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学科视野的幼儿“性教育”的原理探索

2019-02-20李鹏举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性教育性别角色染色体

李鹏举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一、问题的提出:幼儿“性教育”的困境归因

我国对幼儿性教育问题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初期,但直到1992年才有学者撰文论述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1]。至今虽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但结果并不理想。首先从实践层面上看,不但“全国还没有任何学前阶段关于性教育的指导纲要、教材及相关书籍”[2],而且在幼儿园教育中大部分教师既不知道教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教。在一项针对幼儿园性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显示“96.08%的教师没有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经历,85.60%教师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3]其次从理论层面上看,对于在幼儿阶段是否应该开展性教育这一前提性问题仍争论很大,未形成共识。一方面,部分学者极力倡导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开展。周念丽(2014)指出,幼儿性教育是一个急需被重视的问题[4];高亚兵(2002)认为[5],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从儿童早期就应该开始,从婴幼儿、童年一直到青少年,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开展不同内容的性教育。另一方面,有的研究者则明确反对过早的对儿童进行性教育。他们认为过早进行性教育不仅破坏了儿童的童贞,还会在其性生理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刺激性心理的早熟,即便有必要进行性教育也应当在小学中或高年级实施[2]。王素华(2000)甚至认为“对婴幼儿期的孩子,应尽可能地忽略孩子的性别角色差异;对5—6岁至10—11岁的孩子,也应淡化他们的性别角色差异,不做教育干预。”[6]

这样,幼儿园性教育在实践和理论上遭遇了双重困境,究其原因何在?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7-8]以往研究思路是把幼儿的“性教育”当做一个整体概念来看待。这种思路不但遮蔽了幼儿“性教育”作为一个领域而非一个概念所具有的复杂性,而且妨碍了从不同的学科出发解释这一问题。这就造成了目前的研究普遍缺乏学科理论支撑的局面,仅仅是停留在经验的思考上,而对该问题原理性的探讨则甚为缺乏。因此,只有打破这种思路,重建多学科的视角作为分析幼儿“性教育”的基本框架,才能还原幼儿性教育的复杂性。事实上,幼儿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领域,而不是一个有明确内涵的概念,它包括幼儿身体的识别与保护、性别角色认定、幼儿性行为以及生命形成等四个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又隶属于相应的学科,受该学科的规律所制约,那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去揭示幼儿“性教育”这一复杂的问题域就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二、幼儿身体的识别与保护:基于人体生理学的教育

在西方国家,性侵儿童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针对此类问题的教育也开展的相对较早。但是在我国,大家对此问题尚不够重视,比如在一些的农村地区成人公开随意逗弄小男孩生殖器取乐的习俗就一直存在着,成人拿孩子敏感器官开玩笑甚至被认为是与儿童进行的一种游戏。近年来,媒体接二连三地曝光了各地性侵儿童的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也将幼儿性教育问题引入了公众的视野。如何保护幼儿的身体不被侵害,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幼儿懂得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侵害的起点与中心是基于对人体各器官的名称与功能的认识,这正是需要幼儿教师具备相关人体生理学的知识,而具体做法有以下四点。

首先,保护幼儿身体教育的起点是教授儿童人体各部分名称及相关功能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第二,教授儿童哪些是身体的隐私部分,尤其是性器官,只有自己才能展示和碰触,别人则不能随意接触。第三,教育儿童识别常见的性侵现象,分辨合适与不合适的接触,并能够适时地学会拒绝,让孩子从小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要学会说“不”。当侵害发生时,知道如何向值得信赖的成人求救和避开危险。第四,教育儿童在身体重要隐私器官被陌生人或熟人侵害后要敢于告诉周围的成人,不要因为成人的恫吓与权威而不敢向家长或老师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在性别形成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好奇会对不同性别的幼儿有一些“窥探”的行为,比如男孩子想知道女孩子裙子地下藏着什么宝贝,上厕所时互相对比彼此身体的差别等。这些行为与成人对孩子的性侵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四方面教育内容在目前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水平之下,既是允许的,也是可操作的,难度并不大。因此,应基于人体生理学来设计保护幼儿身体的常规课程。

