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能力 转变物理学困生的新途径
2019-02-20陈玉琴
陈玉琴
(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226600)
尽管现在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对学困生的发展多少有一点不利,但教师仍旧不能放弃他们,可以降低难度,要求一些基本的识记的东西.但学生的目标就变成了背诵物理概念、原理甚至试题,并且随着试卷难度的加大,也随着记忆的枯燥无味,渐渐地他们离物理越来越远.教师可以将探究的机会交给学困生,从最基本的认知入手,让他们从探究中品尝学习的乐趣,从而走出低谷.
一、在生活中探究,给学困生切身的体验
物理从生活中来,笔者所教的是一个城乡集合部的学校,农村的孩子生活体验丰富,贴近自然.学困生大多有比其它学生更多的经历与体验,教师用好这一资源,将他们的优势挖掘出来,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物理时的动力.在生活基础上的探究,也易抓住学困生的心,顺利地掌握物理知识.比如在学习杠杆的原理时,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某一个学困生家,让他教班上其他学生如何压井水,如何使用杆秤.他们对此非常熟悉,在展示实物的时候,也更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物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压水井、杆秤的使用原理,这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当学困生将压井水的杠杆往后移动的时候,他们感受到只需要很小的力,就能将水提上来.教师问,这是问什么,他们会在边压水的过程中边思考.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有了体验,就能解释其中的原理.这些原理,不再是他们记忆、甚至罚写得来的;他们是在生活中悟出来的.
当然探究时,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比如学习声现象,学生都看见过牛,听见过牛叫,比较牛和蚊子的声音特性时,就容易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相应的问题探究.其实只要教师设置好教学情境,从他们的熟悉的生活入手,给他们探究的载体,他们也能将探究深入下去.不是每次都要去学生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身边生活中的物品,不失时机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物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探究也要从生活开始.
二、在合作中探究,给学困生及时的帮助
学困生多是“困”在学习方法上,他们有问题,不知去问,处在被动、消极的状态.教师要在他们探究卡壳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点,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延续,思考得以深入.小组合作可让学困生在自主的状态下,随时找到想要的帮助.当然这种帮助不是直接给答案,是点拨思路.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生生互助较好的方法.毕竟学困生也有他的优势,能问问题,本身就是探究,能回答问题就是具有较好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分组,既要注意成绩的合理搭配,又要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让小组成为一个探究的团队.本组可以有自己的名称、口号、目标、座右铭等,比如探究组、切磋组、交流组、伽利略组、牛顿组,学生取的名字总是有一股探索的味道,这也能引导学习小组健康发展.其实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能有监督.比如,为了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一个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做实验的具体操作者.实验器材由实验室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别配备压力小桌一张,玻璃器皿一只(盛有适量的沙子),质量为100克、200克的砝码各数个.实验时,将小桌子腿朝下,轻轻放在盛有沙子的玻璃器皿中,将一只100克的砝码分别举起不同的高度,竖直落向正下方的小桌子,观察此时小桌子腿下陷的深度.教师接着让学生依次加砝码,同时让小组中的学困生说出实验的现象,比如举的高度相同,质量大的砝码下落时,小桌子腿下陷得越深.教师引导优生带领学困生探究出:物体质量越大,举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很明显整个实验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分工的过程,这既达到既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也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探究力的提升,使学困生能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
三、在情感中探究,给学困生需要的温暖
学困生也是一群心灵需要呵护,情感需要召唤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探究中要进行情感的渗透.所谓渗透,一定不要刻意为之,要将情感裹掖在物理的探究中.当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感里,那个点不仅打开他们心灵的窗口,也拨开他们追求事物本真的弦.比如在“噪声及其控制”中,学生知道了噪声的危害,可以让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用噪声去打扰别人,以体贴自己的心情去体贴他人.教师还可以借势让他们探究噪音的危害,让他们把这些危害写出来,贴在公共的场所.同样在“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中,教师可让学生了解一件事物不仅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生活中的事和人,这时教师引导学困生思考自己,这样的情愫会让他们更好地去探究跟他们有“相同处境”的声音.当然最好的情感渗透,一定要身体力行.在讲解《内能 热传递》时,恰逢一个比较冷的冬天,一个奶奶将孩子丢在家中的文具带到学校,枯瘦的手冻得伸不出来.教师就可以让几个学生去用他们温暖的双手为奶奶冰冷的手取暖.学生反应很积极,他们都有一个感觉,自己的手瞬间感觉到冷,尽管心里是暖的.这时候教师问这是什么物理现象,显然学生都能回答这是一种热传递.教师问,怎样传递的.学困生有了亲身的情感体验,教师再去指导,他们的探究就不那么难了.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一抱自己的妈妈,同时将物理原理探究出来.对学困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培植他们的核心素养.在情感中让他们进行猜想、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他们会变得直执,而又富有创新.
总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探究周围的事物.当探究与他们的生活、模式、情感贴近时,他们自动求索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积极利用学困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思维的内驱力,从而使他们进入最佳的探究状态,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