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索大学生生涯教育维度
2019-02-20谢娜
内容摘要:高校校园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重要方式。采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形成耦合系统,提出生涯教育三个维度:粘性分析,合理锁定;成果导向,修身立行;以文化人,素质培育,灵活开展“三维”教育,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生涯教育 传统文化 精准施策 大数据
大学生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完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高校应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有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同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
发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因此全面开展文化教育,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探索职业生涯教育的新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手段,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基于95后,00后大学生个性化突出,接收讯息复杂,对传统文化敏感度低等特点,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整合信息资源,处理数据决策,为学生精准定制职业生涯教育方式,拓展职业生涯教育维度,体现教育时代性和实效性,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吸引力。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2017年770万毕业生就业,其中相当数量的毕业学生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技能素养与职业匹配度差[3]。虽然自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我国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但截止目前,仍没有被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高水平教材及相关方案,当前不少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仍停留在强理论,弱人文,重灌输,少涵育的填鸭式教育阶段[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不清晰,职业发展不明确,未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值与就业观念,不利于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职业生涯“三维”教育模式的探索
结合时代特点,发挥文化优势,依托大数据分析手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充分应用到职业生涯教育当中,拓展教育维度,有效育人成才。
1.粘性分析,合理锁定,精准指导
粘性是指根据网站用户使用情况,对用户吸引力进行评价的指标[5]。通过学生登录较多的网站进行粘性要素大数据分析,可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职业素养进行实时摸底、精准指导、动态培养。基于粘性数据分析,开展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综合能力为目的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目标构建,反向设计教育内容,以及相应的反馈机制,实时灵活调整内容形式、方法手段。
以某学院大一学生为例,通过易班线上问卷调查210人次,结果显示:45%的学生认为就业规划课程为时尚早,91%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堂讲授信息过时,对当前求职市场需求情况不了解;66%的学生认为将对自身求职发展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在于人文素养。基于“大数据”结果,以职业精神教育为着力点,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的实践教育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社会契合度,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例如本研究基于分析开展了“仁孝行”山东京博暑期职业训练营,学生在线上实时调查中反馈满意度高达92%,验证了精准指导的可行性。
2.成果导向,修身立行,摆正观念
在部分高校招聘会中,生产一线、偏远地区岗位应聘门可罗雀,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缺乏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依据线上大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对“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高度关注的现象,说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为国报效的经典诗词与当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契合。因此,以端正就业观念为导向,开展线上爱国诗词大会等活动,并广泛宣传报道身边的优秀毕业生基层工作案例、大学生村官、应征入伍等先进事例,引导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积极在网上发声,做好网上意见领袖;在校园内开展如“化工力量”人物评选等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线上氛围塑造,扩大影响面,并将传统的小规模、间断、不定期的“点”式宣传扩大为长期性持续性推送式宣传。提高学生的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调整就业观念,主动到一线、到基层、到艰苦边远地区为祖国建功立业。
3.以文化人,素质培育,提升能力
将传统文化“软植入”的特点,耦合职业教育“硬规定”的要求,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文化素养培育的盲区,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职业美德。一是以软性植入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开展六艺技能教育等;二是不断强化硬实力,培养“一技之长”,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为学生量身定制与专业教师对话的“小班”研讨课体系,唤起学生对规矩意识,规范意识,技术技能的尊重与重视。
三.结语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采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拓展职业生涯教育维度,提出了“三维”教育模式:粘性分析,合理锁定,精准指导;成果导向,修身立行,摆正观念;以文化人,素质培育,提升能力。通过数据粘性分析,拓展校企合作渠道,精准指导就业,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将优秀传统文化耦合职业素养教育,在提升学生人文修养与品德品性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就业期望值、提升就业能力,更好的担起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单承彬.传统文化应担起培育新人重任.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刘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7,18:248-249.
[3]蔡昉. 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J].中国人大,2017, (4): 36-38.
[4]沈晓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研究[J]. 中国人才, 2014, (4): 100-101.
[5]沈漫,夏文芳.提高易班用户粘性的工作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8):81-84.
课题基金来源:西南石油大學辅导员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 RW 009)
(作者介绍:谢娜,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助教,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