三、幼儿性别角色定位:遗传与心理的交互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时期(包括幼儿和童年),人经历了对性别认识和确认的阶段,即认识自己性别的生理特征,并认同社会赋予该性别的角色定位。尽管很多的心理流派都对此问题有过专门的研究,但受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至今为止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见解。儿童性别形成和再认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问题,单纯的心理学理论难以解释该现象,我们对此问题的探讨首先关注决定幼儿性别的遗传因素,其次幼儿对自己性别的生理特征以及社会赋予该性别的角色定位的再认又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首先,男女性别的形成是由基因所决定。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作为新达尔文主义者,在论述生物行为由基因决定时,他提出:“我们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一样,都是同一种复制基因(DNA大分子)的生存机器。尽管各种生物的行为方式大相径庭,基因却总是通过复制各种各样的生存机器从而间接地控制着人体的制造和行为。”[9]176正是不朽的双螺旋,即DNA分子,决定了所有生物的性状以及相应的行为,这当然包括男女性别的形成,甚至是性别角色的再认。DNA在细胞中的载体是染色体,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有23对,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有两种 :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两条大小形态相同的XX染色体,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则不相同,一条是X染色体,一条是较小的Y染色体。在精子和卵子形成时,经过两次减数分裂,每个精子和卵子就具有23条染色体,包括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性染色体。由于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只能形成一种卵子,即含一条X染色体的卵子;男性性染色体是XY,可形成两种精子即含X精子或含Y精子。含X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XX合子,发育成女孩;含Y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XY合子,发育成男孩。由此可见,男女性别的形成完全是由DNA所决定,那么对于性别的认识和确认就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因此,我们在讨论性别角色形成时,必然不能忽略人的生物性因素,这是基本前提。

其次,虽然人的性别在生理上完全由DNA所决定,但在心理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受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以往性别角色的研究文献梳理发现,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儿童的模仿天性和强化对人行为的塑造两个维度。其一,模仿论者中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3-5岁是儿童性别形成的关键期,“男孩开始认同其父亲,认为对其父亲的认同解决了恋母情结导致的对其父亲的嫉妒,这种依附使孩子产生了许多焦虑,害怕其父亲的报复;而女孩子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他们憎恨男性的阴茎,自卑和害怕其母亲的报复。男女的这种冲突通过认同同性父母得到解决。”[10]行为主义者班杜拉也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模仿的结果,包括对性别认同和理解。认知发展论者科尔伯格也认为“孩子从他们的所见所闻中形成了性别刻板概念,一旦他们获得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的性别的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不可逆转”。[10]模仿的来源可能不像精神分析学派想象的狭隘,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同伴、朋友、兄弟姐妹、教师和媒体等都是儿童观察模仿的对象。而在这些因素中,可控的教育因素是比较少的,因此教育在儿童性别形成过程中并不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应该正视教育的局限性。其二,强化理论揭示,社会对男女性别的适当行为是有一套标准的,比如男性往往与阳刚、坚强、果敢、坚毅、勇猛等意向相一致,而女性更加偏向于阴柔、乖巧、灵活、软弱等意向。当儿童表现出与其性别期望标准相一致的行为,父母或老师会表达表扬、赞许,这会强化其认知模式,增加儿童“性别适宜性行为”的频率,从而影响其性别角色形成。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研究者提倡在幼儿园中增加男教师的数量,从而帮助男孩更好的性别认同。李玉秋(2004)强调,“在女性主宰的幼儿园,男孩在男性教师极度匾乏的环境中,较难找到认同的楷模,从而使他们的性别角色意识处于与模糊状态,不利于社会角色的社会学习。”[11]这种观点完全没有认识到遗传在幼儿性别角色定位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教育(男教师)的作用。李小燕(2007)就引Sumsion等人的研究反驳了这一观点,“来自幼儿的证据显示,幼儿园中的男教师在幼儿眼里只是个普通的老师,他的男性特征并没有在证据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2]

综上,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是受遗传DNA决定,环境适度影响的。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可能需要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很多学科戮力合作才有可能揭示。而教育仅仅是众多环境因素中的一个,因此我们应首先正视教育在人性别形成过程中的局限作用。

四、幼儿性行为:基于性心理学的选择性忽略

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世界都是天真无邪的,其实儿童从理智上对性生活之谜感兴趣,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早的多。第一次提出幼儿性欲及性行为理论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儿童三、四岁时,其性生活便已经很容易观察到了。”[13]39儿童对生殖区的关注是从口腔和肛门获得快感的延续,它意在“运用外来刺激来摒除源自内心快感区的紧张感,从而带来满足的感觉”[13]43。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常有用手玩弄、摩擦自己外生殖器的习惯动作,我们称之为“手淫”,但它与成年人的手淫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实称“习惯性阴部摩擦”才更为准确。

从性心理学的角度讲,性的发展并不只是从青春期才开始出现的,性快感也并非起自青春期,而是出生后就有的,导致快感的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一般情况下,手淫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如同吸吮手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本身并无害处。已有的研究揭示[14],幼儿习惯性阴部摩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基于好奇心而探索身体。婴幼儿在探索自己的身体时,碰巧摸到自己的某个区域而感到比其他部位舒服、愉快,因此就会再次有意识地去触摸。二是与外生殖器的不适感有关,如尿布湿疹、瘙痒、炎症刺激( 如包茎引起的包皮炎)。三是情绪紧张,缺乏关爱。由于家庭或者幼儿园关系紧张都会造成幼儿的精神焦虑,幼儿常常会用这种方式缓解焦虑情绪。但幼儿的快感不同于成人,后者是有意识地附加于心理背景之上的,而前者常是无意识的,其心理作用成分很少,更多是好奇,因而在他们的心灵中不存在羞耻、罪恶以及不正当的概念。如果家长对幼儿的这种行为反应过度而采取严厉的制止措施,反而会让幼儿产生罪恶感,认为自己是不对的、不健康的、不受欢迎的孩子,影响幼儿情绪,伤害其自尊心,甚至引起性心理障碍。

