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讲解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9-02-20刘馨/文
刘 馨/文
讲解员是为观众提供展陈解说、导览及相关服务的人员。中国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齐吉祥先生说:“讲解员是观众与文物建立联系的重要媒介。”博物馆讲解员通过生动的讲解把“不会说话”的文物具体化、形象化,让文物“活过来,会说话”。讲解员成为观众了解博物馆的窗口,引导观众去认知文物,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达到传承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因此说讲解员的水平反映了博物馆的整体素质。
一、讲解起源及定义
博物馆讲解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6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开始正式设立讲解人员,讲述展品的名称、性质、时代等相关知识。这种辅导参观讲解方式,受到大家的欢迎和认可,也引起了博物馆界的重视和仿效。中国最早提倡提供讲解服务的是南通博物苑的创建者张骞,他提出“遴派视察员、招待员,用为纠监导观之助”。
讲解是“以陈列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其他辅助表达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国家文物局原局长、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讲解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是社会教育工作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讲解员首先要通过语言组织引导观众参观,承担着宣传和教育的职能;其次要处理或协助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帮助服务。讲解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参观和受教育的质量。讲解员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在博物馆(包括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博物馆讲解队伍现状
中国高校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韩国军在“改革开放40年: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及文化育人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概况:从1978年到2018年,共新建高校博物馆251家,目前我国有高校博物馆共计329家。进入21世纪,高校博物馆更是以每年新增8-12家的速度向前推进。这一形势对高校博物馆的自身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建成一支高水平的讲解员队伍,成为高校博物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在校大学生志愿讲解员,二是教师兼职讲解员,三是外聘人员专职讲解员。不同于社会公共博物馆多以专职讲解员为主,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大都以在校师生兼职为主。具体来看,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管理松散,缺乏长效的评估考核体系
高校讲解员队伍中教师兼职人员,其本职工作多是从事与博物馆相关的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型讲解员,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一些重要的、大型参观讲解工作,但能够参与讲解的时间有限;从事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兼职讲解员,虽然讲解时间多,但因缺乏专业知识,讲解水平有限。高校博物馆经费主要来源于大学经费,缺少创收,不能给教师兼职讲解员一定的物质报酬,对这部分兼职讲解员管理自然比较松散,也就谈不上考核。
目前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的主体是学生志愿讲解员。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对大学生志愿讲解员主要是采取兴趣吸引的参与方式,没有规范化的岗位考核管理办法,同时缺乏激励机制,造成了学生讲解服务质量不高。
外聘专职人员虽然相对稳定,但一是受到专业限制,业务水平有限;二是很多外聘专职讲解员把讲解工作当成临时过渡的跳板,一旦有更好的发展路径,便会离开。因此无法实行讲解服务与薪酬激励、考核定级奖惩等诸多机制挂钩的管理机制。
(二)学生志愿讲解员流动性大,服务时间不固定,存在“愿意才来”“有时间才来”的现象
学生志愿讲解员是基于信念、责任,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社会和他人提供讲解服务和帮助的人。因此很容易出现“愿意才来”“有时间才来”的现象。
在校大学生志愿讲解员的流动性客观存在,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一般高校博物馆每年九月面向新入校的学生进行招新活动,以确保博物馆讲解员队伍规模能始终保持在一定规模。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讲解员服务期为2年。一般服务期内志愿者可根据个人意愿,提前申请,便可中断讲解工作。每年会有不少讲解员因各种原因申请退出。退出的主要原因包括其他社团吸引、复习考研、实习找工作、公务员考试等。
(三)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
优秀讲解员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和系统的培训过程。既要有岗前培训,也要有岗中培训。培训内容既要包括讲解技巧培训也要包括专业知识培训,不能仅仅提供讲解词让讲解员背诵。讲解员程式化的背诵讲解词,对展品照本宣科,很容易让观众感到枯燥、乏味。当前,高校博物馆对讲解员的培训往往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对讲解员培训的效果并没有科学的评估机制,导致很多培训实际作用有限。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学习培训制度,打造一支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讲解队伍
对讲解员的培训应以提高讲解员专业素质,增进讲解员爱岗敬业的情操为目的,围绕讲解基本功、讲解员职业道德、讲解词编写方法、讲解员业务修养与学术研究、讲解员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其中尤其要注重讲解员语言表达方式的培训,要充分利用语言的节奏、重音、吐字、语调等表达技巧来增强讲解效果,让讲解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搞好形体技能培训。讲解员是博物馆的代言人,具有社会性、文化性、服务性和部分的涉外性,解说员的语音、形象和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得当的讲解员礼仪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从而提升博物馆的育人效果。良好的仪容仪表是讲解员做好讲解服务的前提。讲解员在接待观众的时候,要注意个人形象和仪容仪表,为观众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用发自内心的问候、亲切的眼神交流,通过开场白的短短几句话,表达出对观众的热情、关心、真诚的态度,营造出愉悦的参观环境,让观众与讲解员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接受教育。
其次,进行专业实训。讲解是陈列语言的注释、补充和延伸。宽广的知识视野,广博的学科知识,深化的学科体系,是讲解的基础和保证。要做好讲解必须深刻理解展品展板,要想在讲解交流过程当中做到答疑解惑游刃有余,就要不断深化拓展专业知识。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讲解员以学业为重,对展品展板的自主学习、挖掘、提升能力较弱,因而必须对其加强专业培训。专业培训既包括对学科的深入学习、理解,也包括对展品涉及相关学科间脉络桥梁的构建。
另外,高校博物馆的展陈不会经常变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出新发现、新论点,因而讲解员要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培训学习,动态更新讲解资料,给观众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升博物馆的育人功能。
(二)提高讲解员各种应变能力
一个好的讲解员应当做到每次讲解的过程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要求,讲解员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从观众神态和细微表情变化中,洞察观众心理,迅速调整讲解方式,提供个性化的讲解服务。要能通过不断地相互学习与自我完善,逐步提高讲解水平,把展品和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讲解规律和方法,针对不同参观对象、不同讲解时长调整讲解内容,设计合理的参观路线。讲解员要能随机应变,把握讲解主动权,讲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另一方面,讲解员还要熟悉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流程。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在有效时间内报告相关部门,并做出处理或协调处理。大学生志愿讲解员的基本素质较好,接受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但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较弱,一定要注重提升应变处理能力,给观众及时提供人性化帮助。
(三)注重讲解员考核,健全管理体制
为了保证讲解员的讲解和服务质量,高校博物馆应该每年组织实施讲解员业务能力考核,根据考核成绩给讲解员定级,评选优秀讲解员,颁发证书和奖品。
高校博物馆还应建立健全讲解员队伍管理办法,确定讲解员的权利、义务,给予讲解员相应的误餐补贴、资料补贴,发放讲解服装,配备化妆工具,组织各种培训,讲解服务后填写“服务情况表”,确认服务质量,对服务中不佳者,将劝其退出讲解员队伍行列。
(四)开展活动策划,加强讲解员队伍团建
博物馆讲解服务需要敬业精神,更需要团队精神。每个讲解员都各有所长,需要相互帮助,互相尊重。通过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可以调动讲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以热爱博物馆、热爱讲解职业的心态积极投入每一次讲解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整体讲解团队的素质及服务热情,还应组织讲解员们外出参观学习。
各高校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走进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一支热爱博物馆讲解工作、专业技能娴熟、与同伴密切合作、受观众欢迎的讲解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