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转型的意义及其要素关系分析
2019-02-20王升
王 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高职院校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力,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管理是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在理念、方法、手段、技术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管理转型是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就高职院校管理转型的意义以及管理转型的要素关系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论述.
1 高职院校管理转型的意义
(1)管理转型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
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这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提出了新的治国理政理念与理论;二是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三是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时代具有发展智能化、信息化、一体化的新特点.新时代特点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必须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特点与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终身发展型人才的时代新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转型正是新时代的一种要求,换言之,高职院校对新时代要求的回应及其与新时代特点相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管理转型的过程.它们是一种互相的因果关系.
领导与管理成为了学校质量架构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管理是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要体现,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组织力量,也是其改革发展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抓好管理,做好管理工作.
(2)管理转型有利于高职院校从封闭走向开放
受传统教育观念与管理方式的惯性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办学仍然处于封闭状态,主要表现为:办学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教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校企合作课程资源开发不充分,教育教学评价方法比较落后等.高职院校的办学类型与定位决定了这类院校应当着力推进开放办学.开放办学意味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推陈出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多元灵活、课程资源开发的跨界合作、教育教学评价的现代化等.唯其如此,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当前,就高职院校管理的一般情况而言,尚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办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转型必须把促进开放办学作为其重要目的之一,也只有促进管理转型,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为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创造条件.
(3)管理转型有利于高职院校尽快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管理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较为传统、落后,经验主义管理、被上级文件牵着鼻子走的管理方式仍然较多.要推进高职院校办学现代化,就必须实现管理转型.高职院校也只有主动促进管理转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飞跃.例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提出了“建设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这个目标被分解成若干个分目标,如一流的办学环境与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等.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就需要管理的现代化.对于一所需要在不断突破和创新中发展的传统学校来说,管理的现代化与管理的转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是一个同步的过程.
正如对高职管理现代化的理解不同一样,人们对高职管理转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怎么理解,二者有四点是相同的:第一,高职管理现代化与高职管理转型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二,高职管理现代化与高职管理转型追求的都是一流的管理方法与手段.第三,高职管理现代化与高职管理转型都需要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第四,高职管理现代化与高职管理转型都是不断提升管理品质的过程.高职院校管理现代化是一个较为宏大与长远的目标,通过逐渐的管理转型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实现管理现代化.
2 高职院校管理转型中的关系要素分析
2.1 把握认识-设计-实践关系,为管理转型提供机理
(1)提高认识是高职院校管理转型的前提
一个系统管理的基本机理就是认识、设计与实践.认识是管理一个系统的开始,始终伴随整个管理的过程.设计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管理目标、方法与模式的把握,它既有顶层设计、阶段性设计,也有具体工作、活动与项目的设计.
从教育发生学的角度看,任何教育行为的产生都是教育主体认识与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认识来源于实践.从人类发展史而言,这个观点完全正确.但从人类主体认识传递以及现代社会人们快速掌握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服务于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认识应该来源于实践、学习和研究.因此,高职院校领导与教师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为的层次.“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生态化教育管理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管理者革新管理观念与意识,也需要高职师生充分理解与认同.”[1]提高观念与意识就是提高认识的内涵,这种高度是提高行为层次的前提.可以通过学习、实践与研究等来提高认识的水平.
(2)不同层次的设计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基础
大多数人对“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耳熟能详,认为建筑、艺术、服装等在做之前是需要设计的,是需要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规划方案、确定方法、制定程序、打出图样的.其实,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设计需求广泛存在于各项工作中,而工作本身也需要设计,即进行工作设计.工作不仅需要设计,而且需要认真设计、经常设计.
高职院校进行工作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工作设计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顶层设计及其相配套的管理体制.高职教育顶层设计要打破坚冰,建立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2].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新要求,设计好与顶层设计相匹配的管理体制.第二,工作设计有助于把日常工作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体规划中,也便于高职院校顶层设计的执行.一些单位制定了规划,但在工作中却不积极推动和落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乏日常工作设计.第三,工作设计有利于理性开展工作.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冲动、盲目等非理性因素造成的.理性工作就是在高职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开展工作.而工作设计就是结合这一系列的规范,根据高职院校办学实际而进行的工作谋划、思考与把握.通过工作设计而制定的工作方案必然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第四,工作设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状态.在高职院校中,良好的工作状态取决于人的积极性、管理水平以及工作内涵.工作设计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它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工作设计宜遵循科学依据,维护良好的工作秩序,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设计是对工作内容全面、深刻的把握.有了工作平台,就有了干什么的问题;有了人才,就有了如何通过工作内容发挥人才作用的问题.工作设计有利于工作平台的开展与人才作用的发挥.
工作设计的基本方法概括为三个“三”.
