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019-02-20葛茂林赵旭辉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

葛茂林,赵旭辉,李 娟

(石家庄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中华民族祖先在长期的人生、社会、生命实践中,与宇宙、自然、社会、人亲密接触和深度互动循序渐进地积累提炼出来的经营天地人物关系的独特知识体系、人生世事经验等。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揭示天、地、人、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蕴含着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引导人遵循道德①道德:道,是客观地存在于宇宙天地中,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那种能量及其作用,它左右天、地、人、万物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决定天、地、人、万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儒家“仁学教育”、道家“道德教育”、佛家“觉悟教育”,易经“变易、简易、不易、生生之谓易”哲学,中医“气血、阴阳、虚实、寒热辩证及五行生克”养生和医药理论,乃至八字命理、奇门风水等人生世事预测学所揭示的,人应该知道、顺从、敬畏的,天地人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客观、自然、必然的因缘果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事物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因果联系、辩证发展规律,是对道的一定层面的揭示。德,是促进自身与系统良性存在和发展的功能与作用,是遵循“道”的要求,以舍得智慧为指导、利他利己精神为原则,经营人生、生命、世事应有的行为选择和获得的最好结果。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根本规律是,同气相求、同频共振、能量交换、舍得平衡,或者说是因果、舍得、辩证法,这是天地间、人世里最高的道德;遵循这个道德规律的要求,经营事功、优化人生、利他利己、完美生命,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获得生命的最好归宿。规律经营人生的生命智慧②生命智慧:指人证悟到天、地、人、万物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实际,认识了生命生生不息的规律,确立了超越个人的直接功利算计,遵循善因善果规律,实践儒仁、道智、佛慈等,觉悟生命、经营人生、虔心向善、经营慧命,追求至善生命价值的生命自觉。优秀传统文化揭示的道德规律和生命智慧启迪我们,人生、世事合乎道德要求,结果就理想、美好、利己利他;违背道德要求,结果就变异、扭曲、害人害己;洞悉天、地、人、万事万物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因果规律,自觉遵循道德要求,上善若水、慈悲喜舍、自觉觉他、利他利己、大舍大得、利益社会和众生,就能实现人身、人心、生命、家庭、自然、世事、社会的和谐,促进人和天地自然万物的互利共赢。,启迪人按照利他利己原则做人做事,指导人遵循能量交换、舍得平衡、天人合一③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核心的义理及价值观之一,强调人尊道贵德,注意发现和运用相关因果规律,努力做到人生世事,尽可能多地与天地、自然、万物、四时、五行、阴阳和合互利。比如中医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基本工具,与五色、五味、五脏等相联系,辩证人体气血、阴阳、虚实等,用以分析病理,然后借助中医药对症施治,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检验,功效显著。此外,天人合一原理,还应用到了八字命理、易经、道医、道家数术等对人生世事的预测指导等实践中,也屡被验证。最集中、最简洁、最深刻揭示“天人合一”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的文献,就是道家的《阴符经》,虽然只有不足一页A4纸的文字,但真切、清楚、深刻地揭示出天地人物按照五行运转变易循环的大道,言简意赅、高屋建瓴、义理深邃、振聋发聩,不可多得。原则,妥善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互利、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大众提供共享信仰和精神家园,强化大众的道德自觉和自律理性,形成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理想,对于重构中国精神、重塑中国魂、推动民族文化自觉和进步、助力中国梦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发展自身的社会实践中,借助生活经验,运用知识和智力而发现和创造的所有物质产品、科学技术、制度体系、观念体系的总和。其中,物质产品的总和是物质文化,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支持;科学技术的总和是科技文化,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教育、研究、创造等提供理论和技术的帮助;制度体系的总和是制度文化,为人类生活、生产等提供组织、制度、秩序保障;观念体系的总和是观念文化,为人类提供哲学、宗教、审美、道德、艺术等人文思想和精神营养。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功能多样。依据其内容、旨趣、功用的不同,可以细分为“科技文化、历史文化、文学与生活文化、生命文化”四类。第一类,科技文化,主要是“经史子集”①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各类文史哲等典籍。语出《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经即经书,指儒家经典;史即史书(正史);子即先秦百家经典;集即文集(诗词汇编)。经部:有《尔雅》《公羊传》《穀梁传》《论语》《礼记》《诗经》《孝经》《仪礼》《周礼》《乐》《周易》《左传》《孟子》《尚书》《纬书》《小学》《四书章句》《韩诗外传》等;史部:有《史记》《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等;子部: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农家、天文、历数、五行、医家经典和小说家的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等;集部:有《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选》《王右丞集笺注》《楚辞》《楚辞补注》;蒙学即《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道家《灵宝经》《洞玄箓》《上清箓》等道家经典;佛家《法华经》《华严经》《长阿含经》《四分律》等佛学经典。之子部中的古代数学和天文历法、农学、化学、医学(技术)等知识和思想体系,帮助人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服务于人适应自然规律以更好地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属于今天西方科学意义上的科技文化。