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翻译教学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2019-02-20杨文秀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大学语言

高 洁, 杨文秀

(河北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形成。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提倡原汁原味的教学方式,对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引领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同时,也出现了母语“文化失语症”问题,部分学生对母语文化有淡漠倾向,缺乏认同感和自信心。相关调查发现,英语学习年限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呈正相关,随着学习外语年限的增加,对母语的认同感有所降低,而对外语文化的认同增加[1]。有人提出,“英语教育实践由于长期以来缺少批判视野,已经在某些方面无意识地复制并且加强了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霸权,成为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让他们在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学习中形成客观的思维方式,明辨是非,把握方向,是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责任之一。

英语翻译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能够使学生掌握语言技能,锻炼其在两种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切换能力,也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工具。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也是大学英语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内在要求。

一、高等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英语翻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即“译”的技能。但是,几十年来,相较于阅读、听力等传统教学内容,翻译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业界部分人员认为,翻译教学(Pedagogy of Translation)主要面向外语专业学生,培养其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接受的翻译教学实则是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即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的。

一段时间以来,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意识和水平上都有所欠缺。2013年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部分所占比重提高到了15%,以篇章段落式的翻译形式考查学生的语言衔接、过渡和整体谋篇能力,采用中国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话题检验学生的国情知识积累和对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了解。通过调查,2017年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部分学生有近60%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翻译试题较难和非常难,62%的学生对翻译的话题不太了解甚至完全陌生[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汉译英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在传统外语教学理论的视域下,语言被看作是临摹外部世界的一套中立、客观、自治的符号系统。”[4]一段时间以来,外语被当作工具属性学科。语言的学习被局限于单词、句法、文章理解层面,其认知功能和社会文化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二、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建议

作为文化传播重镇,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不能仅把语言看作一种工具,而要把语言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下,进一步强化和渲染其人文特质。

翻译能够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联合在一起,是更高级的语言能力体现。相较于阅读、听力、写作、口语教学,翻译教学是更加综合的能力培养训练。在翻译过程中,学生会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深刻明晰的洞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责任。

(一)加强文化活动设计

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对目的语文化的亲近感,这是语言学习的一个自然过程,但是英语教师要认识到语言和文化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不平等分布的跨文化语境中建构的,不能片面将目的语文化的优越性夸大,因而贬低母语文化和价值体系。教学中应加强文化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内涵。例如,针对“洋节热”的现象,笔者在任课的班级组织学生进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细化分组方式,对中国传统节日资料进行搜集,并制作成PPT,在课上用英文进行展示和讲解。学生查阅并收集了诸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典故、习俗等知识,并以图文并茂、中英对照的形式在课上进行阐释讲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提高了翻译能力,也强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引导学生客观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

教师自身应树立和加强文化自觉意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政治和文化属性,要注意将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翻译练习围绕话题“教育”展开,英译汉练习介绍了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汉译英练习则要求学生翻译对中国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一段材料。英译汉短文中的词汇——“logic”,即逻辑学,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反映了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特点。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则具有艺术思维的发散性和象征性,强调天人合一。在翻译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此外,文中提到了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伟大的教育家。英译汉文本中的“Socratic Method——by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to stimula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explain ideas”(苏格拉底教育法——通过问答的形式来激发批判式思维和解释思想),这些与孔子所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高度一致的。教师在阐释文本时,也要启发学生看到两种文化的联系点和相似处。因此,对于课后涉及文化的翻译练习,教师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课前做足准备工作,要在对词汇句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了解文化背景和渊源。

(三)强化学生批判式思维能力训练

西方文化的引进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但多元文化思潮也对传统的价值观体系形成了一定冲击。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学习英语并了解西方文化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视野之窗,学生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但要预防他们与本土文化的疏离,以至于迷失民族自豪感和自觉性。

批判性思维是对相信什么或去做什么而作出决定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考[5]。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加强需要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课堂要培养学生在纵向的文化传承和横向的文化开拓中,能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二者都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地进行继承和发展。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翻译练习为例,英译汉的文章介绍了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而汉译英则围绕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孝道(filial piety)展开。这两种文化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溯源。学生通过翻译练习,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词汇知识和表达技巧,更要进行深入思考,了解两种不同价值观下的社会土壤和存在合理性,能够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是强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性,但也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中国的“孝道”则推崇尊老敬老的美德,也形成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的传统。两种价值观各有其优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能简单地崇仰或贬抑,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大学生的思维是开放式的,他们要领略西方文化的多彩,更要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要引导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具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在文化比较中树立真正的文化自觉意识。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

一段时间以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一些学校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待改进。一些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仅仅在课后练习中会提及一些单词、短语的翻译,而对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比较、中西思维比较等鲜有涉及。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核方式的改革,不少大学英语教材重新编订,增加了中国文化翻译的比重,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文化常识,并学习用英语进行阐释。还有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实施个性化分类教学,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基础上开设了大学英语拓展课,以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方式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特色教学内容,其中包括中国文化英语读本、翻译技巧和赏析课程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无疑为学生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近年来,微课和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形式,切入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介绍的主题,以轻松、有趣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笔者曾经就中国的生肖文化和西方的星座文化做过一个英语微课,对两种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影响进行了追溯和分析。学生通过观看此类微课,了解了两种文化都与天文学相关,但也具有其自身特质。课下,笔者让学生做了相关的翻译训练,通过训练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讲解和训练也起到了文化比较和开拓思维的作用。

结语

在当前国家倡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环境下,高等院校的英语课堂要把语言当作一种建构文化、反映政治的载体和符号,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本土文化自觉性,从而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担当,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具备坚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大学语言
“留白”是个大学问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语言是刀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