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19-02-20王晓丽马春婷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王晓丽, 马春婷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民航运输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随着《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将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目的是为了逐步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助推校企协同育人的落实。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影响产与教、校与企合作的现实问题,寻找探索加快育人速度和提升育人质量的途径、方法,对职业院校具有现实且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产教脱节

“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是当前企业和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导致企业招不到想要的员工,学生进不了想去的单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高等职业教育。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与具体执行脱节,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脱节,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师资队伍与技术技能需求脱节等导致了人才供给不足与人才需求旺盛不相契合。第二,专业转型滞后于经济转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学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资构成等因素联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经济转型所需要的人才相匹配,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滞后于经济加速转型对人才的需求。第三,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错位。企业想要招聘的学生要具备正式员工的素质素养、职业操守、价值观念和技术技能水平,而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缺乏合理定位思考,往往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职业生涯规划,眼高手低,就业难度加大,导致学校“出口不畅、进口不旺”的现象发生。

2.校企脱节

校企合作未真正触及到企业的痛点和需求,呈现出来的合作态势仍是“两层皮,一头热”,即企业和学校两层皮,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利益脱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要向学校提供生产一线的设备、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保障,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这与以盈利为发展宗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发展经营理念相悖离。第二,文化脱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生素质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岗位能力、学生品格与职业道德之间在培养环境、过程和方式、方法上有很大差别,学校强调过程培养,企业强调结果培养。第三,信息脱节。校企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上未能同步进行。学校对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在层次、类型、结构和水平上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不能与企业所需人才高度对接。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一)校企联动,完善顶层设计

教学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循环系统,只有将系统中涉及到的教师、学生、资源、政策等进行有机组合、优化配置、多方协调才能确保人才的高效培养。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由海航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承办,多年来深受集团领导重视,已形成自上而下完善的建设体系。学院与集团成立了海航集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共建工作委员会,主任由集团决策层担任,委员由各产业板块总裁担任,有效推动了各产业单位与学院各专业的校企共建;出台了制度性文件,用于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地生根,例如,《关于加快支持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发展的通知》《关于在集团内选拔优秀人员担任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兼职教师的通知》《关于支持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各产业板块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最新的行业技术资料,供日常教学使用,协调生产环境和提供设施设备,供学生实习实训所用,安排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到校任教等。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已实现最新行业信息技术标准、生产标准、设施设备、师资等的校企共享,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了有效对接。

(二)统筹协调,实现校企资源优化共享

当前,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已转移到能力培养上,职业技能的地位更显突出。然而,精湛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先进设备、先进工艺的支持和保障,需要“借力”企业,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即企业提供最新生产技术和最新设备,学校提供人员和场地。这样,通过直接参与岗位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促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深化和升华,缩短实习、上岗周期,为学校节省了实训、实习成本;企业利用学院场地和师资优势,委托学院培养自己所急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省时、省事、省力,又实用[3]。基于以上考虑,学院与海航销售公司合作,将民航呼叫专线接入校园;与海航汉莎机务维修公司联合,购置了147专项技能培训设备和乘务模拟仿真训练设备;集团从各航空板块调拨了“运七飞机”两架和“多尼尔328JET喷气式飞机”五架;购置了360度和120度全景仿真航海模拟器。以上设施、设备均用于学生的实训和实习。借助真实生产情景和高度仿真的虚拟学习情景,实现了与真实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为培养优质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互培共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校企联合。考虑学院的办学优势,对该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第一,教育理念建设。设立校企共建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讨论日”的方式,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理论水平。第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学院出台各项制度文件,如《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引导教师主动、积极做科研。成立了由教学、科研、技术及业务骨干构成的教学、科研、信息化、创新创业等专项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先锋、带头引领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水平。第三,实践能力建设。共建合作项目,要求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参与专项建设,挂职锻炼时间每年不少于1个月,挂职锻炼结束时要提供企业业务学习内容和成绩。第四,培训能力建设。学校选派教师参加中国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人培训、国际航协教员培训、民航危险品教员培训、民航安全检查员教员培训,均获取了相应资质,取得培训资质的教师定期赴各地企业为员工培训,在校为教师和学生培训。