第二类,以经史子集的史部为主的侧重历史记述和诠释的部分,主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1]914,是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第三类,主要是经史子集中经部的诗经、子部的小说类、集部的文学类作品,外加琴、棋、书、画、烟、酒、茶文化等,是用来抒发情怀、张扬人文精神、丰富生活、陶冶性情、调适生活品位的文学与生活文化。第四类,主要是由经史子集中经部中的儒家经典(含《易经》),子部和集部中的道家、佛家性命之学和中医经典、八字命理、奇门风水、五行生克理论等生命医学及预测学组成的文化集合,是全面和深入揭示天、地、人、自然、社会、万物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规律,引导人遵循道德的要求,运用生命智慧经营慧命②经营慧命:指按照儒、道、佛、易等生命文化(智慧)所指示的路径和方法,用生命实践,老实修行改命,实证儒、道、佛等,明了天地人物之间的因果实相,在认知生命生生之谓易的实际之后,超凡入圣,超越个人种种的狭隘功利算计,遵循善因善果规律,追求至善生命价值,实践儒仁、道智、佛慈等,走觉悟生命、经营人生、自觉觉他、利己利人、一心向善、修行改命的人生之路的生命自觉。的生命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的文化,是“真”的发现、“善”的积累、“美”的创造,是人与社会持续进步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基础、制度秩序保障、理论智力来源、精神动力源泉。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具有发现和传播真理、丰富社会人文思想、引领正确价值追求和优良道德实践、推进社会治理进步、培育优良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塑造公众健康的主体人格等积极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前述经史子集中的历史文化、生命文化等体系中。从宏观视角,概要地考察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儒家以教导人顺从天理和天命、做君子大人等为最高目标,以三纲③儒家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真实内涵,是领导或上级、父母、丈夫,应当在知识、道德、财富等方面,善于学习获得良知、实践优良道德、勤劳致富或合理合法合道获取财富,做下属、子女、妻子的榜样,给下属、子女、妻子做出正面的示范以成为好的楷模。三纲,不是人们长期以来普遍误解的那样,领导、父母、丈夫,是下属、子女、妻子身心的主宰者和绝对控制者。五伦④儒家五伦:即《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五种关系的双方,都要遵守既定的“规矩”,实现关系的和谐正当,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父子有亲,即父慈、子孝,父辈养教示范在先,后辈学礼成人在后。君臣有义,即君明、臣贤,君义(诚)、臣忠,彼此关爱和敬重,上下尊礼,不乱位次、共铸德业、相扶相携、同舟共济、共荷道义。夫妇有别,即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平等相爱、相濡以沫,男成家道、女成家德,男人有胸襟、担当和格局,女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各司其职、各尽本分,天、地、乾、坤、外、内、刚、柔、显、隐等,阴阳和合、和谐幸福家庭。长幼有序,即兄友弟恭、生活养成、相互尊重,彼此关爱、支持、帮助、理解、包容、接受、成就。朋友有信,即以义为本、讲究诚信、坦诚相见、真诚相待、互谅互让、荣辱与共等。五常在《史记·殷本纪》中被称为“五品”,与五行八卦联系起来,要求人善加把握、躬行实践。、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墨家宣传兼爱、非攻、举贤、节用、非乐、尚同等思想,很超前地包含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中才生发出来的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等文化因子。道家尊道德、重自然、乐逍遥等,以清净寡欲、修炼入道、返本归真为根本理想,以致虚极、守静笃、无为⑤无为:是道家专用术语,指顺从天地人道的要求做人做事。反之,违反天地人道、违背科学和人性、违反自然规律,凡事强求、奢求、用计、逞强、损人害物而利己,就是有为,就没有好结果。而无不为作为成道之路。法家注重集权法治、事功与霸道,是被后世社会统治者经常借用的治世思想。佛学启发人觉悟生命、洞悉生命实相,教导人借助闻、思、修、戒、定、慧的修持,熄灭贪嗔痴、断除恼怒烦等,使人悟入佛知见、开启佛智慧、六度四摄菩萨行,把利他利己、时时刻刻学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慈悲喜舍、慈航普度作为人生使命。

从系统论视角来整体性地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可以发现,儒、道、佛、易传(易经十翼)①易经十翼:即《易传》,相传为孔子所作,是阐发易经义理,揭示易经大道内涵的《系辞传》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计7个部分共10篇文字。哲学等,是教导人敬畏天地、服膺道德、善于舍得、以道驭术、循道以德、修身养性、升华生命、和合天地人的谆谆教诲;中医经典、易经(卦)、八字命理、奇门风水、五行生克等理论,是帮助人防病治病、预知吉凶、趋吉避凶的天人合一哲学和实用数术。它们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入手,采用系统论、整体论、经验论方法,借助“儒仁、道智、佛慈”哲学,运用八卦(或64卦)、天干、地支、五行、阴阳等概念和分析工具,广泛研究宇宙、自然、人、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立体诠释宇宙、自然、人和万物之间,彼此同气相求、同频共振的客观规律,多维地证明了宇宙、自然、人与万物之间,能量感召、能量交换、舍得平衡的因果实相,深度揭示宇宙万有的道德规律与秩序,全方位地揭示天人合一命题的丰富内涵,客观上是揭示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和因果实相、指导人经营生命和建立事功的生命智慧。它们指引人遵循舍得智慧,一心向善、行善积德、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改习性、化禀性、完美天性,用生命智慧呵护和升华生命,通过修行改命,最终超凡入圣;既有指导人趋吉避凶、经营生命、超凡入圣的功能,又有丰富实用的经世致用、经营事功的效用。在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重建中国信仰这个意义上,它们作为真善美的集合,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和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结果是人格。文化孕育民族精神、确立社会共享价值和信仰、养成社会道德和大众实践理性、塑造国民人格、培育社会公共秩序等。文化影响乃至决定着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走向和结果。