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乡土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9-02-20刘秀丽
刘 秀 丽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千多年来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大力宣传、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对于河北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河北在深度挖掘、打造乡土文化产业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亟需尽快解决,以便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乡土文化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乡土文化是一种发端于传统农业社会,通过乡村农民个体和集体创造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1]。河北省是传统文化大省,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燕赵文化、三祖文化、红色文化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蔚县的剪纸、唐山的皮影、吴桥的杂技、武强的年画等。河北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如承德避暑山庄、正定隆兴寺、赵县赵州桥,唐山清东陵、保定直隶总督府等。这些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河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源,这些经过数千年传承的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能进行深度挖掘并能和时代文化相结合,将会显示其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河北乡土文化是河北乡村振兴的灵魂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河北乡土文化发源于河北境内,是这一区域内的农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文化认同,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去农文化致使农本价值观扭曲,乡土文化衰落,农民心灵不断荒漠化,加剧了农村资源的外流,使农村失去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发展越来越城镇化,乡土文化遭受到城镇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农村失去了原有的乡土味道,失去了农村的风貌。习近平指出,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因此,要使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
(二)河北乡土文化是河北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文化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能形成相互联结的精神纽带,还能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消解困顿,赋予生活以意义、价值和快乐。乡土文化是凝聚农民心灵的纽带,是村民之间的处世规则与相守之道,是构建乡村和谐和乡风文明的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河北乡土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断加强乡土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河北乡土文化是促进河北乡村振兴的经济源泉
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发展好乡土文化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乡村的民俗风情、建筑、美食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乡土文化,把这些乡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相结合,能有效地促进乡村旅游、餐饮、观光、体验等行业的发展,不仅能有效地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具有重大作用,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二、乡土文化在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河北乡土文化发展中载体和主体的缺失
1.河北乡土文化发展的载体不断消亡或衰落
村庄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河北省内一个个村庄是集历史、文化、传统和情感为一体,具有相同乡土文化认同的承载体。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多地开展了乡村撤并、新农村改造等活动,有些地方的旧式住宅、宗庙祠堂等不断消失,再加上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向城市,导致许多村庄不断消失或衰落,依赖于村庄而形成的民俗、宗族、民风等乡土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有可能随着村庄的衰落而衰落,甚至消亡。
2.河北乡土文化发展的主体缺失
农民是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但是目前河北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不断流失。首先,农村精英的流失。中国特有的选拔机制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村中通过选拔而进入高校的精英人才大都选择留在了大中城市,这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使乡土文化失去了传承的主体。其次,农村青壮年的流失阻碍了乡土文化的传承。乡土文化大都是农民代代相传发展而来的,往往是农民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但是,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青壮年纷纷涌入城市,部分农村甚至成了由老人、妇女和儿童形成的空心村。农村精英和青壮年的离开直接导致乡土文化传承人的缺失,愿意继承乡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乡土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
(二)河北乡土文化缺乏规模化开发
河北省经过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在广大的农村已经形成了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但是由于缺乏产业化发展的意识,许多乡土文化资源仍处于原始状态,一些优秀的民间工艺,通过艺人父子相传散落民间;一些民间曲艺只是在过年过节时,在有限的区域内自娱自乐;有些民风民俗甚至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弱化或消失。例如,七月十五送面人曾是河北蔚县地区比较盛行的风俗农历中元节前用白面蒸成白白胖胖的面人,然后晾凉涂上色彩,做成各种姿态的小面人,有趴着的,有站着的,花花绿绿白白胖胖格外好看。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长辈便把小面人送给孩子,表达了对他们健康成长的祝愿。但是现在的蔚县地区,没人再蒸这样的小面人,偶尔商店会卖形状单一的面人,已没有原来的色彩和种类,久之,人们可能会慢慢淡忘这样的风俗。因此,河北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由于没有规模性的开发和利用而散落于民间,大多自娱自乐。有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乡土文化产品,也多为家庭作坊式的简单再生产,缺乏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所以影响力就越来越弱。
(三)河北乡土文化缺乏内涵创新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但是乡土文化的经济贡献率相对于其他省份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乡土文化的发展与运作缺乏文化内涵。例如有些地方过多依赖历史古迹,没有开发历史古迹所包含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没有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再现历史故事。有些地方过分依赖自然景观,忽视对乡土文化、乡风民俗等的开发,缺乏乡土文化的渗透。部分以农事活动或风俗活动为依托的乡土文化产品,仅停留在参观欣赏层面上,缺乏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乡土文化发展的路径
(一)合理规划、规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
