于个体的认同。一方面,军人对退役后的社会和职业的环境、文化、规则以及自我有逐步接纳和认同的过程,然后逐渐对于退役后所属的群体产生认同,最终融入社会;另一方面,退役军人在新的社会角色中认识到自我的优势和价值,并进而增强了对新角色、新任务和新职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最终顺利地融入社会[24]。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强化退役军人对于新环境、新职业和新的社会关系的接纳和认可,最终使其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

2.职业发展和辅导的知识。对于退役军人而言,顺利就业是其融入社会最为有效的方式。所以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充分的职业发展和辅导的相关知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规划的理论,包括生涯发展理论、生涯选择配合理论、生涯决定理论等。其中,生涯选择配合理论认为退役军人职业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其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人格、需求与价值观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然后再分析外在的职业的分类和内容、各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各种职业所需的特质以及各种职业报酬率等。最后进行内在特征和外在需求的对比和匹配,从而作出恰当的选择[25]。第二,就业观念转变。为了促进退役军人的就业,就需要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与就业培训,获取就业信息并调整自我认知。第三,职业咨询,即是协助退役军人了解社会上职业的类型、需求及报酬等。第四,职业评估,包括对退役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的评估。诊断、指导和预测其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科学开展职业指导、训练和规划。第五,职业培训。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对退役军人开展就业前的技能培训,在其兴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训练和求职技巧训练,提升其职业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退役军人提供上岗前的岗位培训,提高其职业熟练度和技能水平,提高岗位胜任力。第六,职业指导,即针对退役军人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挑战和限制,通过职业心理辅导、专业督导和继续教育,促进其职业的可持续发展[26]。第七,就业资源链接。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退役军人寻找就业信息,协调就业资源,争取培训机会,维护其劳动就业权益。

3.退役军人安置的政策。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既是保证军队稳定的政治任务,更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政策实践。为规范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我国完善了以《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为主体的退役士兵安置法规与政策,涉及退役军人安置的条件、负责部门、安置方式、退役金和工龄计算办法、伤残特殊情况处理以及安置地等,并就退役军人安置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退役军人移交、报到、接收和档案落户等程序的说明;二是关于退役军人安置的自主就业、安排工作和退休供养三种方式的规定;三是关于退役军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接续的规定;四是关于异地安置的条件、负责机关、程序、材料和相关待遇的规定;五是关于退役军人安置的报到时间及特殊情况处理的规定;六是关于退役军人档案的要件、档案管理以及档案落户的规定;七是关于退役军人选择安排工作安置方式的条件、工龄计算、接收单位、合同年限、失业救助、保护政策和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八是关于退役军人选择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后的退役金计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土地承包、复工复学、报考招录条件的规定;九是关于退役军人创业中的税收优惠、工商照顾和小额贷款的规定;十是关于士官和大学生士兵退役后相关待遇的规定[27]。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还需要熟悉相关的社会救助、残疾人权益保护、婚姻家庭、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社区矫正、社会组织、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险方面的法规与政策,为退役军人安置提供系统的政策支持。

(三)技术层面的核心能力

社会工作的核心是一整套助人的方法。社会工作是一种理性行动,社会工作者总是力图最有效地达到其助人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社会工作者区别于志愿者、行政服务人员及普通民众的专业性所在。在社会工作中,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种重要方法,在每一种方法中又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技巧,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系。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在技巧方面的核心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管理的技巧。军人在退役之后,由规范统一的军营直接踏入社会,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变迁往往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军地转化过程中,如地方安置工作不到位可能会导致退役军人感觉被部队抛弃,又得不到社会尊重,进而怀疑自身的社会价值,产生焦虑、抑郁以及失望的心理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熟练的压力管理技巧,协助退役军人了解退役前后的环境变化,找到从军的人生意义,缓解退役后的心理焦虑和压力,勇敢面对退役后的生活现实。具体来说,压力管理的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控制式技巧。作为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压力应对方式,控制式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退役军人直面所遇到的压力问题,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善行为和周围环境,进而祛除压力的来源[28]。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退役军人有效地分配时间,按照安置的相应步骤和流程参加职业训练、职业咨询和相关活动,并分阶段地完成相应的人生任务;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退役军人参加相应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和志愿服务,从而提升其职业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第二,支持式技巧。作为一种以感受为中心的压力应对方式,支持式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利用相应社会资源协助退役军人承认、认知、缓解和释放自身的消极情绪,比如鼓励其进行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旅行散步、交流倾诉等。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接纳、倾听、鼓励、专注和同理技巧实现压力的缓解和释放。第三,回避式技巧。作为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回避式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转移退役军人的注意力来降低其对压力事件的敏感度,从而避免其思考引起压力的原因和压力状态[29]。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焦点管理、事件管理和认知管理来实现这一目标。第四,升华式技巧。考虑到军人的刚强意志和坚韧品格,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其发挥潜能,促进其通过更为积极的方式来认识压力的积极意义,将压力变成动力,并实现自我的成长。