习近平深知文化的社会作用、洞悉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极力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目标是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习近平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出具体指示,他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邃、价值恒久,是中国当今和未来在世界文化交流合作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要求有关机构和人员,深入研究和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在为大众和社会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清楚中华文化义理体系的独创性和鲜明特色,以提升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近平强调指出,当前形势下,要认真汲取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当代价值,全面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和倡导的守诚信、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价值追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2003年到2007年在浙江工作期间,在各种讲话、文章中,都大量引用优秀传统文化,言简意赅地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旨。[3]他先后引用过的经典,既多且广。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里“润物细无声”一句,说明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深刻说明了文化化育人心、塑造人的心灵的作用。引用《孟子·尽心上》中“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两句话,教导领导人要有战略思维,启发领导干部要有高站位、大格局、大视野等。引用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里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杜甫所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和于谦《咏煤炭》中的“但愿苍生倶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等话语,告诫领导干部要以民为本、善用权力,说明领导干部要有先人后己、精耕细作、胸怀天下的工作精神和情怀等。引用《论语·卫灵公》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说明党员干部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引用《论语·子张》里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为政》里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左传》中的“政如农功,日夜思之”等语句,启发为政者应当学、思并重。引用朱熹《礼记·学记》注解“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一句,倡导干部人人尽职工作。引用顾炎武《与公肃甥书》里的“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和《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论语·颜渊》)里的“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等话语,论证弘扬正的必要和重要。引用《孟子·告子下》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的语句,说明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引用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语句,强调进行平安、和谐社会建设,要有必要的担当和勇毅。引用王安石《洪范传》里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和《论语·为政》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话,说明领导干部多读书、修养政德的必要性。引用王国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说明学习悟道的三重境界。引用《庄子·养生主》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明要求知善读、贵耳重目。引用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四句诗,比喻勇攀科学发展高峰要有不懈努力的精神。引用《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苑·建本》中“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等话语,说明要善于向典型学习。引用诸葛亮《诫子书》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话,说明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引用《申鉴·俗嫌》的“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强调求真务实的必要性。这说明,习近平善于学习,读书积累很多,尤其对优秀传统文化非常熟悉,并且善于娴熟运用。

从2012年底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到2013年5月,在半年时间里,习近平在国内外各种讲话中,大力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用《诗经·召南·采蘩》中的“夙夜在公”一句,表示他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后身体力行、服务人民、忠于职守、尽心为国的工作态度;引用了《诗经·小雅·小旻》中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八个字,表达自己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会奋勇行前的使命感。引用李涉《题鹤林寺壁》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句,来说明自己忙中偷闲最爱读书。