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叙事意义管窥
2019-02-20李光助
李光助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图书馆,河南信阳 464000)
从古代开始,叙事已经成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行为表达方式。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迫不得已以图画方式展开交流。随着文明的推进,发展到以语言文字方式展开对话。无论图画抑或文字很大程度上需要以叙事的方式展现交流沟通。比如画图,通过一系列图画表达一系列的事件,通过事件表达意图思想。古神话、传说更是栩栩如生的通过叙事思维方式表达思想和交流……叙事这种思维表达方式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罗兰·巴尔特说:“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1]发展到现在,叙事的媒介范围已不再仅限于图画、语言,开始向外拓展,如电影、电视、绘画、建筑、雕塑等。托多洛夫认为,叙述的媒介并不局限在语言,也可以是电影、绘画、雕塑、幻灯、哑剧等,叙述可以说包括一切。人类只要有信息交流,就有叙述的存在[2]。
1 叙事功能
叙事具有三个重要功能:
1.1 指导功能
叙事是指通过一定的叙事话语将一系列故事组织起来的语义体系。生活中故事素材并不缺乏,没有经过话语组织加工并不构成叙事。只有那些有意义的典型事件或故事素材才会组织话语系列,形成叙事的一部分。经过话语组织的事件或故事素材之所以具有典型性是因为反映了它生活的普遍性意义,对生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通过故事映射生活、反映生活,形成对生活和实践指导意义,是叙事的指导功能体现。
1.2 情感和认知功能
叙事具有情感功能和认知功能。叙事的情感功能体现在叙事具有情感性,这是叙事的基本特征。通过叙事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加强人与人的沟通和了解。叙事还具有认知功能,叙事的本质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3]。叙事的认知功能体现在叙事可以展开人生历史与经验并通过讲述故事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提升思想内涵,拓展认知视域。
1.3 组织呈现功能
叙事具有组织呈现功能。日常生活我们接触大量的信息,但没有意义、中心,其发展充满偶然与断裂,往往凌乱和无次序。通过叙事可以帮助我们寻求信息意义的关联性和连贯性,通过记忆和回忆串联起来,成型一个整体而清晰的意象和明确的指涉意义,使整体趋于统一。我们整个人生、大的事件和小的插曲的知识往往都是通过叙事建构而成,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
2 图书馆叙事的必要性
从宏观上来看,图书馆叙事是必须的。原因有三:
2.1 从叙事的普遍性特征来看,图书馆离不开叙事单独存在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和知识服务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主要职责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作为读者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和场所,人是行为活动的主体,人与人(主要指读者)之间以及人与物(对图书进行加工、编目、修复等)之间交流与行为沟通贯穿图书馆工作的始终。叙事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把握世界理解世界的基本途径。罗伯特·司格勒斯说,叙事首先是一种人类的行为[4]。从叙事的普遍性特征来看,所有的因素之中,人是叙事的灵魂,人物交流沟通和行为对话构成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实施工作任务主体,读者是图书馆主要工作的对象,图书馆人物交流和对话是图书馆工作运行的常态,从这方面来说,图书馆撇不开叙事而单独存在。
2.2 从社会分工和图书馆发展方向来看,图书馆走向叙事是必须的
由于社会分工细化和商业的竞逐,新的社会组织细胞延续繁殖,不断蚕食弱化图书馆原有的功能和责任,并不断实现商业价值的增值。本属于图书馆自己的阵地不断丢失,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功能不断弱化,加强和强化社会教育和导读职能成为无奈之举。现代图书馆在建筑风格、时代气息、环境元素搭配、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功能发挥、价值取向方面出现的社会教育内涵的拓展和强化,即是阵痛中的体现。图书馆有过去侧重与“物”打交道转向侧重与人打交道,体现了图书馆工作方向的转变。社会教育职能的增强,突出了读者的地位。图书馆的职责更多的在于对读者进行有效的导读,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
读者构成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与图书馆的交流互动,会产生许多“故事”单元与素材,作为社会实践中的个体,读者与图书馆进行叙事是本能行为。叙事是一种经验表征和意义表征,借助于叙事可以积极教育读者。实践证明,叙事对于图书馆和读者之间具有独特的建构价值和意义。
2.3 拓宽图书馆理论研究视域
关于叙事学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应运而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开始兴起和迅速发展。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不断的扩大,有戏剧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电影电视叙事学、雕塑图像叙事学等。关于小说方面的叙事学研究更是题中之义。对指导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认识价值。