(四)多措并举,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近年来,学院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集团和海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改革。第一,引入行业标准,推进课程内容改革。校企联合完成了三项国家级标准的制定工作,即《民航运输专业顶岗实习标准》《航空服务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和《空中乘务专业实训教学设施建设标准》,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已为其他同类院校参考使用。第二,情景化教学,教学场景即为现实工作场景。如,学院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在上课过程中采用工作单制,实现了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的无缝对接。第三,共建开放资源库。校企联合制定并投入使用的在线精品课程有“空中乘务”和“饮食营养与卫生”,其中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已入选国家教学资源库,正在建设中的是“航空运输地理”课程。第四,联合承办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承办大赛,不但加强了校际沟通,还为学生搭建了提高技术技能的平台。通过参赛,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也促使技术技能水平更上一层楼。当前,学院已形成稳定的国家、省、市和学校的技能大赛平台,其中,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在全国“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赛项中多次获奖;在“泛珠三角计算机作品赛”中获得一等奖。通过参加比赛,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培养了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文化融合,构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1.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将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制度、工作环境等与历史传统相结合,经过长期积累凝结而成的代表企业形象特征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是企业行动的“思想指导”,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杠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4]。优秀的企业人才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对态度、责任、诚信等职业素养产生高度的认同。学院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自始至终将集团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诚信为基、创新为本、至诚奉献、强力执行、勇担道义)贯穿始终,通过举办专家讲座、解析优秀企业案例和组织各种团队活动等方式将诚信文化、创新文化、奉献文化、执行文化和责任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

2.建设优质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到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应得到高度重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有浓郁的校园生活氛围,又要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既要融入行业特色,也要融入职业精神。学院主要通过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日,召开座谈会,开设企业专家大讲堂,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及开展科普活动日、科技活动节、职业技能活动节、“校园航天日”等活动和成立各类社团、航模协会等方式进行建设。目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职业道德,养成职业品格。

3.践行行业精神

行业精神是行业特性与职业意识相结合的一种群体观念,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学院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注重践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守一行”的行业精神。例如,民航运输专业学生要具备“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民航精神;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专注、专研、专业、严谨、严格、严肃”的“三专、三严”精神[5]。

(六)模式创新,“超前”培养

1.开发生产性认知实习项目

依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6]文件精神,将专业知识与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相结合,开发岗位认知实习项目。如,学院的安检专业自2008年起,已连续11年承担博鳌安检论坛的防爆检查任务,不但提高了学生安检技能,增强了安全意识,还提高了政治觉悟。同时,为了将实训课堂转移到企业一线,学院与凤凰机场合作,针对安检专业开展了凤凰机场入口防爆生产性实习项目。真实角色和场景的融入,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完成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了双重身份,教师是“教师+员工”,学生是“学生+员工”。此项教学活动,不但能使学生迅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能较快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院将海航销售公司的客服专线接入学校,共建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享师资队伍、共同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在校学生的在岗培养和成才。具体培养过程是:课堂教学——集中培训——两两上岗——跟岗实习——顶岗实习。通过此办法,在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岗位能力的超前培养,实现了校企双赢。

3.开发产教一体的综合实训项目

立足区域发展特色,结合三亚酒店行业需求,成立洲际国际酒店精英班,将课堂和研发地点移入酒店,进行现场教学、实训和研发。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了三个一体化,即教学、生产、研发一体化,教学、管理、运营、服务一体化,教学、实训、认知、跟岗、顶岗一体化。学生走出校门即能在各大酒店独立上岗,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

4.进行学徒制试点改革

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7]文件的指导下,学院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与海航汉莎技术培训公司、酒店管理专业与洲际国际酒店集团联合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并被评为“教育部学徒制试点专业”。同时,学院与集团旗下的各大航空公司、南方航空等联合推行空乘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序幕也已拉开,在校企共同制定录取方案、培养方案、订单协议的基础上,采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在岗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兼顾“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

学院针对深化产教融合、引企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所展现的成果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中国民航报》等主流媒体报导。在国家政策文件出台的前提下,各地区、各院校也相继出台了支持政策,相信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必将逐步完善和更加深入。同时,也希望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能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