引用明末清初顾炎武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和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强调踏实实干、鼓励大家矢志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专题讲话,引用《孟子·尽心下》中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阐释学习的重要性并说明应当如何学习;引用《论语·雍也》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求干部善于学习,不能沉溺玩乐而贻误大事;引用《论语·为政》里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并重,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引用《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明要严谨治学和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引用《荀子·大略》中“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阐释党的领导干部坚持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谈到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时,引用苏轼的《范增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谈廉政建设、反腐败的重要性,说明腐败如果越演越烈、最终就会导致亡党害国。给北大学生的回信中,引用欧阳修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教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国家和民族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实践中,才能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成就自己。在同各界的优秀青年代表一起座谈时,引用宋代刘斧《青琐高议》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句,说明一代青年必定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的客观规律和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历史逻辑;引用《尚书·周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青年人立大志、多力行;引用袁枚的《续诗品·尚识》中的“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话语,鼓励青年立志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责任和精神追求;引用《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话,鼓励青年人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引用左丘明的《国语·周语下》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句,鼓励大学生要向善行善、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引用汉代桓宽的《盐铁论》中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句话,诠释国际合作要摒弃过时的思想观念。同外国专家代表进行座谈时,引用《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一句,表明中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自我定位和外交态度。在接受金砖五国的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荀子·儒效》中的“积土为山,积水为海”一句,说明中国会坚持不懈、积少成多地推进中非合作;引用《论语·颜渊》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句,强调中国政府言行统一、信守承若、说话算数的态度。在访问坦桑尼亚,强调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心心相通时,引用了王安石《明妃曲》中的“人生乐在相知心”。在南非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引用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卷第三十八》中的“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句,比喻五国为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而坚定地走在一起。在访问墨西哥时,引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中的“宾至如归”四字,说明自己感受到了墨西哥人民的真挚情谊;引用孔子《论语·卫灵公》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诠释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原则;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等语句,表达了让中墨两国人民的深厚友情汇聚成汪洋大海的美好愿望;引用元代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中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句,表示相信中墨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3]

习近平海量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句,带头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事实证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指导人和社会实践的真理性教诲,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是当今中国人格自律、文化建设、公共生活、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和道德规范等。