1.深度挖掘和合理规划乡土文化资源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许多民间风俗、民间技艺、民间曲艺、旧式住宅等乡土文化不断流失,要想发展乡土文化,首先应该对河北省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挖掘和寻找已经失去或散落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当地政府应该安排工作人员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收集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然后整理成乡土文化资源库,请专家和文化产业人员进行梳理论证,准确把握不同乡土文化资源的特性,选择那些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好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进行产业化运营,带动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2.规模开发乡土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河北农村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要想使乡土文化发挥经济效益,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规模开发乡土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只有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经济潜力,才能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文化的进步,从而形成一条经济产业与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之路。
乡土文化的开发必须面向市场,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挖掘和开发乡土资源,政府必须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吸引国内外的文化公司进行开发和运作,针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乡土文化产业。例如,暖泉古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暖泉古镇乡土文化遗产丰富,具有古城堡、古戏台、古寺庙、古民居等古建筑和打树花等民间风俗,是河北省的古居民俗之乡。暖泉古镇抓住了国家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多方筹集资金,请专家进行项目规划,对暖泉的乡土文化进行整体把握,把暖泉划分为古堡产业园、树花产业园、民俗产业园、农业生态产业园、养生文化产业园五大园区,形成了以打树花为龙头,以观看高水准的《火树金花》大型实景民俗表演、参观古堡古居等旅游项目为主的几个园区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3.重点突出乡土文化特色
乡土文化传承需要保持区域特色,特色是特定区域的名片。杂技是吴桥的名片,剪纸是蔚县的文化代言,只有拥有特色才能发展壮大,才能走出乡村,走向世界。特色项目是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载体,只有打造出特色鲜明、品味高雅的项目才能使乡土文化高效开发和有效传承,才能整合优势的乡土文化资源,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特色乡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要抵制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我们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表现方式,来传承区域文化,为乡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乡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保持乡土文化特色,以乡土文化的精华为底色,以外来文化或现代文化为点缀,在乡土文化发展中弘扬时代文化精神,在时代文化弘扬中传承乡土文化。“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蔚县抓住了剪窗花(特色剪纸)这项乡土文化,使蔚县响誉世界。剪纸乡土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带动和创新,如今,剪纸发展既要靠手工的精雕细琢,也需要电脑机器大规模流程的统一制作,节约成本的同时又能批量生产。剪纸内容也在不断地和当代文化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这些个性鲜明的乡土文化资源,只有与现代科技、现代文化相融合,发展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才能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宣传乡土文化,扩大其知名度
河北乡土文化经过开发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力量,积极宣传河北特色乡土文化,吸引消费者,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保障。“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大力宣传,通过营销和推广来扩大其知名度,才能带来经济效益,如借助电视台和网络等现代媒介,将乡土文化产品拍摄成记录片来宣传乡土文化的特征,也可以通过记者实地探访等形式对产品进行宣传等。总之,要借助强势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对文化产品进行营销,并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既创造品牌又进行了广告宣传,同时又创造了经济利益,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三)培养挖掘、继承、发展乡土文化人才
1.培养当地农民乡土文化认同感,使之成为乡土文化发展的主体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要给农民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为农民提供多彩的精神生活。发展河北乡土文化必须实行多元化的参与机制,“通过以农民为核心,包括媒体、乡村精英、村干部、基层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2],才能繁荣乡土文化。
农民是乡土文化的主体,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贫穷的面貌,建设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的新农村,吸引青壮年农民回归农村,成为农村建设的中间力量。同时,大力宣传乡土文化的价值,不断提升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培养农民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重新建构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使之成为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2.保护民间艺人,使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民间艺术,人在艺在,人走艺亡。只有保护好民间艺人,维护好民间艺人群体的稳定性,民间艺术才能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首先,政府要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适时对民间艺人进行宣传和嘉奖,关心他们的演艺活动和生活状况,为他们传承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形成一个充分尊重民间艺人的良好氛围。其次,政府要为民间艺人的传承搭建平台和提供技术保障,鼓励民间艺人发挥所长,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帮助他们创造和精制相关的作品,使之不断地传承下去。
3.教育和培养文化管理类人才
乡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文化管理人才必不可少。首先,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应加入本地乡土文化的教育,使乡土文化在乡村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为其以后从事乡土文化工作打下基础。其次,河北省高校要开设乡土文化通识课程和乡土文化产业化的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工作,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条件吸引这些管理人才向农村流动。
4.大力吸引和培养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乡土文化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他们凭借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把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浓缩渗透到文化产品中去,他们对乡土文化饱含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创意推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经营。首先,依据河北省处在京津冀一体化的优势,可以吸引京津地区的专业创意人才为河北乡土文化进行规划和开发,政府可以为来河北的创意人才提供人才津贴。其次,河北省要培养自己的创意人才,可以把有乡土文化基础,对乡土文化充满热情,愿意从事乡土文化产业的人送到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