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云之南 山高水长本刊通联会在昆明举行

2019-02-21任红

中国三峡 2019年1期
关键词:滇池三峡云南

“《中国三峡》杂志是做水文化、山文化非常专心的一本杂志。云南是亚洲的水塔,是东方文明的一个源头,水对于云南是一个符号意义的延伸。我希望《中国三峡》杂志在寻水之途中,去接近真相,无限地去靠近它。”

—— 雷平阳

“人好水就好,水好人就好,我天然愿意相信一份以水为定位的杂志。”

——李旻果

“水环境的关注,水资源的保护,都应该成为河流地理杂志关注的要点。”

——戴云良

“我们写河流,写地理,就必然要写到人,写到族群、伦理、道德”。

——胡兴尚

“我到云南艺术学院的第一天,那里有山,有水,有白鹭,就是我觉得生活本来的样子。我带学生做毕业设计,做环境与水的关系。我们拍摄水的图片,水的视频,采集水样,然后做成装置,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

——张婷

“江上的码头就像小社会,有太多故事和感情积蓄其中,说不清道不明,只谨记母亲说,做人要像金河一样宽宏大量。金沙江下游四百来公里的江面,变成一个首尾相连的高峡平湖,江宽了,水平了,生活条件好了。可每次回家,我总会在水库边徘徊踱步,试图感受与江水紧密在一起的日子。”

——罗怀学

“写江,写桥,尤其是石桥,和石桥上的石刻,就写出了历史,写出了时代的变迁。”

——王家凯

2018年12月6日下午,本刊在结束十余天的云南脱贫攻坚系列采访后,在昆明市秘境M60创意园CC高迪成功举行通联会。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雷平阳,著名摄影家耿云生,著名环保工作者李旻果,滇池博物馆负责人钱春萍、赵峥,《春城晚报》张翔武,《滇池》杂志田冯太、胡兴尚,云南艺术学院教师张婷,摄影艺术家黄国强、罗怀学、戴云良、王超、王锐、田涛,作家胡正刚、王家凯,策展人鲍琪出席了本次通联会。

杂志总编辑柳向阳主持,执行主编任红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杂志基本情况,通联部副主任黎明统筹安排。《中国三峡》杂志的作者与读者,作家与摄影艺术家相聚一堂,围绕杂志“河流地理与水文化”主题,从文学与影像艺术等方面,共话杂志未来发展。

雷平阳援引布朗人和基诺族的人文案例,描述人与水的微妙关系。他说:“布朗人即使拆掉寺庙,最后也会留下水井,当地人说:闪光的地方,就是水井。在布朗人的传说中,有三条水:第一条水是真正的水,第二条水是疏通的水,还有一条水,是长满稗子(原生稻)的地方。”他又说:“小河江上面修建着水利设施,两岸的人从此可以联通。而在基诺族的传说中,小河江是他们的冥河,这种建设就如同汉语语境里面的,在忘川修建水电站。”

李旻果简要介绍了她所从事的环保项目。她说,澜沧江是条国际河流,在我们国内的部分叫澜沧江,意思是百万大象的地方;在境外的部分,叫湄公河,湄公(Mekong)就是妈妈的意思。她所居住的地方,门前是一片片的橡胶树。他们现在所做的,是把这一片片的橡胶树清掉,把这片森林原生的动物、植物请回来,让草木鸟兽重新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王家凯说:“我曾在《中国三峡》杂志发表过《四过尼珠河》,我一生四次走过尼珠河,跨越的时间间隔也比较长,每一次河上的桥都不同,河边的路和民居都不同。”他同时又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和环境保护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的担忧,他说,高速公路修到哪里,茶就种到哪里,热带雨林就在那里消失不见,这让他感到无奈。

钱春萍则介绍了《中国三峡》杂志与滇池博物馆在今年的水利博物馆联盟年会上的结缘,期待着两家单位在今后的课题和选题中能够有进一步的合作。

与会代表还分享了自己的“水事”。耿云生讲述了自己早年拍摄三峡的一些经历。《滇池》杂志编辑田冯太讲述了自己童年和故乡湖北恩施的酉水,编辑胡兴尚讲述了云南禄劝的缺水故事。(本刊记者 任红 )

猜你喜欢

滇池三峡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