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外优秀文化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利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可以为人和社会提供可靠的信仰皈依和精神归宿,形成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和目标追求,促进民族文化的自觉和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等,帮助大众确立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等,引导人更好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帮助人确立合理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将人循道而行、行善积德、积福成圣,看作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生命的最合理存在。尤其儒道佛哲学等,都教导人悟道、求道、修道、得道,立德、立功、立言,做死而不亡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4]44,就是说,一个人在某一天懂得并较好地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恕等,人就已经达到了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时刻契合中道、中庸、无为的境界,其生命存在,就到达了合天理、达天命的层次,体会到了做君子、大人、圣人的安乐,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安贫乐道、不改其志[4]73、三月不违仁[4]75,这样就已经得道,实现了最高的人生价值;这时候即便只是经历了很短的生命时光,在面对死亡时,也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道家尊道贵德,把遵循道德因果律作为人生生活、修道的最高原则,把“俭、慈、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作为生活、做人、做事、修道的原则,强调清心寡欲、天人合一、悟道修道得道。佛学洞悉宇宙万物究竟实际,告诉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等,相对于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灵魂的道德存在而言,其实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统统是虚而不实、终不可得的暂时境相,它们都是缘来则有、缘去则无的假有,都会随着时空转化而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终归于寂灭,就如人一出生,就注定了肉身最后必定消亡,佛学教导人静心、净意、善行,不被相牵、不被境(界)转,不起一念(弃绝妄想执着和“我、法、空、有”等分别)、不染一尘(尘即人世间多余的功名利禄等的牵绊),开智慧、得自在,把觉悟生命、利他利己、慈航普度作为人生的终极信仰和灵魂皈依等。

在人与自我、人与人关系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自我反省、道德自律、利他利己,专注人的德性的提升、智慧的开启、灵魂的升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平等博爱、以道交友,在利益面前善于舍得,待人接物慈悲善施等。这方面,儒家有仁义礼智信等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要求;道家把人生清静无为、促进万物相互利益而不相害、言行合道有德,以获得人生自由和灵魂升华等,作为第一位的生命目标;佛学更是教导人以“常、乐、我、净”的状态和“慈、悲、喜、舍”的心态和行止,像雷锋的彻底无我、乐善好施一样做人做事,空有不住、随缘处顺、时时刻刻博爱善施、慈悲利他,慈航普度、利益众生;在夫妻、家庭、父母子女关系方面,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夫妇有别(分工、责任、担当等的不同与互补)、父慈子孝、兄弟友恭、诗书礼义、耕读传家等,重视传承优良家风和家道。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强调敬天畏地,顺从天道,适应与顺应自然,与自然互动、互利、和谐,努力实现天人合一。儒家《礼记》中的《月令》等篇目,详细记述一年中各种动植物什么时间栽种和生育、什么时间如何养育、什么时间禁绝采收和捕杀,等等,其实就是中国最早的循环经济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循环观、绿色共享经济观等。道家强调万物有灵,人与万物相互利益而不相害,都依循道德法则存在和发展,以实现人和万物的自然存续、良性发展等。这和现在习近平主席提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十分契合的。

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义轻利,重视仁义、忠恕、诚信、中庸、中和、无为、慈悲喜舍、存天理(道)、灭人欲(即与道相悖的欲求、不应有的奢望、会导致害人害己的执着妄想等),服务社会和他人,升华灵性、道德、智慧,扶危济困、利益他人、成就自己等;特别推崇重义轻利的人格操守,强调自我奉献和牺牲精神,把为他人、社会、国家服务和奉献,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实现。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无我、无私,是一种优良品德,是对当官为民的普遍要求。尤其是儒道佛等传统文化,在教导人做人做事方面,特别强调通过主体的道德自觉,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重视人在服务社会和他人过程中的自我锤炼和成就。例如,儒家要求人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努力的八(条)目,以修身为枢纽联系内外,内圣外王;通过学习和生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锻炼君子品德,在修身立德的基础上,通过“治国、平天下”,实现大人或圣人功业,最后立德、立功、立言,传诸后世。儒家《大学》专门就“大人之学”进行阐述,讨论儒家话语体系中的“大人”如何养成,确立了“知、止、定、静、安、虑、得”①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页。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译:大人之学的宗旨,在于学习、实践、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平民和生活,格物致知,不断自我提升更新;在于使人达到仁义礼智信等君子之行的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宇宙万物因果实际之后,就知道按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要求安排自己的人生了;就会止住心猿意马、意志坚定地追求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白了自己的君子志向,就能够志向坚定地安贫乐道走下去;志向坚定、矢志不移、学做君子大人,就能够专心致志、净静而行;净静而行就能够心安理得、止于至善;心安理得、内心没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待人接物理智、客观、中庸,诚则明、明则诚,随时与周围的一切建立最好的关系、成就彼此最好的作用和价值,就能够把握事物的开始、过程、结果,对各种情况都思虑周详;对善恶、进退、得失、美丑的辩证关系有了系统思考和精准把握,思虑周详,就必定能够走在君子求道的路上而有所收获。每件事物都有根本、有枝末,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有轻重主次之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紧密联系、前后因循的道理,注重初心、经营过程、不奢求结果,让一切都自然而然、相互利益而不相害,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人做事、经营事功、利他利己了。肉身成道的进步次第。