图书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长久以来一直关注的是基础研究和理论应用。主要侧重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传播、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和认识。图书馆理论研究更多的从专业性、微观上关注的更多,视域上缺乏更宏观的视野。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物联网的覆盖,数字图书馆成为图书馆重要组成部分。将图书馆学研究和计算机技术学科理论结合研究不断发展、深入,研究视域不断扩大,但更多属于无奈之举,是图书馆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才能生存现状迫不得已的举动。范式思维的研究思路一致没有改变。图书馆这门综合学科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对于其理论研究和探讨更应采取更开放更活跃的姿态,不断吸收其他学科有益成果,促进图书馆理论的不断散播与增殖,如用叙事话语建构和重建图书馆理论。取他人所长为我所用,图书馆叙事的研究对于拓宽图书馆理论研究具有同样的认识和价值意义。
3 微观的可行性研究来看,图书馆叙事是可行的
3.1 从组成叙事的要素条件上看,图书馆具有叙事的必要条件
皮亚杰认为结构有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结构就是由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转换规律组成的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因式体系[5]。从叙事的结构来看,叙事基本组成要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情节、人物和环境等。这些要素共同组成叙事的稳定的结构特征。图书馆具有叙事的稳定的结构特征。
3.1.1 情节
情节是指事件的形式系列或语义系列,它是叙事结构中的主要的构成部分,体现叙事特点最明显的表征。又是人物、环境的支撑点。李幼蒸谈到:“人类生活由各类事件组成。”[6]图书馆系列工作开展的活动有一系列事件组成。如借还图书服务等,需要读者与工作人员完成一次对话交流等事件构成。图书馆在一定情境中特定的时间空间中会产生无数个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这些活动事件构成图书馆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主要工作内容。通过人与人的参与,构成一定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便具备了成为情节的潜在条件。“情节是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在矛盾冲突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因果关系的、追求特定审美效果的艺术事件的集合。”[7]事件通过因果联系按照一定的主题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可以组成不同的情节。图书馆日程工作中有工作主题、有矛盾冲突、有因果联系。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情节”表现素材和表现形式。
3.1.2 环境
环境指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关系,即人物活动的空间。环境在故事中具有多种作用,它可以形成气氛、增加意蕴、塑造人物乃至建构故事等。一般来说,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物关系活动的物质实体背景。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的具体社会背景,有人际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如风土人情等。图书馆的建筑构成图书馆的自然环境。正常的借阅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展开都需要依靠图书馆建筑依托来实现。馆内实体资源、虚拟资源都可以作为图书馆人物活动的背景。图书馆资源背景在描述表现人物活动方面可以起到交代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境,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这些资源具有暗示作用。图书馆社会环境和图书馆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社会提倡知识学习,读者群的学习动力、读者群的身份背景都可以作为图书馆社会背景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图书馆指导读者、有针对性的服务读者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3.1.3 人物
人物是情节的产物,是动作的执行者。格雷马斯在研究叙事学人物关系时提出了“行动元“的概念,通过“行动元”来表明人物作为叙事动作的执行者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包括三组对立的行动元模式: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帮助者/敌对者。[8]格雷马斯声称这三组关系适合于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图书馆活动的人物主要指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和工作的全部动力,是图书馆生存之源。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活动的重要支撑力量和重要环节。图书馆通过读者和工作人员的交往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随着图书馆的智能化、自动化,工作人员渐渐退到图书馆幕后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关系构成发送者/接受者关系。图书馆活动有过去的读者和工作人员的关系渐渐变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资源的关系。图书馆的读者构成活动主体,图书馆资源构成客体。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其中还会同时扮演帮助者的角色,帮助读者实现获取资源和信息。图书馆具有构成叙事的人物要素必要条件。
3.2 从图书馆正常工作活动表现来看,图书馆叙事是可行的
