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猕猴桃叶部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2019-02-20何丽丽车小娟赵晓伟
李 娟 何丽丽 车小娟 赵晓伟
近几年,猕猴桃叶部病害发生严重,主产区秦岭北麓猕猴桃园叶部病害褐斑病、灰斑病、黑斑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常导致叶片大量枯焦或提早脱落,影响果实产量与品质。
1 褐斑病
褐斑病是猕猴桃叶部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猕猴桃生长期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对产量和鲜果品质影响很大,危害极为严重。
1.1 症状表现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和枝干。发病多从叶缘开始,初期在叶缘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斑,后沿叶缘或向内扩展,多个病斑,形成不规则大褐斑。高温时被害叶片向叶面卷曲,病斑呈黄棕色,易破裂,干枯易脱落。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情扩展迅速,病斑由褐变黑,引起霉烂。果面感染,则出现淡褐色小点,最后呈不规则褐斑,果皮干腐,果肉腐烂。
1.2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小球壳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子囊壳等随病残体在地表上越冬,次年春季嫩梢抽发期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4—5月多雨,气温20~24℃有利于病菌侵染。6月中旬后开始发病。7—8月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进入发病高峰期。叶片后期干枯,大量脱落,至8月下旬开始大量落果。9月份遇到多雨天气,病害仍发生较重。10月下旬至11月底,猕猴桃落叶,病菌在落叶上越冬。
1.3 发病条件 雨水是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条件,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排水能力差的果园发病较重。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病害发生较重。湿度过大,也会导致病害大发生。管理水平差的果园发病较重。
1.4 防治办法
1)加强果园土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适量留果,合理负载,维持健壮树势;科学整形修剪,注意夏剪,保持果园通风透光;高温高湿的夏季是病害高发季,应控制灌水注意排水,以降低湿度,减轻发病程度。
2)冬季彻底清园。剪除病枝病叶,连同落叶一起集中深埋作为有机肥料。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枝蔓上的病菌。
3)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施80%丙森锌(好锌泰)1 000倍液预防;发病初期,选用30%苯醚·丙环唑3 000倍液预防和控制褐斑病;病害发生期,选用 80%戊唑醇、45%福星、60%噻菌灵、丙环唑等进行控制。
4)注意事项。在高温、阴雨、雾天和露水未干情况下,要避免使用波尔多液、含铜制剂,防止发生药害。高温期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喷药,在上午10:00前和下午5:00后喷药效果较好。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规范操作,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2 灰斑病
2.1 症状表现 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叶面形成灰斑。发病初期,在叶缘或叶面出现水渍状退绿污褐斑,后病斑不断扩大,沿叶缘迅速纵深扩展,侵染局部或大半部叶面。发生在非叶缘的病斑,受叶脉限制,明显比叶边沿的病斑小,直径多在5~20 mm。病斑穿透叶片,叶背病斑黑褐色,叶面暗褐色至灰褐色,后期在病部散生或密生许多小黑点,即病原的分生孢子盘。在一些病叶上,黑粒在病部排列成环状轮纹。
2.2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叶组织上以分生孢子盘、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越冬,落地病残叶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在寄主新梢叶片上萌发,进行初侵染,继而以此繁殖进行重复侵染。5—6月为病菌侵染高峰期,8—9月高温少雨,危害最严重,造成叶片大量枯焦。被褐斑病侵害的叶片,抗病性减弱,所以在果园同一张叶上,往往会同时具备两种病症。2.3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科学修剪,保持果园通风透光,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
2)冬季彻底清园,将地面落叶和枝条清扫干净,集中烧毁。结合施肥进行果园翻土,深度10 cm以下,减少初侵染菌源。
3)冬季全园喷5~6波美度石硫合剂清园。发病初期喷50%杀菌王水溶性粉剂1 000倍液、50%使百克可湿性粉剂9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10天左右。
3 黑斑病
黑斑病一般只危害猕猴桃叶片、枝蔓和果实,严重影响猕猴桃生长、结果及果实品质。
3.1 症状表现
1)叶片。初期病叶背面形成灰色绒毛状小霉斑,后期病斑逐渐扩大,呈暗灰色或黑色绒霉状,小病斑连成大病斑。在病斑部位对应的叶面上出现黄色退绿斑,以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深褐色坏死斑,病健部分界明显,病叶易枯萎脱落。
2)枝蔓。病部表皮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水渍状的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继而出现凹陷,然后扩大,并发生纵向开裂,肿大形成愈伤组织。病部表皮的坏死组织产生黑色小粒点或灰色绒霉层。
3)果实。8月上旬果实表皮出现病斑,初期为灰色绒毛状霉斑,后逐渐扩大,绒霉层大多脱落,形成直径0.2~1 cm的近圆形凹陷病斑,刮去表皮可见果肉成褐色至紫褐色坏死,形成锥状硬块,病果易脱落。果实后熟期间果肉较早变软发酸,不能食用。
3.2 发病规律 猕猴桃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猕猴桃假尾孢,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枝、落叶和土壤中越冬,翌年在猕猴桃花期前后产生孢子囊,释放出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4月下旬到5月下旬为叶片发病初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果实发病初期。通常植株靠近地面处的叶片先发病,然后向上蔓延。栽植过密、支架太低、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3.3 防治方法
1)削弱病菌生存环境。通过冬季修剪、夏季修剪和采后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削弱病菌生存环境。
2)加强果园卫生,降低病原基数。发病初期及时剪除发病枝叶,带出果园暴晒。采摘和捡拾的病果及时深埋。冬季清除病枝和落叶,集中到园外烧毁。春季萌芽前全树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1次。
3)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多喷施含钙量高的叶面肥,也可在开花前后全园撒施适量生石灰粉,以提高树体含钙量,增加叶片和果皮厚度,从而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4)化学防治。谢花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全园喷第1次药。以后每隔10天喷1次,药剂可选丙环唑或苯醚甲环唑。重点喷施叶背和果实,连喷4~5次,可有效控制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