继承和弘扬上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把它们合理地应用到各自对应的领域中和对象上,对于推动文化建设、国民教育、道德教育的完善,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和民族文化自觉与发展,健全制度奖惩和程序正义,完善个人自律和社会它律,提升人与社会的道德自觉等,都有非常具体和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建构社会共享价值观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内涵,使之获得现代化、大众化的发展,生活化、普适性的适用,体系性、制度化的应用,结合中外文明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利益,可以很好地培育中国社会大众共享的价值观体系,为大众提供共享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港湾,培育人追求公平正义的自觉、锻炼人的民主法治能力、增强人的自律理性、完善社会他律秩序,引导人和社会,遵循法治、民主、制度、道德要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合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辩证处理利害舍得关系,依法依规文明处理家庭、社群、个人与集体关系等,推动国民教育、社会管理、文化建设、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的早日全面实现,在此基础上,极大地增加社会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向心力和文化归属感,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第二,提供可靠的信仰皈依和精神归宿。继承、发展、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培养大众利他利己的人生信仰,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志愿,做人做事自觉无我无为、利益群生。这对于改变人们近40年来形成的思维习惯、价值追求,矫正人和社会过于重视权、钱、色、利,严重忽视道德秩序、道义良知、公平正义等的偏颇,启迪大众深明因果、敬畏道德、善于舍得、安贫乐道,引导大众修养身心、变化气质、正己化人、利他利己、以舍为得,以积极健康的信仰作为精神乃至灵魂的终极归宿等,都有非常必要、特别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第三,形成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和目标追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引导人觉悟人生、获得生命智慧,走“大舍大得”②大舍大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考察分析天地人万物的相互作用,发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天道规律。它启发人们,顺应这个规律,人活着就要遵循先舍后得、大舍大得的原则做人做事,才能真正利他利己、善因善果、福寿绵延。之道,对于培养大众正确的义利观和利他利己的人生观,自觉地把奉献自己、服务他人和社会等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必要前提,就为社会上下众志成城,形成坚固的共同意志和理想、共同目标和追求,奠定了社会的共享的人生观和信仰基础;可以使大众更多地认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更自觉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形成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和目标追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促进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发展。习近平指出,文化必须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完成自我更新和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是引领人向内发展的人生、生命、内圣文化;传统和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更多地是基于逻辑理性和工具理性,引导人向外索取的“力与利”的文化。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与合”“阴与阳”“道与德”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合理吸收西方“利与力”的文化成分,科学借鉴融合西方文化的逻辑理性和工具理性,促进中外优秀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让中国文化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继承发展、融合创新,兼容中西文化优点和长处,融合天人合一哲学和工具理性,促进中国文化的内外兼修、阴阳具足,实现科学理性、内圣文化的有机统一,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对概念和理论缺乏必要逻辑论证、对事物的解剖缺乏必要的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认识事物偏重笼统整体把握而忽略细节认知及调控等、人生缺少基于灵魂信仰的自觉自律、圈子社会和人情社会妨碍公平正义实现和民主法治建设、公众敬重规则尊崇程序秩序的自觉普遍特别欠缺、国民的科学素养和民主法治能力相对低下等等不足,实现中国特色与世界经验的有机结合等,推动文化的自觉和发展,把良好的自律理性和社会它律秩序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社会民主法治和推进公平正义等。

第五,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当前社会,妨碍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因素,包括社会问题、文化因素和大众需要改进的思维定式,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长期缺失、优良价值观体系的崩塌、个人主义和唯利是图的泛滥、无知无畏催生的道德底线普遍缺失等,导致了社会健康人文精神匮乏、制度奖惩等他律调控力量不足等,这制约了人作为人的正常存在和价值实现。其二,权力分配权利和资源的社会秩序,导致了人对权力的非理性奢求、非正常占有、异化使用等,这导致占有权力和受制于权力的人,心理健康和道德人格,不同程度地异化,心口不一、知行背反、人格分裂,十分普遍,尤其人人对这种异化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放任这种“中国特色”,害人害己、增加内耗、妨碍公平正义、影响平等自由、阻碍制度奖惩和民主法治的进步,等等。