2.职业辅导的技巧。对于退役军人而言,获得体面稳定的职业是其顺利得到安置的主要指标,也是保障其未来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反之,如果军人退役后得不到适当的职业安置或找不到适当的工作而长期处于失业和待业状态,既会造成自身的经济压力和认知偏差,更会带来其他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作为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之一,职业辅导技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环境探知,即社会工作者为退役军人介绍当前的安置政策、程序以及相应标准,并为其重点分析当前社会的职业类型、职业要求和求职状况,促进其增加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出职业选择和准备。第二,认知调整,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通过职业的SWOT分析使退役军人对自身和环境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播放视频、现场讲授、分享讨论、经验交流等方式协助退役军人提升自我认知,更新职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开展职业规划[30]。第三,教育援助,即社会工作者针对退役军人学历和技能不高的情况,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借助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社会教育资源对退役军人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以及职业培训,通过提升其学历水平、专业能力和文化水平,促进其自我学习、自谋职业、自我创业和自我实现。第四,技能训练,即社会工作者组织退役军人参加更有针对性、更有应用性的技能训练,从而促使其更快地获得就业机会。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邀请职业培训师为退役军人讲授简历设计、笔试方法、面试技巧等求职技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职业演练、实习实践等方式促进退役军人对实用性技巧的掌握,提升求职的成功率。第五,职业指导,即社会工作者针对退役军人就业以后存在的能力提升、职业倦怠、创业困难等问题,通过资源链接、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创业支持等方式,协助其顺利度过职业瓶颈期,拓展创业渠道和资源,实现职业向事业的顺利转变[31]。

3.社会动员技巧。军人退役后会面临职业、生活与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转变与适应,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也需要经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退役军人安置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动员技巧开展资源链接服务,重点是构建其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国家支持等多位一体的支持网络,帮助其获得心理情感、职业安置、社会认同、经济援助、政策权益等多方面的支持,协助其实现职业发展、生活改善和社会适应的最终目标。具体来说,社会动员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动员,即社会工作者协助退役军人加强家庭互动,改善家庭关系,获得家庭支持;二是朋辈动员,即社会工作者协助退役军人积极与战友、同辈、同学等建立不同类型的互助组织,获得彼此的心理支持、经验分享和技术支持;三是社区动员,即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教育、社区宣传、社区活动、社区互助等方式促进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对退役军人的了解、理解、接纳和认同,促进社区对退役军人的照顾和支持;四是部门动员,即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优势,通过退役军人事务部、拥军优属部门来协调军队系统和政府相关部门,推动工作联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32];五是政策倡导,即社会工作者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政策分析和建言献策,积极推动退役安置法规制度的完善,促进退役军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六是资源链接,即社会工作者利用自身熟悉相关政策和社会资源的优势,挖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互助小组等方面的资源,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安置工作新格局。

