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绽放德育之花

2019-02-20曾立立

师道(教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生家长共育家校

曾立立

文博罗县罗阳城郊中心学校

在我国教育体系下,以德育人一直都是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德育更是引起了当代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加强学生德育培养也逐步成为新世纪综合型人才养成的一大关键环节。对于德育而言,要保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从小学生抓起,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家校共育策略,共同推进小学德育的新进展。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实施家校共育呢?接下来,笔者特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针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几点浅显看法,以供参考。

一、加强合作意识,提升合作深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同时家长又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机构,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与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家庭和学校都要加强合作意识,实现两者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优势互补。

如我校在家校共育实践中曾多次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活动中由教师和学生家庭共同合作。教师在班级成立卫生服务小组,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卫生意识和自理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家长重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则以每周为周期进行一次卫生评比,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

这种形式活动的开展,是德育教育的有力革新,在该活动中家长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单纯配合者,而是成为教育的共同体,真正达成了德育教育中学校与家庭的深度合作。

二、加强互动交流,创新合作模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是其天性,而且孩子们在生活中也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存在这样一种片面的观念,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由学校负责而与家庭无关,从思想上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事实上,孩子们一天在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再加之班级学生人数众多,班主任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在其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此时也就需要制定一套家校共育的德育策略,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来共同推进孩子们的德育工作。

如学校可以每周或每月安排固定的“家长探访日”,以此拉近教师与家长双方之间的距离,针对孩子的在校表现进行充分的交流;同时还可以举办“德育课堂”,组织学生家长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发言,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组织家长针对当前学校德育所存在的不足或所存在的疑问提出并给予合理化建议。教师也需要向家长反馈每个学生最近的在校表现,并将后期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进行明确告知,以此更好地提升家校合作效果。

家校共育实现包括教师、学生及家长在内的多方面对面交流,此类形式的德育活动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是十分有益的。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可以对学生家长如何开展德育给予理论与方法上的科学指导,家长则可以将孩子的在家情况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以便于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学生情况,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家校共育德育策略的实施,有效的弥补了上述单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弊端,促使德育效率大幅度提升。

三、建立家长学校,提升家长能力

笔者认为,为更好地提升家长家校合作能力及家庭教育能力,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校方还要成立“家长学校”,以此为渠道向广大学生家长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专业的教育与指导,逐步提升其家庭教育能力和家校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形成“家园共育”的有益教育格局,进而更好地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我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采取集中授课,强化专业教育知识的普及,提升家长教育能力。每学期我校会对各年级学生家长进行一次集中式授课,一般会将时间安排在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周,主要授课内容为家庭教育的方式、理念以及家庭教育心理学、校园安全、学科学习要求,还会邀请一些知名教育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等,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普适性,家长很是受用,不仅帮助学生家长了解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还帮助其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促使其教育能力显著提升。第二,学校还会给每一名家长发放一本《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并以此作为家长自学教材,鼓励家长通过身边有效资源如网络、自媒体等途径进行自学,同时班主任教师还会定期在家长群中推荐一些优秀的家教刊物供家长阅读,使其家教素养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学生家长共育家校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客户告知书)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人兽表演
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