从图书馆工作职能上看,图书馆作为文化公共服务组织,通过开展文献收集、整理、典藏和服务流程完成职能定位。达成这些工作职能或流程,更多的是通过科学文本规范指导工作。如与出版商确定收藏原则和收藏重点,进行图书采购时,按照拟定的合同文本完成交易即可。文献流通与服务按照图书馆规章制度文本按部就班进行。人类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范式思维即科学逻辑模式,一种是叙事思维模式。这些文本化的条条框框体以逻辑性条理性推动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属于范式思维模式。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都是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慢慢形成和总结出来的总结规范,并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指导实践工作。文本是经验的逻辑化规范。经验和实践仍然是实施图书馆活动和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从经验来说,经验反映了与人类存在和人际交往相联系的自身化的认知图式。它倾向于以叙事思维模式反映和表现自己。这种认知图式往往需要叙事呈现出来。叙事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呈现和张扬经验,并将他们具体化、形象化。经验正是在这种具体化、形象化的叙事中维持个体的存在。一言以蔽之,叙事是经验的容身之所和重要表现形式。
从实践方面来看,图书馆是以信息资源为中介开展的人与人之间组成的关系活动场所,信息资源的流通本质上是人与人关系的交流沟通的具体实践活动。确定本馆的收藏原则、范围、重点,需要和文化出版供应单位交流沟通,进行文献分类、主题标引、著录组织,需要遵循图书馆制定的各种标引规则,进行文献流通和各类服务:文献外借、阅览服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阅读指导、参考咨询、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等则需要和读者打交道,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的积累经验。实践是叙事的存在形式,叙事是实践的表现方式。一定意义上,实践的即是叙事的。图书馆具备叙事的实践条件。
3.3 从理论界对于叙事的判断标准来看,图书馆具备叙事的标准条件
什么是叙事,叙事的判断标准有哪些,不同的理论家给出不同的判断标准。戴维·赫尔曼提出叙事的四个必备基本标准:(1)情境性,讲述的具体话语语境或场合,是表征的根基和阐释的依据;(2)事件序列性,特例化事件的结构性时间过程;(3)世界制造/世界破坏,这些事件结故事世界的引入某种破坏或不均衡;(4)感觉性,表征传递这样一种体验,即感受不断变化的故事世界、凸显事件对真实或想象意识的压力。[9]前三者叙事的原因和条件,第四者是叙事的延续和结果。所有的叙事都会形成一种感觉压力,这种感觉压力不断促使人们进行思考和反思,形成经验,并依次循环。从图书馆开展的文献收集、整理、典藏和服务流程来看,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一定的事件达成一定的行动。这些行动通过引入某种破坏或不均衡性产生和促成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形成实践和经验并促成目标的实现。如和出版商达成采购的意向、为读者完成文献传递服务等。每一个工作流程都满足叙事的四个基本要素条件。换言之,图书馆形成的经验都是在这四个基本构成标准中展开和推进的。图书馆具备叙事的基本判断标准。
4 叙事对于图书馆做好读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1 叙事形象化、故事化的特点让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叙事的重要特征是故事化、形象化。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动漫、动画、电影、电视等以叙事文本向传统的学科的抽象的文本宣战,以咄咄逼人之势不断收复曾经失去的阵地。它们以故事化、形象化方式不断打通视觉、触觉、听觉界域,以多面方式呈现,更多的来解放人的形象思维。目前电视电影题材叙事作品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叙事作品日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学文本的表达的平面化,日益增加人们的精神负担。图书馆的读者更是突出表现。他们科学研究、教学任务、生产任务日益压在他们身上,需要以一种轻松自由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叙事模式的特点在于叙事可以使事物变得容易理解和把握,更容易将经验的东西线条化、形象化、具体化。在叙事中注重设置悬念,突出叙事的戏剧性、情节性。通过对具有个案色彩的图书馆事件情节化,用一波三折的情节对图书馆进行报道宣传和描述表现,通过设置冲突来表现图书馆的价值更能激活读者的形象思维,使读者乐于接受和配合图书馆的教育和服务。以读者容易接受故事化、形象化的教育和导读引导读者,以叙事化的方式展开图书馆工作,对于图书馆服务读者具有重要意义。
4.2 节省了读者解码的时间
前面提到,叙事是人类行为的表意行为体现,人类活动往往按照叙事的方式进行。但现代科技发展,推动图书馆更趋向与以科学文本方式表达意向,忽视了叙事文本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对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方式宣传和介绍图书馆会增加读者的反应时间,造成理解的难度,容易造成读者的流失。叙事是将经验的东西在一定时空观念以线性方式进行表现。图书馆日常工作的运行和日常活动都具有叙事特征和行为。或典型或普通,都是图书馆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潜在的叙事文本调动起来发挥作用,会打开图书馆的新局面。目前。图书馆微视频、图书馆故事展板,图书馆图片展示无不以叙事方式向读者展现图书馆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叙事作品或叙事行为产生的意象形象刺激了读者的视觉系统,蕴含的经验和精神激发了读者潜在的读书意识,和读者的认知发生了不谋而合的响应,节省了读者解码的时间,受到读者的欢迎。在读者群中产生良好的影响。
4.3 温婉的教育读者,避免生硬强制性的观点强加或灌输