第一,坚持三个基本思想.一是系统论.也就是说,在工作设计时,一定要全面、系统化地考虑问题.要善于从整个社会与文化的高度思考职业教育,善于在高等教育体系里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善于在职业教育体系里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在一所学校内部,尤其是班子成员要善于从学校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思考问题,要善于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片面地、孤立地考虑问题必然会引发工作当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方法论.用什么方法实现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也需要设计.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与学生的管理与教学都需要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进行.有些高职院校,顶层设计做得很好,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其成效却不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方法论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方法论的指导,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推进工作.在工作设计时,也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论进行.三是人本论.就是在工作设计时,充分考虑工作主体,即人的因素.把人的主体性发挥好,高职院校的发展就能推动好.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就是一切以教师与学生为根本出发点.
第二,形成三个视野.一是理论视野.高职院校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跨界性.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必须学习理论、研究理论,把自己打造成专家.宽厚的理论视野是高职院校工作设计的基础之一.二是国内、国际视野.工作设计中,如果胸怀国内与国际,就会有一个高的站位和起点,那么所形成的平台、采用的模式以及方法就可能是先进的.三是政策视野.这是最重要的工作设计依据.为国家与地方建设与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必须依靠国家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职院校办学的政策,高职院校要了解政策,吃透政策,使用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出台高职院校办学政策后,配套政策往往不能尽快出台,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就需要主动担当,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对接交流,宣传和利用好国家政策.
第三,调动三种力量.一是学校的力量.学校的各种力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部力量,是决定性力量.其中学校内部人的力量,包括干部、教师与学生是主要的.在工作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校内各主体的作用,要通过工作设计,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二是政府的力量.学校是由政府举办的,政府的支持是学校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在工作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政府的力量,把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领导要善于腾出时间,从办公室走出去,为学校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三是社会的力量.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跨界性,它比其他教育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社会力量的介入能为师生创造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也能为他们参与企业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可以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发展理事会,为高职院校与社会有关机构合作提供设计、咨询与参谋的平台.校企合作要多设计一些项目,要出台实现双方共赢的制度,鼓励各方积极参与设计常态性工作机制.
(3)促进实践是高职管理的主旋律
“高职院校管理虽然具有面广、量大、内容复杂等特点,但其共同的职能仍是完成高职院校自身的使命、任务与责任.”[3]为此,就要通过实践强力完成学校的使命与任务.
高职院校的决策层在做决策时,需要深思熟虑以后再去做最后的定夺.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地进行政策与理论的研究,进行广泛的调研,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办高职院校,既需要激情,又需要理性.学院在进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论证与决策时,领导就既重视又稳慎;在多点位进行双主体办学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双主体二级学院,都进行认真研究;在引进社会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当时没有地方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做出了一项又一项的正确决策.这些措施给学院国家优质校建设增加了很重的筹码.学院主要领导在把握这些事情时,坚持了三个原则:一是是否符合国家的导向;二是是否有利于国家优质校建设;三是是否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些决策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反映了我们在办学过程中较为科学的决策水平.
2.2 把握制度-文化-动力关系,为管理转型提供保障
学校管理转型的依据是国家相关制度、理论和学校制度.学校管理转型必须以学校制度建设转型为保证.
2.2.1 用制度保证管理转型
一是从应付性制度走向内涵性制度.客观上讲,初建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上很难走向系统和完善,部分制度属于拿来主义,部分制度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并没有内化成学校的自觉行为.即使一些老牌高职院校此类情况也多有存在.要办好高职院校,就必须根据学校自身内涵发展的要求逐渐形成一些制度.“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建设,尚处于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的阶段,特别是体系化的管理制度.”[4]制度的制定者要有制定制度的迫切需要,要使制度的执行者感到制度符合实际,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制度就是内涵性制度.
二是从传统制度走向现代制度. 在高职院校,传统制度主要表现在:制度制定上缺乏广泛参与,制度内涵上约束性、常规性多,制度评价的观念较为保守.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现代化,应该着力推进高职管理现代化,加快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制度的信息化、制度的开放性以及制度制定的民主性等.
三是从一般制度走向特色性制度.现代制度强调制度在一般情况下的现代化,特色制度则强调把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一般院校与高水平院校区别开来,凸显办学的特殊性以及个性化.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当前阶段已经到了形成特色的时候.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彰显出了一个大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作为,初步形成了国家层面的特色.就高职院校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有些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点,也创造了制度方面的特色.有了特色制度,就为高职院校在更高层次上的转型提供了保障.
2.2.2 用文化为管理转型创造氛围
学校文化是逐步积淀形成的,是学校软实力的表现.要形成、建设有利于管理转型的学校文化.
