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建议
2019-02-21郝美彦
郝美彦 李 婷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山西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一)山西省农产品产业状况
山西省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南北跨越了三个气候带、七个气候区、六十四个气候类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小气候群体。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使山西农产品在数量、种类、品质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荞麦、莜麦、大麦、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芸豆、黑豆等小杂粮享誉国内外;蔬菜、畜禽产品、干鲜果也备受欢迎,如寿阳苷蓝、永济芦笋、岢岚红芸豆、平遥牛肉、汾阳核桃、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菜、吉县苹果、柳林和交城的红枣等。山西在发展畜产品出口、小杂粮出口、干鲜果出口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二)山西农产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
山西省在“发展草食畜、优质杂粮、干鲜果、蔬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方针的指导下,基本形成了“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优势区域格局,培育了初具产业化规模的特色农产品,芦笋、红芸豆、水果、苹果汁等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自2011年到2017年,山西已创建国家级出口示范区16个,省级示范区6个,国家级示范区获批数量在全国排名第4。山西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如表1所示。
表1 山西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
表1(续)
示范区级别所在地出口产品 天镇县出口小杂粮国家天镇小杂粮 右玉县出口小香葱国家右玉小香葱 昔阳县双孢菇出口基地省级昔阳双孢菇 大宁县水果出口基地省级大宁苹果 芮城县苹果出口基地省级芮城苹果 翼城县水果出口基地省级翼城苹果 和顺县活牛出口基地省级和顺活牛 五寨县红芸豆出口基地省级五寨红芸豆
从表1可以看出,示范区出口品种包括水果、果汁、芦笋罐头、杂粮、鸡蛋、羊肉、牛肉、核桃仁以及食用菌等,涵盖了山西95%以上的出口食品农产品。2008—2018年,山西进出口农产品及其进出口国家或地区如表2所示。
表2 2008—2018年山西进出口的农产品结构和地理方向
资料来源: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山西农产品进出口规模
2007—2018年,山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2014年达到最高,为37 200万美元,2016年为28 077.62万美元,2009年最低,仅为6 508.04万美元,2007年为9 119.61万美元。十二年来山西农产品贸易进出口平均额为17 278.15万美元。而湖北省仅农产品的出口货值从2004年的2.73亿美元,到2015年的22.35亿美元,一直到2016年达到近23.3亿美元,连续九年来一直领跑中部六省。与湖北省相比,山西农产品贸易规模小。2007—2018年山西省生产总值及农产品贸易额的详细数据见表3。
表3 2007—2018年山西省生产总值及农产品贸易额统计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3可以看出,2007—2018年,山西农产品的贸易差额有8年为顺差,4年为逆差。顺差最高是2018年,差额为9 580万美元,最低是2009年,差额为4 956.10万美元;逆差最高是2014年,为14 800万美元,最低是2013年,为1 285.08万美元。山西农产品贸易连续四年逆差,原因如下:一是农产品附加值低,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弱;二是出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农产品出口品种少,结构不合理;三是农产品贸易环境恶化,欧美发达国家对农产品提出质量要求,抬高了农产品出口门槛,使蔬菜、水果、小杂粮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的空间越来越窄;四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山西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形成也产生重要作用。
(四)山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
山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通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体现。
其公式分别为:
进出口贸易贡献率=(进出口贸易额/GDP)×100%
进出口贸易拉动度=进出口贸易贡献率×GDP增长率
2007—2018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平均汇率如表4所示。
表4 2007—2018年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率一览表
数据来源:2007—2015年汇率根据央行发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日平均汇率中间价计算。2016年汇率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44个交易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数据统计得出。2017年、2018年汇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根据上述公式和表3、4的数据资料,可以测算出2008—2017年山西农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2008—2017年山西省农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
表5(续)
年份进出口额/万美元GDP/亿元进出口贡献率进出口拉动度 2011年11 300.0011 100.180.030%0.007% 2010年9 825.419 088.100.128%0.030% 2012年13 363.8112 112.800.112%0.010% 2013年23 319.2612 602.201.227%0.050% 2014年37 200.0012 759.445.348%0.067% 2015年23 100.0012 802.60-19.610%-0.066% 2016年28 077.6212 928.343.390%0.033% 2017年17 984.0014 973.50-0.318%-0.050% 2018年15 152.0016 818.10-0.115%-0.014%
注:因2006年数据资料无法获得,2007年农产品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不能测算。
从表5可以看出,除2009年、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外,其余七年山西农产品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均为正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拉动了山西经济的增长,尤其是2014年和2013年,农产品贸易对山西经济的贡献度达到了5.348%和1.227%,对经济的拉动度达到0.067%和0.050%。而2009年、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农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为负数,说明农产品贸易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拖累了经济增长。总之,山西农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促进和拉动作用不大。
(五)山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来体现。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数,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公式为:
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X-M)/(X+M)