其三,国人自古至今,习惯感性、经验、整体思维,长于化解问题而不善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与西方社会固有的逻辑思辨、科学理性、工具理性比较,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先天不足和比较劣势,这是近代中国遭受百年屈辱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带给国家、社会、大众、个人种种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在国家层面,有制度设计不够精细、程序正义不够合理、制度奖惩不到位、权力行使比较主观化和较强的随意性等问题;在社会层面,有公共道德秩序不健全、人与社会关系缺少普适共享规则的调控、人和组织的价值选择和行为的自由度过大、风俗习惯和个性偏好主导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共享法律和道德信仰非常缺乏等;在大众和个人层面,识人论事多主观臆断、少严谨求证,生活、工作、学习、思考,偏重感性、利害、是非、美丑价值取向,而缺少设定共享逻辑前提和分析框架、按照逻辑思辨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习惯以及能力,等等。其四,在具体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服务中,因为不擅长逻辑理性和工具理性,不擅长制度设计和程序正义,管制过多、科学管理偏少,权力、组织、个人,都不够重视规则秩序和程序正义,导致社会和人的存在,处于一个“有规矩、无秩序”的怪圈中,人或者组织,很难根据一个明确、恒定、有效、平等、公正的规则,去适应社会和发展自己,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里,需要根据环境、条件、人、权力偏好等的变化,改变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去适应社会等,个人经常既无法掌控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等;这使得人和组织,不得不经常变换自己的道德操守、价值观、信仰等,来适应外在的要求等。其五,大众有私德无公德,缺少社会担当和公义诉求,习惯屈从于权力压迫、利害压力等,不善于团结合作、不擅长自我组织起来争取权益和构建优良共享秩序、更乐于借助个人人脉和人情公事私办解决问题苟且生存等。其六,缺乏自觉地敬重强者和向优秀者学习的能力,嫉妒心重、攀援心强,做人做事,只讲目的、不择手段、没有底线,尤其对比自己优秀和强大的同事、同龄人、熟人等,不是立志学习、努力超越,反而心理蔑视、舆论非议,甚至借助权力压迫、造谣中伤等,获得心理平衡和情感满足,平等竞争、学习强者的自信和价值取向十分欠缺。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人觉醒生命,建立良好的自律理性;需要社会政治文明的较大进步,破解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权力霸权、随性、任性等,确立良好的平等公平秩序,以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效力、社会公共秩序的公平正义等;需要国民的现代人格素养和工业文明理性有一个大的进步,习惯逻辑思维,确立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等,推进规则秩序、民主法治秩序的较大进步;需要培养全社会的公平竞争、向强者学习、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个人理想的自觉和理性,形成全社会弃绝、鄙视、贬抑“权、钱、色、利”等潜规则的人生道德实践,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有赖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确立良好的个人自律理性、道德理性,又有赖于借鉴吸收域外优秀文明,健全和完善社会他律秩序,用优良自律理性、他律秩序的有机结合,促进社会的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综合国力的强盛等,推动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和生命教育、国民素质、国家制度建设、政治文明等的配套发展和同步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充分性和有机性,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通讯交通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充分发展等,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协调和相互促进,为人的自主多元选择、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身心灵素质的健康发展、人的各种必要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质和公民素养及劳动能力的完善等种种需要,提供各种必要前提条件。

第六,实现天地人万物的和谐共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之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特别重视人的所思所想所行,与宇宙、自然、人世、人生道德因果律的一致,追求人与天地人万物的和谐互利。其中的“儒仁、道智、佛慈、易理、阴阳之道(道德)”[6]107-109等义理思想体系,可以为当今社会和大众,提供很多有益的价值观、人生信仰等,引导人和社会更好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引领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7]103做自觉利益天地人物的大人。在人与自我关系方面,引导人确立无我、尊道、贵德的人生信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祛除多余欲望、遵从道德要求、安贫乐道、过简朴纯真自然的生活等;在人与人关系方面,启发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经营慧命、舍弃小我、成就大我,习惯舍得、利他利己等;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启迪人顺从天理人心、君子和而不同、修身弘道,做君子、大人、圣人,乃至专心利他、修道度众,积累足够的福德智慧而成仙成佛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引导人为而不有、长而不宰①参见任法融(道长、会长)著《道德经释义》,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页。《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成就万物。

如此,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深深地融入到当下的大众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现代化、大众化、生活化、普适性、广泛性地继承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大众的公民素质和能力的较大提高、国家政治文明的进步、中国梦的尽快实现,提供可靠而持久的动力支持。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