(1)管理转型需要发展性的学校文化
高职院校发展性文化是指在坚强有力、团结一致的班子带领下,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保障有力地调动一切力量来实现学校大发展的一种氛围.发展性文化是在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管理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发展,形成发展性文化氛围有助于促进管理转型.在全国的高职院校中,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认识到了发展性文化的意义,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形成了发展性文化.高职院校发展性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校的质量文化.
“现代质量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核心,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内容,如何理解和把握质量文化管理的要义与特征,依然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高职院校质量管理实践者的重要任务.我们不仅需要树立质量的文化管理理念,更需要将文化管理从理念走向实践,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文化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人本位’的质量管理.”[5]
(2)开放性复合型学校文化促进管理转型
高职院校在开放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既具有学校特点又具有跨界特点的复合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氛围有助于达成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管理是为促进其发展服务的,管理转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跨界合作教育.开放性文化所营造的开放、合作、融合、服务的氛围又会促进管理的转型.
(3)先进文化的形成推动管理转型
高职院校的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科学技术、文明的行为举止、一流的基础设施与环境等.
学校的发展总是处于先进与不先进的矛盾过程中.希望学校发展得好的人,总是希望学校永远先进,他们追求先进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学校的先进文化.作为学校的教职员工,应为自己所在学校取得的进步而自豪,但决不能陶醉于一时的成绩,应在欣赏学校取得成绩的同时,充满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忧虑与憧憬.这些矛盾的心态和情绪与学校现实的工作交织在一起,作为一种矛盾力推动学校的进步与发展.这种矛盾力推动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取得进步,学校的先进文化就会这样逐步形成.而先进的高职文化会形成一股力量,推动人们干事创业,促使学校管理者实现管理转型,进而又推动学校文化走向先进.
2.2.3 用充足的动力保障管理转型
管理转型需要动力保障,这里所说的管理,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管理,也包括微观层面的管理.管理转型动力可以分为内在自发型动力与外在激发型动力.外在激发型动力包括学校激发型动力与社会激发型动力.为了讨论问题方便,仅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内在自发型动力.学校教职员工是内在自发型动力的动力源,是管理转型的内因.没有教职员工自发主动地工作、努力激情地工作,学校是办不好的,学校管理也是难以实现转型的.学校教职员工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愿望、主体性、工作兴趣与热情、责任感、荣誉感等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促进学校管理转型的动力.
第二,学校激发型动力.推动学校发展以及管理转型的内因是每一位教职员工.学校采取何种举措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热情与斗志,让他们乐于参与学校管理转型,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学校的激发型动力.首先,学校要着力培养教职员工,尤其是管理岗位人员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要通过理念提升的方法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原动力.再次,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形成合理的奖惩机制.
第三,社会激发型动力.社会激发型动力又称政府与社会型动力,主要指来自于政府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动力.党和政府对高职院校的重视与支持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支持,尤其是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时对高职院校的选择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外部动力.另外,校企合作、社会资源对高职院校的支援等都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府对高职院校治理的更高要求,人民对高职院校的更高期望,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进一步需求,都为高职院校管理转型提供了动力.
2.3 把握历史-现在-未来关系,为管理转型确定时空范畴
高职院校管理转型要从过去落后的管理转向现在先进的管理,同时又能够着眼未来,把握前沿发展方向.历史是高职院校管理转型的基础,现在是高职院校管理转型的落脚点,未来是高职院校管理转型的趋势.
(1)在时空坐标里把握管理转型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是有历史的,或长或短.悠久的历史是学校的自豪,它让学校积淀了厚重的学校文化;短暂的历史也是学校的自豪,它能够让学校轻装前行,发挥后发优势.历史重要,现在更重要.这是现在的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向未来也是绕不开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形成历史-现在-未来的三维意识,把学校置于动态的时间体系中,形成开阔的时空视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学校管理转型.
(2)运用三种方法促进管理转型
1)问题导向法
一所薄弱学校要想通过有效管理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管理者必须先把学校情况看透彻,把管理思路理清楚,把方法策略想明白.要有能够面对和解决诸多问题的心理准备,能够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预判,并寻找到巧妙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如何面对历史问题,如何面对现实问题,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在实际管理中没法回避也不容回避.