因此,在面对儿童性行为时,成人毋须大惊小怪,适度的忽略而非过度的干预。在此基础上,不动声色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设置丰富多彩有挑战性的活动,提高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如集体游戏、音乐和电视节目、歌唱表演、角色游戏等。总之,针对幼儿性行为恰当归因,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广泛的兴趣是最根本的有效的措施。

五、生命形成:儿童史视野下的重新审视

儿童常常会问:我是从哪来的?这是一个涉及生命起源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追索不光表现在幼儿时期,在整个童年时期儿童都对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在幼儿阶段,成人是否应该直接正面回答这一问题呢?从已有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普遍持支持的态度,大多主张将生命形成的科学知识加以儿童化处理,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从实践上看,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讲解绘本《小威向前冲》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引起了众多幼儿教师的追捧和效仿。但是,儿童史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儿童世界形成的过程,其在历史中逐渐从成人的世界脱离出来,标志是隔绝了成人世界的秘密,尤其是性的秘密。因此从儿童史的视野看,现代儿童概念与性知识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

儿童史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末法国儿童史学家埃利斯的《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研究揭示[15]6,传统社会看不见儿童,一旦体力上可以自立时,儿童就融入成人的世界,他们与成人一样的工作与生活,当然也分享成人世界的一切。直到17世纪,“一种新的观念应运而生,即童年的天真无邪。”[15]16618世纪以后这种儿童天真无邪的观念才成为一种共识,儿童的世界也逐渐与成人的世界分离出来,“到了19世纪50年代,现代的儿童观念才得以在成人的世界中普遍确立。”[16]212而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最主要的界限就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层面,包括种种奥秘、暴力、悲剧和性,这些都被认为不适宜儿童知道。”[16]177因此,儿童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的秘密,这是对现代儿童世界的捍卫。时至今日,我们不能想象儿童和成人界限不分的蒙昧岁月,将成人的秘密毫无遮掩的暴露在儿童面前该是多么的尴尬!然而在19世纪之前,儿童和成人相处的状态并不像今天这么文明,这可以从欧洲人围炉夜谈习俗所遗留下的童话故事中可见一斑,这些早期成人讲给孩子的故事中,“从强暴到兽奸,到乱伦,到吃人肉,样样不缺。法国18世纪那些说故事的人,绝不会以象征的手法来掩饰他们要传递的信息,而是赤裸裸描述一个阴森森的野蛮世界。”[17]9那时没有分离的童年世界,没有人会把孩子当做一派纯真的受造物,也没有人会把儿童本身当做跟青年与成年判然有别,可以根据特殊的服装和行为风格加以区分的一个明确的人生阶段。儿童和成人一样,玩同样的游戏,听同样的故事,过同样的生活,从不分开。“鲁格赫尔所描述的粗俗的乡村节日,展示男人和女人沉迷于饮酒,在放纵的情欲的驱使下公然相互触摸,孩子们和成人一道吃吃喝喝。”[16]178毫无疑问,今天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到过去的不堪状态,而试图讲清楚“生命如何形成”最核心的知识是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在子宫里结合成一个合子,即受精卵,接着受精卵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成胚胎,胚胎着床在子宫壁上逐渐发育为胎儿,9个多月后,胎儿分娩,新生命降生。而试图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方式试图向幼儿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努力,不但逾越了幼儿日常生活的经验(弗洛伊德早就指出“无论如何,有两件小事是儿童不可能知道的,这就是:精液的受精功能以及女性生殖器的存在,因为这些在小孩身上还不发达”[13]49),而且显然是与现代性所树立起的儿童观念的高墙本身相违背的,因此从儿童史的视角重新审视目前学界所一致鼓吹的立场所得到的并不是一个乐观的结论:我们在教授幼儿性知识的时候,应该思考的不是幼儿能获得什么,而是幼儿会失去什么。

六、余论

幼儿“性教育”的问题被学界讨论了30年之久,却在基本问题上难获共识,足见原理性的探索尚在起步阶段,而对文献的梳理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富有争议性的问题集中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和生命形成的讨论上,而遗传学、发展心理学、性心理学及儿童史学的研究触及到这些问题的核心特质,引入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并据此建立思考的基本维度或许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有了这样的共识,也就有了共同研究的基础,作为引玉之砖,亟待更加多维、深入的研究来不断完善该领域。

猜你喜欢

性教育性别角色染色体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让性教育走近中学生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浅谈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箭双雕”
能忍的人寿命长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