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考

2019-02-20杨亚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手机高校辅导员大学生

杨亚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4G、wifi网络在高校的覆盖率越来越高,手机等移动新媒体设备功能越来越齐全而价格却越来越亲民化,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设备以其功能的多样化和携带的轻便化,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同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很多学生沉浸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手机屏”的手机网络空间中。在此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辅导员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移动新媒体 手机 大学生 高校辅导员

201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上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智能手机基本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上网需求,成为很多人上网的主要方式,当前,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几乎达到了100%,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休闲都离不开手机,甚至产生了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面对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这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学习和创新的机遇。

一.移动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1.手机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随着手机购买和使用成本的下降,大学生人手至少一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加之大学校园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大学生比较差的自我约束力,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手机世界,患上“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是网瘾症在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新型表现,2003年该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知网上,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的情况下,出现情绪极端化,如烦躁不安、言语粗俗、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i。

很多学生因为过度依赖手机而严重影响学习。他们上课可以不带课本但必须带手机,每隔几分钟就要拿出手机浏览浏览网页,刷刷朋友圈,更有甚者整节课都不抬头,坐在下面玩手机游戏,无视正在上课的老师的存在。上课的时候尚且如此,课下的时候就更难放下手机去看看书、学学知识了。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完善和4G、WIFI的迅速普及提升了手机用户玩游戏的视觉体验,大学生玩手机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学生沉迷于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中,加之他们玩手机游戏的自由度极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很多自身约束力不足的学生很容易痴迷于手机游戏。这些都极大地挤占了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时间,辅导员想要引导学生放下手机,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存在很大的挑战。

2.手机依赖造成表达能力退化和沟通障碍

我们常说手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不在同一空间的两个人可以通过手机实现通话的可能,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完善和各类APP的出现,手机反而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步退化。一方面,学生沉溺于手机游戏、手机小说等虚拟世界,导致在线时间严重挤占现实生活时间,因此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交流变少,这导致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很难与刚相识的大学同学建立相对密切的同学关系,过度沉溺于手机世界导致他们的表达功能退化,不愿花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去和别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微信、QQ等聊天工具成为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很多学生在QQ群或者微信群里能够侃侃而谈,一到现实世界中,就不知该如何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尤其是近两三年来,各类表情的兴盛使得学生在交流时习惯于扔出一张表情图,正常的语言沟通能力因此逐漸退化。

此外,自2012年起,越来越多的“95后”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新一批大学生,部分“00后”也开始慢慢走进大学校园,他们深受网络技术发展和普及的影响,同时能够时刻追随新媒体发展的脚步,快速适应最新的时尚,运用最新的网络流行语,而辅导员与这些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年龄差距,因此在思维方式、沟通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距离。辅导员打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也存在很大的挑战。

3.手机消费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当前,网购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式,各类购物网站都有相应的APP,各类手机APP根据消费者浏览和关注的商品,不断推送相关的商品信息,刺激着学生进行不理性的消费,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倾向明显,各种购物节期间,“剁手党”、“吃土”等特有名词既表达了大学生对网购行为的调侃,又反应出大学生网购的不理性。而过度消费又有可能引发网络贷款的问题,近两年来,大学生身陷网络贷款的案例层出不穷,手机贷款APP为学生贷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手机购物被骗、手机兼职刷单被骗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更大的便利,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和安全隐患,这对于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

二.移动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工作方式思考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很多大学生却缺乏对于手机的自我管理素养,对于辅导员而言,需要积极应对当前的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对于手机的精神性依赖、社交性依赖和工具性依赖,在了解移动新媒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利用。

1.了解学生的兴趣,打破沟通障碍

如今,“95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要学生群体,到明年即2018年“00后”也开始成年了,这些“95后”乃至“00后”的成长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更早地接触到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手机是陪伴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他们非常容易也非常乐于去接受新的时尚、新的现象和一切移动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变化,辅导员一味地以教化的方式教育学生放下手机,将更多的心思花在学习方面是无效的,反而会使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因此,辅导员可以不精通学生所玩的游戏,可以不是学生群里斗图最厉害的那个人,但必须了解,了解学生喜欢玩的游戏究竟是什么,了解学生在群里所发的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图是什么意思。尽管近两年来,一些刚毕业的“90后”辅导员开始纷纷加入高校辅导员队伍,为辅导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较小的年龄差距使得他们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但事实上,由于时代发展的速度加快,“90后”辅导员与“95后”乃至“0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有经验的辅导员还是占据辅导员队伍的主体,他们与“95后”乃至“00后”因为更大的年龄差距而更难理解这些学生所钟爱的网络语汇和网络休闲娱乐方式。

辅导员要想与学生之间展开有效的沟通,必须去了解学生的兴趣,花几分钟的时间进入学生爱玩的游戏里去看看游戏究竟是什么样的,花一些时间去关注网络热点以使自己能够理解学生所说的意思,

总之,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了解学生所了解的,通过建立与学生的共同语言来拉近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和教育。

2.发挥移动新媒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合理利用

大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自我约束力和正确的引导,作为辅导员,可以在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移动新媒体的有益作用促进学生成长。

一方面,需要迎合学生对于利用移动新媒体的需求。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开展辅导员工作,运用QQ、微信等网络平台展开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样既能够保证上传下达等信息渠道的畅通,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在QQ群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收集学生信息,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此外,还可以运用移动新媒体创新学生活动方式,比如召集爱玩某款游戏的同学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进行一场竞赛,这既能够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又能够从中了解学生平时打游戏的情況。

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利用移动新媒体的能力提出要求。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世界的很大原因在于有比较多的空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而又不受拘束,辅导员可以将学生利用移动新媒体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中,定期进行能力考查。比如可以开展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和维护,H5页面的制作与展示,手机APP的开发与制作等新媒体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理性使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功能,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理性使用移动新媒体的自我素养,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随着移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通过手机能够实现的娱乐越来越多,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辅导员需要不断充实自身,了解移动新媒体的最新动态,在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同时利用移动新媒体创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引导学生理性使用手机等,提高学生理性使用移动新媒体的素养,将移动新媒体转化成促进学生成长的有用工具。

注 释

i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猜你喜欢

手机高校辅导员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