历史问题如何面对?不说问题,不明白问题是什么,形不成问题共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发展的负面因子.由此看来,把握问题的分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从管理艺术角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历史问题进行把握:第一,总结成绩时带出问题.在客观总结成绩的同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是一种辩证思想方法的体现.第二,抓住契机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工作中的问题意识.近几年,上级的检查评估工作也较多,例如,教育部推出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民主生活会,各级党委的巡视巡查工作等.这是直面问题的契机,高职院校要利用这些场合,自查问题,聚焦问题.第三,请专家与第三方评估机构找问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专家到学校全面系统考察,帮助学校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一种“借力发力”的方法.专家或第三方评估机构视野较为开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权威性,请他们查找问题,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
2)动态观察法
纵向和横向比较国内国际职业教育及其管理,对其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跟踪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对于管理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中发现,一流之所以为一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超前性.超前性总是与创新性、引领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创新性就没有超前性,没有超前性也就没有引领性.例如,学院宪法宣传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点.国家在修改宪法之前,我们就已经认识到,宪法教育是一件大事,必然会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基于这种超前的认识,学院积极筹建社区宪法教育学院,并着手研究、编写《宪法走进社区》的宪法教育宣传读本.果然,八个月后的2018年8月,中央在全国开展了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学院由于有前期的筹备,很快就成立了社区宪法教育学院,编写了教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宪法教育系列活动.这个做法引起了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高度重视:石家庄市普法办公室把学院列为宪法教育重点单位,向全省与全国推荐推广;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来河北检查时,学院是被推荐检查观摩的重点单位.在宪法宣传教育这件事上,我们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准备早,行动快,效果较好.
3)趋势把握法
没有对未来的预见与把握,高职院校管理转型可能会大打折扣.只有着眼未来,紧跟未来发展步伐,才能使现在的管理更具超前性.我国一流的高职院校大多重视研究高职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研究未来职业教育管理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二是重视高职院校未来办学的顶层设计,做好未来发展规划;三是研究未来高职管理的技术手段.
(3)形成管理转型的三个标准
高职院校在进行管理转型时,要形成管理转型的三个标准,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时效性标准、现在管理的先进性标准和未来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持续性标准.
2.4 把握经验-政策-研究关系,为管理转型提供方法论指导
(1)实现经验增值,助力管理转型
经验主义管理与教育较为普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长期流于平庸的一个原因是,学校高层在用经验管理学校和教育教学.这是由我国高校高层领导选拔任用制度本身决定的.经验是高职院校干事、创业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人们常说“宝贵经验”就是这个意思,但不能说凡经验都是好的,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经验.这就是经验的贬值与增值.
当人们在工作中只讲经验,而不讲科学时,就会陷入经验主义泥潭.经验主义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就是贬值的;当人们在工作中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积极积累经验,让经验科学化、理性化,则经验会让人受益匪浅,这时经验就是增值的.如果滑向经验主义,则不利于管理转型;如果运用好经验,实现经验的增值,就有利于管理转型.
(2)落实政策促进管理转型
国家关于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是高职院校领导与管理的最重要依据.政策一般是刚性的,在我国,政策也具有执行弹性.然而,这种弹性在给高职院校更大空间的同时,也让一部分高职院校墨守成规,客观上造成了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以及管理上的因循守旧,一种管理模式多年不变,这样的管理就谈不上转型.
现实地说,我国高职院校在管理方面往往落后于政策的要求.国家一些政策在出台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被一些高职院校落实.大多数高职院校是跟在政策后面实现发展的.另外,来自于政府机关的管理与教育性文件层出不穷,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前卫的领导与管理思路,不能把工作做在前头,就只能疲于应付各种文件与官方检查,被政策牵着鼻子走.一些高水平学校就能够超前政策,主动转型,这些学校在国家提出要求之前,根据教育理念与国际趋势,创造性办学,在管理方面主动转型.他们引领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为国家出台高职教育政策提供成功案例.
(3)以正确的理论指导管理转型
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应该是较好的一种管理状态,高职院校会由于这种管理而得到快速发展.“目前高职院校面临从以前的规模办学转向关注内涵发展,以及从行政治校转为教育家办学的挑战.”[6]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进行研究性工作.
首先,正确的理论是理性的、科学的、体系化的,它可以帮助人们避免盲动,减少随意.理论对实践强大的推动力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理论往往比政策超前而系统.按照经验管理学校是比较感性的、简单的,按照政策管理学校是碎片化的、死板的,按照正确理论管理学校,则是从容的、超前的.再次,正确的理论也包括创新理论,它会把大家的智慧调动起来,会让大家体会到一种创造的美和一种人生的乐趣.第四,由于高校教师素质高,他们更愿意配合能够带领大家创新的领导.创新型领导往往不仅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还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广大干部和教师会为此折服,并由此乐于参与到学校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这种管理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会鼓舞大家的斗志,人们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校工作当中去以正确的理论为引导,高职院校管理转型就会呈现最好的效果.
3 结语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知难行易”.许多事情之所以办不好,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认识与理解不到位.透彻理解高职院校管理转型的意义是促进管理转型的前提.然而,高职院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许多要素参与其中,并对管理的运行与转型形成影响.从影响高职院校管理的要素入手,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高职院校的管理就一定会实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