4.再社会化的技巧。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军营无论在文化、生活、规范、制度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与社会有所不同。退役后,军人面对突然的社会环境变化、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多元的亚文化以及更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往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不适应问题。此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退役军人转变以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适应新环境要求的角色规范和价值标准。这就需要运用再社会化的技巧,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念的再社会化。主要是协助军人适应退役后的价值和观念变迁,一方面树立市场经济所强调的经济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和双赢观念;另一方面树立现代科学合理的消费观、金钱观、投资观和发展观。第二,认知的再社会化。主要是协助军人适应退役后的文化和知识变化,一方面认识到自身角色由国家保卫者、现役军人向国家建设者、普通群众的转变,主动适应角色变化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另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社会知识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适应新时代。第三,行为的再社会化。主要是协助军人适应退役后行为规范的变化,一方面要适应更加多元、自主和开放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适应更加复杂、多变和物化的社会关系[33]。第四,职业的再社会化。主要是协助退役军人适应退役后职业要求和规范的变化,一方面在巩固军事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特征,积极学习新的专业技术,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另一方面积极学习新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礼仪,积极适应新的职业和岗位要求。第五,关系的再社会化。主要是协助退役军人适应退役后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一方面在保持原有深厚战友情谊的同时,积极维护自身的家庭关系,拓展新的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构建更加多元的社会网络;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关系变化所带来的角色变化,以恰当的方式扮演好退役后的子女、父母、丈夫或妻子、员工、领导和公民的角色,妥善处理角色冲突,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三、我国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策略

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构建相关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动力体系、技术体系、保障体系、制度体系和实践体系,更需要高等院校、职能部门、主管部门和社会机构通力合作,从专业教育、职业训练和政策规划保障来开展系统性的培育[34]。

首先,要通过专业教育培育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建设的根本和发动机,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主要依靠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以及高等院校来开展。一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社会工作教育界需要积极引介和总结国内外军事社会工作和转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的经验,并引导相关的行动研究,拓展军队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适当时候建立相应的军事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二是要加强专业建设。一方面可以在部分军校设立社会工作系,培养满足军队系统不同层面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由地方院校通过招收国防生或士官生就读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人才[35]。三是要加强方向建设。在目前军校系统尚未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情况下,可以在已经开设社会工作本科或硕士、博士专业的院校,设立军事社会工作、优抚社会工作或者安置社会工作的方向,探索培养相应的社会工作人才。四是要加强课程建设。无论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还是方向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建设。因此,最为可行的方法就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探索性设立军事社会工作或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课程,编写相应的教材讲义,开展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实习实践活动。

其次,要通过职业训练提升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作为核心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和最终检验场,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训练主要依靠相关的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工作者来共同完成。一是要加强职业培训。面对军队政工干部和转业安置工作人员,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组织其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技能训练和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逐步学习和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做好已有工作者的“存量提升”。二是要加强职业考核。作为新近成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等相关部门,需要从源头上把好人才关,提升服务人员素质。一方面,要对新招录的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水平考核,要求其必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或相应的职业水平证书,在入职后再补充学习有关的军事、政策和退役军人安置的知识;另一方面,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可以直接委托高等院校培养相应的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后备力量储备。三是要规范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可以联合相关的高等院校、服务机构积极探讨制定并出台《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标准》,通过服务标准规范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职业门槛、安置程序、服务内容和专业技巧。四是要加强团队建设。社会工作者的发展不是靠个体的力量,更多的是靠跨专业团队的力量,因此,需要组织成立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自组织,制订相应的交流方式、职业规范、职业伦理、职业团队,营造职业共同体。

再次,要通过政策规划保障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鉴于我国军事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正在逐步推行当中,而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更难得到多方支持和认可,因此,需要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力量保障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制定相应的“加强军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相应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原则、规模、数量以及各部门的相应职责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36]。一方面,要不断开发需要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人才的就业岗位,设立岗位系列、岗位职责以及岗位规范,让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都能有从事军队以及军转服务的激情、热情和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制定并颁布军队系统和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职称系列,按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来设立社会工作者的职称系列和职称要求,引导更多工作人员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此外,要提高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一方面,要按照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的高低来确立相应的薪酬待遇,制定社会工作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将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纳入国家各级各类表彰范围;另一方面,要促进不同群体和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社会信任度。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军人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职业写作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军人就该这个样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我爱的职业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