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2019-02-20陈晨
陈 晨
(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 215500)
初中时期,学生的思维观念和价值体系趋向成熟,天性活泼,思维也相对活跃,奇妙的现象、严谨的定理都能让学生对于物理这一新鲜学科充满了好奇.然而,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复杂、结构框架交织,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深入的学习其本质,仅仅停留在浅显的表象.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套用公式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大技巧,但是生搬硬套是无法满足学生提高解题能力这一需求的,也不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进步.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变通,灵活地处理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形式
为契合核心素养这一新型的概念,于教师而言应该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形式,塑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诚然,过去传统的教学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部分教师为减轻教学负担,一昧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地接收,是否学会应用.在这种教学形势下,学生只是学会了套用公式、记忆定理,而自身的解题能力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长此以往,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学习“摩擦力的方向”这一概念时,笔者和学生的互动如下:
师:在我们生活中,摩擦力是不是总是阻碍我们运动呢?
生:是的.
师:那摩擦力的方向是不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呢?
生:应该是的.
师:请大家用自己的两手指在桌上模拟双脚走路,感受下摩擦力.然后逐渐减小两手指与桌面间的压力来减小摩擦,手指还能前行吗?
生:不能前行,摩擦力并不都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方向应和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以上课堂实景中,教师先按照学生的固有思维抛出问题,让学生答错,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方向,纠正之前的错误认知,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掌握更加深刻,在后续解答“传送带”问题时就不会生搬硬套概念了,而是从切身感受出发,结合摩擦力方向的定义,做出正确判断.
另外,教师本身也在经历着角色的转变,从主导者到引导者,其中的功能和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跟上时代的脚步,虚心请教,多方参考,以此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例如,在教学《运动的相对性》这一节课时,教师可通过展示小球的滚动来引入课堂,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于物理学中的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判断讲台上的粉笔盒是否也在运动,阐明什么是静止,而后引导学生思考粉笔盒是否真的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以及运动的相对性.在这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同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更多运动的场景,比如火车并列前行、游人观察小船等等,借助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运动的性质,划分运动的所属范围,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归纳出解题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通过改变课堂引入的方式来推动教学的进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物理虽然要求背诵的部分相对较少,但是其基础知识却不容忽视,让学生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定理的前因后果,在其应对不同的题目时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和后面的《电功》《电热》时,这中间公式非常多,但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记住电功的基本公式W=UIt和电热的基本公式Q=I2Rt,再结合欧姆定律的公式推导即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习强度,也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这对他们解题的核心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除此之外,运算能力是解题能力的基础,学生要学会推导题目,理清题目的来龙去脉,并养成做题的良好习惯,比如画圈、画线、标记等等,以此保证运算的准确性.针对物理这种大学科,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平日里多多提问、检查,避免学生造成概念和定义的混淆,防止出现一步错而步步错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借助习题、测验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学生的题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这一章节时,针对其内容分类比较多、概念比较抽象的情况,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等的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能够避免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产生混淆,造成不必要的错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物态变化的所属类型,比如“白气”、“冰花”等等,通俗易懂的例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多检查、多提问等途径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为其提高解题能力、锻炼物理思维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互动交流,端正学习态度
除了上面提到的教学观念和基础知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学习习惯良好与否也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因素.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要充分重视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充足的学习动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查漏补缺.对后进生要多辅导,多鼓励,多督促,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互动交流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学生能够将心中的疑问及时地解决,关于解题步骤、解题方法的要求也能更加清楚,能够显著地提高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互动交流,随时随地地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节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诸如“能源分为哪几大类?”“可再生能源有哪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能源以及能源的性质和应用,将整个章节的知识统领起来;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增强答案的系统性和完善性;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师来回走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学生的答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也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借助互动交流,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让学生不自觉地提高了自身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教师来说,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着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还要兼顾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除此之外,初中物理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本文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通过创新课堂形式,提高运算能力,端正学习态度等手段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期望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