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9-02-20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评价

苗 守 艳

(临沂大学 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实现通道,课程信息化建设也成为教育改革的新内容。广义课程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教育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指具体的科目,具有普遍性含义。课程建设既包括专业课程体系的宏观调整,又包括单门课程的具体的微观优化。文章研究单门的课程建设。单门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的细胞,又是教师活动的主单元[1],单门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尤为重要。

一、课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引擎。课程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落脚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政策

课程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的重要方式。2016年6月7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2]。这就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不仅为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目标,指引了方向,也为具体的单门课程建设提出了要求。任何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具体工作的实地开展,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形成也离不开单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在单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中,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最为明显。只有树立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推进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意识,才能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完成课程信息化建设。高校只有做好单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专业建设信息化,才能与国家战略相契合,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子。

(二)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高校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必须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展开,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每个时代需求的人才类型不同,劳动力所需要的素质也不同。大学作为人才的培养之地,必须顺应新时代信息化发展需求,培养信息时代真正需要的人才。工业时代,对大部分劳动力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守时、健康、勤奋,对技术创新要求较少。这也决定了工业时代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线性思维为主,师生间信息传递是线性单向的。但在信息时代,劳动力的素质已完全不同于工业时代。研究者早已指出,在信息时代,价值的增加更多的是通过知识、智力来实现。与之相适应的是劳动力必须能够系统地进行知识生产,提高劳动力的智力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3]。从目前人才市场需求来看,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劳动力是以创新为主的综合型人才。如果继续沿用线性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也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各项工作。只有顺应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课程建设必须尊重教育客体,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据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7.7%,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4]。教育信息化发展客观上更新了青少年获取教育资源与知识积累的工具,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嵌入的数字化经历改变了其大脑的生理结构,影响了学习和认知方式[5]。作为教育对象,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化形式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学生的真实需求,如果教学主体仍然抱残守缺,以传统的认知规律为指导,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事教学,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必然会影响到知识接收和积累。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课程建设也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与之相应的改革。

二、课程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技术的演进与教育息息相关,每一次技术变革都给课程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单门课程建设的内容既包括教学大纲、目标、方案、内容、教材、设施,又包括具体的教学模式、活动安排、评价体系及教育主客体。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在信息化背景下,各部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信息化建设属于教育发展中的创新工作,不可避免会有问题出现。我们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忽略网络师生关系构建

课程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教学信息化环境。教学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是两个概念。教学信息化主要是信息化教学需要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由学校主导设计规划的,主要涉及教学领域;而信息化教学则是教师实践操作,教学者和学习者借助信息技术、资源、手段、方法进行的学习活动[5]。课程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学校实际,了解学校现有信息化设施与资源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设施,围绕信息化教学构建优良的信息化环境。目前各高校均意识到教学信息化环境的重要性,搭建各类平台,购买各类软硬件及教学资源,但却忽略了教育主、客体在信息化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在信息化环境中,人际关系是一种多维交叉模式,既有现实人际关系的延续,也有互联网衍生出的关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多是互联网型人际关系。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强调信息化环境的重要性,忽略了互联网人际关系的多维性。专业知识类课程一般比较枯燥,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海量芜杂,在此情况干扰下,如果不利用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优势,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功能,很难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忽略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

课程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强调信息技术运用的问题,而忽略了设计适合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及活动安排。目前在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出现了信息化手段运用多而杂的现象,从微信群到QQ 群,从视频到动画,从网络平台到情景模拟,各种手段花样百出,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信息技术的简单堆砌。课程信息化建设既要重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技术运用,还必须注意教学大纲、方案、教材的调整,特别是要设计调整适合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活动一般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实施任务、拓展任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6]。教学内容设计中注重利用信息化环境,创设具体情境来引出问题;在分析问题环节也以多维度综合分析为主,借助信息时代海量信息的优势创新解决问题的模式。信息技术只是载体,信息化教学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理念,让教育技术手段成为课堂的基因,但又不能是唯一基因。专业知识类课程一般信息量比较大,教师需对课程内容按照不同性质划分模块,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专业性。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设计出适合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才是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根本。

(三)重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忽略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

