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班集体的思考

2019-02-20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班集体农民工子女

车 蕾

(兰州市第七中学 英语教研组,甘肃 兰州 730030)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众多农村地区人员选择进城务工。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 652万人[1]。近年来,这一群体规模在不断扩大,其进城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逐渐由过去的一人外出改为 “举家迁徙”。 一段时间以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在不断增加[2]。由于成长环境与进城所面对的环境存在较大差别,这些进入城市就读的孩子在适应新的班集体时,往往会存在一定困难。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是每一所拥有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所要面对的课题。

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班集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与新的班集体的磨合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诸多困难,以至于影响到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当前影响他们融入新的班集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青少年成长环境存在一定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城市与农村在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不同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大多会在认知、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让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到以城市青少年为主的新集体时,容易感到不适应,难以融入其中。

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刚入学时,不知道如何与班集体中的城市青少年进行交流。有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甚至会长时间无法与班上其他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而同学关系能够对学生在学校适应的情况产生显著影响[3]。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这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压抑,变得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出现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

2.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青少年家庭生活环境有所不同

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一起来到城市生活,农民工随迁子女所要面对着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种反差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感。由于这些孩子生理、心理尚未成熟,面对城市与农村之间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巨大改变,大多会感觉无所适从,且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4]。加之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变换相对频繁,他们的居住环境往往也会随之变化。这些变动无疑会给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困扰,让他们不得不经常去重新适应新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学习环境相对弱于城市学生[5]。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繁忙,与子女的沟通相对不足,一般情况下,他们对于子女在学习上的要求不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这有可能会导致其子女在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3.城市青少年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认同较弱

认同隔阂也是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班集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青少年之间有着较为相似的认知和生活习惯,他们彼此容易沟通,取得较好的交流效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生活和学习诸多方面都与城市青少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城市青少年更倾向于与同在城市长大的同学进行交流,而不愿意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沟通。随迁农民工子女毕竟是少数,这就很容易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被孤立,甚至与城市青少年产生矛盾。

个别城市青少年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见。他们会因为这些同学与自身行为意识的差别而对他们产生认同障碍,有时会孤立和排挤农民工随迁子女,有时甚至还会对其进行嘲讽,致使双方的矛盾与隔阂加深。

二、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尽快融入班集体的对策

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尽快融入班集体,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顺利地学习和成长。

1.用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缺乏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在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看到他们的进步,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

教师所鼓励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对一次提问的正确回答,也可以是值日时认真负责的表现,还可以是考试的中学习成绩的进步。教师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可以更自信地融入班级活动。

2.用关爱给予学生温暖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6]

能够时常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才能很快摆脱孤独,适应新的集体。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关爱。

教师应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帮助和日常生活的关心,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尽快摆脱因学习和生活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不适感。教师还有责任引导班集体中的所有成员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关心和帮助,在班集体中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这样才有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对新的学习环境的融入。

3.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教育要致力于学生高尚灵魂的培养和熏陶,要培育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负责。良好班级文化的构建对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班集体也有着重大作用,也会对全体班级成员的人格培养有推动作用。

一个班级如果能够形成平等对待每一名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容易对这样的班集体形成认同感,从而实现对于班集体的融入。教师可以根据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班徽、班歌的制定,教室环境的布置等,强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使班集体形成和谐相处、友爱互助、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增进学生友谊

社会实践活动是同学间建立友谊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有效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特殊环境的影响,往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会有突出的表现。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适当组织一些能够发挥他们特长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将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示出来,从而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班上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多提供一些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还能增进他们与班级同学之间的友谊,激发他们融入班集体的热情。社会活动大多需要团队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让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相互配合,来建立和巩固彼此间的友谊,引导他们尽快融入班集体。

5.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沟通和了解

恰当利用微信、QQ等通信软件与农民工随迁子女交流沟通,不仅能给予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指导,也能加深班主任对于他们的了解,便于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让教师与家长之间具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从而帮助教师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信息技术还有助于学生之间取得很好的交流效果。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于利用网络进行交流,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其中,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消除隔阂,帮助他们建立友谊。教师还可以借助班级的QQ群、论坛等平台,安排学生在课下进行交流与讨论。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把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拓展性问题放到信息空间让学生讨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进行沟通。

6.根据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格、经历等因素的不同,农民工随迁子女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每个学生在融入班集体时所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在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班主任可以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档案,认真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深入了解每一名农民工随迁子女,掌握他们在融入班集体中所遇到的不同困难,才能找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

结语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将会长期成为城市中小学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利融入班集体中,对于他们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教师要鼓励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班集体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增进班级同学间的沟通和了解,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也要注意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班集体之中。

猜你喜欢

班集体农民工子女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爱我的班集体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