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根据表3的数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2007—2018年山西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如表7所示。
表6 2007—2018年山西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表6(续)
年份出口额/万美元进口额/万美元顺差/万美元进出口额/万美元贸易竞争力指数 2013年11 017.0912 302.17-1 285.0823 319.26-0.06 2014年11 200.0026 000.00-14 800.0037 200.00-0.40 2015年9 500.0013 600.00-4 100.0023 100.00-0.18 2016年9 168.5118 909.11-9 704.6028 077.62-0.35 2017年10 357.007 627.002 730.0017 984.000.15 2018年12 366.002 786.009 580.0015 152.000.63
从表6可以看出,2007—2012年以及2018年山西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1,说明山西农产品的竞争力较大;而2013—2016年山西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数,尤其是2014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1,说明这四年山西农产品的竞争力较弱,进口大于出口,出现逆差。以上分析一方面反映出山西巨大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说明受国内成本的影响,进口额增加。
二、山西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山西农业基础较差
1.山西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第一产业产值偏低。山西经济的优势在工业,财政收入也主要依靠工业,地方重点发展的是以钢铁、煤化工等为主的新型工业产业。近年来,山西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在实际工作中,第一产业往往服务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逐年增加,2016年达到1 905.9亿元,但仅占总投资的13.8%。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的发展条件很难产生根本性改观,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偏低。山西三大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如表8所示。从2007—2017年,十一年中,有十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例没有超过6%,仅有2009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例达到6.3%。
表7 2007—2018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资料来源: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8 2007—2017年山西三大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及比例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2.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业收入不高。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大,农业生产者科技水平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低,农业收入不高。2010—2017年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情况如表9所示。
表9 2010—2017年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情况
表9(续)
年份机械播种面积/千公顷总播种面积/千公顷所占比例机械收获面积/千公顷所占比例 2014年2 226.283 783.4369.3%1 810.7347.9% 2015年2 646.583 767.7170.2%1 824.8148.4% 2017年2 617.003 568.2873.3%1 855.0052.0%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从表9可以看出,山西省农业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2017年机械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达到了73.3%,但机械收获面积所占比例仅达到52%,说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导致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家庭经营农业净收入如表10所示。
表10 2010—201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家庭经营农业净收入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从表10看出,农业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占60%以上,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家庭经营农业净收入在六年中均没有超过2 000元。农民收入低,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
(二)山西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低
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型的富民产业和朝阳产业,到2017年,辐射带动农户超过400万户,吸纳农民工就业近50万人。但无论是经营管理水平,还是发展规模与质量,在全国均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仍存在加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加工企业资金不足等问题。
1.加工企业规模不大,经营分散。近年来,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加工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全省各类农产品企业近4 000家,有32家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13家企业列入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190家,超10亿元的有10家。但中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个体和合作经营的小作坊大量存在,这些企业和作坊的数量占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的70%以上,且以粗加工为主。这种分散的经营方式不能满足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而且这些小企业经营分散,各自为政,经常打价格战,不利于区域整体规划、抱团发展。