课程建设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各部分均应做相应的变革。但目前课程信息化建设往往侧重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过多强调信息化教学,忽略了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的变革。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只有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慕课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优质教育的开放服务模式。但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慕课是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很少一部分实现了认知过程的学习联通主义[7],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是忽略了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的完善。据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强调了各类教学模式的变革,但相应的评价体系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教学模式信息化,评价体系也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形成完整的学习记录,实现多元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创新性评价。

三、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针对课程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版权与图书贸易”课程为例,探讨专业知识类课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活动设计

“版权与图书贸易”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宽,辐射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将所有内容重新编排顺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的比重情况,分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文化素养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选用不同方法,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教师利用QQ、雨课堂等形式,提前发布问题,并指定阅读章节,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等。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小组之间可以在线联网进行交流,形成相对统一的答案。在课堂研讨时间,教师主要进行答疑、总结。实践技能部分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法。学生分组并选择主题,研读相关资料,自己创设情境进行模拟,以达到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比如版权贸易谈判的内容,教师提前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视频观摩学习谈判技巧,制定谈判前的计划等。课堂教学活动在学校智慧教室开展,利用信息化环境的便利,学生分角色模拟国际、国内谈判。课后,各组分别总结谈判过程中的经验,并结合资料预测实际版权贸易谈判中的难题及解决对策。文化素养部分主要采用多元自主学习法、展示法。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深入阅读各类文献典籍。信息化时代文献典籍的传播方向是多维的,传播路径是多元的。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确定了50部中外古今典籍的电子版供学生选择,如《论语》《孟子》等;筛选5个微信公众号,如“传统文化”;推荐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平台供自学等。学生分期中、期末两次展示所读经典情况,既可以是读书报告、话剧表演、小品相声等传统形式,又可以是视频等现代形式。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二)构建信息化环境中的多维交互型人际关系

在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应更好地发挥“个体、人际、环境”的互动作用。信息化教学所营造的学习环境是多维度的,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平等合作的学习环境,塑造全新的人际关系。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人际环境既包括现实中的同伴、师生关系,也包括网络中的同伴、师生关系。网络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依靠主体间信任建立起来的较为民主的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实现师生间人格魅力的互相影响[8]。而同伴关系的实质是协同合作学习的关系,在信息化教学中可以实现多人协作方式共同学习。在“版权与图书贸易”实践教学中,构建了一个多维交互型人际关系模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贸易环境,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不再是权威者,而是与学生构成一种平等的同伴关系,变为学习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学生之间既是同伴关系,又可以是师生关系;而学生与网络中的任何人又可形成师生或同伴关系。信息化环境中,教育主客体关系演变成互联网思维形式下的网络关系。信息化时代,我们无法控制学生学习主动性,但我们可以利用优良的信息化环境,构建多维交互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拥有自我认知的调节能力和学习的欲望。

(三)完善与信息化教学匹配的评价体系

课程建设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评价,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如何构建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教育要遵循学生个体差异,评价体系也要遵循学生个体差异。信息化教学中注重内容模块化、课内课外兼顾以及多维的教学手段,那么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必须遵循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过程性、层次性评价体系。“版权与图书贸易”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分为三个阶段。课堂预习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考察学生知识感知能力、搜集文献资料能力为目的;课中内化阶段,主要在于知识内化,以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为标准;课后拓展阶段意在知识巩固,考察学生拓展练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研究性能力为参考。层次性评价则主要以学生差异性为基础,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成绩权重,自主选择多维教学评价主体及成绩权重。学生自主选择为实现层次性评价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个层次性是基于对不同模块内容的侧重。课程信息化建设中构建过程性、分层考察的评价体系,既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又让学生自主决定各阶段的分值比例,突显自己优势阶段的成绩;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根据学生学习模式多样化,采用过程性、分层性的评价体系,最终可以建构出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立体多维化评价体系。

结语

信息化教学本质是学生能够更快速、便捷获取系统有价值的知识,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必须以此为原则开展,注意各项建设内容信息化的变革。在建设中还要注重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营造健康的信息环境,利用网络关系促进教学目的实施。“版权与图书贸易”课程信息化建设只是个案,努力寻求专业知识类课程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得以优化提升的解决办法,解决信息化和系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之间的矛盾。这对高校中其他专业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模式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