2.加工企业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农产品加工业一次性投入高,季节性资金需求大,资金周转慢而且占用时间长,导致加工企业资金严重匮乏。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农产品出口扶持政策亟待进一步完善。江苏省自2012年起每年投入专项资金5 000万元发展外向型农业;黑龙江省从2005年起确定外向型农业专项资金,到2009年已累计落实资金1.4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信贷、社会投资等,渠道单一。农产品加工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向银行借贷的门槛高、数额小、程序复杂,而且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利润微薄,因而吸引民间资本的能力较差。有的企业因资金不足,无力购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加工生产线,现有设备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差异小,竞争力弱,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加工企业技术水平落后,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投入,而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研发投入少,如表11所示,五年来,山西农副食品加工研发投入都没有超过1%。由于研发经费投入少,加工技术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障。山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7∶1,低于全国1.1∶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2∶1~3∶1的差距更大。山西农产品加工以传统技术为主,创新品种少,产品深度开发能力不够,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而且低附加值农产品难以克服物流成本。山西省为典型的内陆省份,出口产品大多通过陆路交通运输至相近口岸,再装船海运出口,出口成本高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表11 2013—2017年山西农副食品加工研发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山西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三)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差,营销方式落后
网络营销必须有网络设施和技术的支撑,而农村部分地区的经济条件落后,网络设施不够完善,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速度慢、信息不畅通,这些因素成为网络营销发展的瓶颈。大多数农产品经营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再加上缺乏从事跨境电商的专业人才,因此多采用传统的营销方式,虽然有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开始尝试营销模式的转型,把自己的产品放到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营销,但由于不熟悉平台规则、经验不足、操作技术不过关等原因,成交量少,影响了从事跨境电商的积极性。
(四)农业外经贸电商人才缺乏
山西省一些优势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缺乏既懂外经外事,又懂农业技术、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外语和跨境电商的人才,机构不健全,经费紧张,许多业务工作无法开展,因而严重制约了山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例如,目前我省成为中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加工基地,但专门从事和精通芦笋种植的技术人员短缺,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
三、促进山西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快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等公众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网络,提高档次,为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搭建平台;增加资金投入,支持开展生物育种、高新技术开发与转化、粮食稳产高产优质科技支撑等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建设;支持开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优势农产品和支柱产业的竞争力;重点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拨付资金支持建设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实施农机补贴,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产品生产实现机械化;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投入,提供服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力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发展精深加工产业
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在产品研发、技术引进、标准与信息体系建设、员工培训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鼓励科研院校、大专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加工,提高加工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增效。大力扶持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和专业大户。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要大力培植,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生产水平较高,辐射带动能力强,体现了当前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应该通过政策、技术、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大户做大做强。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添企业经营活力
政府应出台鼓励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优惠政策,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发展,鼓励国内知名企业、省内资源型企业投资山西农产品加工业,参与企业资本的运作。山西省农业厅农产品加工局应该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专项扶持基金,用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构建动态化、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支持发展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及农村信贷合作社等民间金融合作组织,建立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帮助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摆脱资金困难的局面。企业还可以通过自行集资、个人借款和民间借贷等方式吸纳民间资本,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四)加强农村地区网络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
为了保证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应增加财政拨款,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在完善设施设备的同时,积极鼓励当地政府部门面向农产品经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当地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掌握不同营销模式的特点,从根本上提高跨境电商操作技能,提高营销效果。
(五)加速外经贸电商人才培养,建立专业人才库
山西要建立专门的外经贸人才培养基地,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外贸行业企业骨干带头人进行培训,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扩大农产品进出口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用优厚的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就业。
组织开展外贸业务员水平测试、报关人员水平测试、报检人员水平测试、跨境电商操作运营等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建立外经贸人才库,满足山西农产品企业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鼓励和支持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业务人才定期外出进修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