叙事者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陈述行为的主体,它是叙事中故事的讲述者。“说话人”利用特定的说话策略(特定的方式)建构自己,建构他人,建构社会实践,建构现实生活。[10]任何叙述都是叙述主体选择经验材料,加以特殊安排才得以形成,叙述者有权力决定叙述文本讲什么,如何讲。叙事的魅力在于叙事者可以不直接生硬的表达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叙事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刺激读者的感官系统和思维系统,让接受者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心悦诚服的接受,避免了生硬强制性的观点强加或灌输的弊病。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以前形成的习惯惯例管理和服务读者,图书馆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和读者、图书馆和读者的关系是单项传导式的关系,生硬、直接、呆滞,容易让人产生疲倦感。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应该多一些“人文气息”,少一些“科技理性”;多一些“人文温度”,少一些“物理钦羡”。[11]图书馆通过叙事管理和运作,通过叙事背后的操作,避免了叙事者直接和接受者面对面的生硬对话。将叙事者隐藏于叙事行为之后,通过叙事者的操作将叙事者生产的话语观点和信息通过叙事婉转形象的表达反馈给读者,远比直接面对面效果好。
叙事作为一种经验表征和意义表征,叙事还具有隐喻的特征。叙事和其他思维方法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叙事具有很强的隐喻特征。叙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隐约含蓄的阐述道理。这其中的道理需要受叙者自己领会解读,避免了读者对生硬的弊病的本能抵制。隐喻还可以通过受叙者熟悉的事物引导受叙者理解未知或陌生的事物。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类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用一个概念域的结构去理解另一个概念域。[12]受叙者在接受叙事者叙事的同时从中得到了道理的启发、知识的增长、学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阔。图书馆作为读者教育场所,发挥读者教育职能当属本职工作范围之事,对于读者不熟悉的业务图书馆可以利用叙事的隐喻特征帮助读者理解,通过叙事引导潜移默化的教育读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4.4 激活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视域,扩大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
以“叙事”为隐喻,把人们的生活经验当成故事,以有意义的方式体验人们的生活故事。[13]通过叙事可以调动读者的参与积极性,使读者充分发挥个体积极性、想象力,参与到叙事的过程之中。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14]借助叙事这种方式以图书馆为素材或中心进行叙事表述,会调动读者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读者在图书馆叙事的过程中,会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并积极融入到图书馆这种叙事过程中。
叙事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述,更是一种认知方式。瑞森指出,“叙事传达了故事中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系列行为的序列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因素。[15]珍妮认为,叙事能展示人类活动的目的和意图,可以使个人、文化、社会和历史时代得到总体上的理解,它赋予时代以人性,它允许我们去反思我们活动的影响以及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16]读者通过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组织建构的叙事过程中,了解到图书馆故事中的环境、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反思自己的认识和活动,重新认知目前的自我基本状态。在以前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基础上通过认识上重新定位,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反思自己在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知图书馆,重新发现自己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努力弥补不足,并能迅速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从而提升对图书馆的认知视域。
叙事的魅力还在于能够向我们呈现正常情况下无法通达的他人的心灵世界。[17]叙事传达了故事中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容易让读者进入故事中并产生一种临场感,这种临场感能够保证读者在虚拟环境中激发读者的的生理心理反应,并和虚拟环境中展开和他人的对话交流。这种心灵交流中相互沟通,不断获得对方的认同感,从而实际上潜移默化的改变认知情感情感状态。叙事会推动读者增强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潜在地改变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以及对图书馆资源信息的了解和把握,扩大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
4.5 引导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
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提出符号的能指、所指、指涉物三层结构,移植到叙事学中分别对应可能世界叙事学模型中的话语、文本现实世界(故事)、文本指涉世界。文本现实世界构成故事的基本内容。故事需要话语组织和装饰运作,没有话语的故事是无意义的,具有话语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文本指涉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话语生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话语具有很强的权势意识形态,它可以将一定的意识形态武断的强加给受众者。话语生成过程不可避免地携带权势、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烙印。这个意义上话语建构故事的同时,又在人为的制造“真实”。说话者事实上是在通过话语从事社会活动,建构社会现实。[18]受众者接受这种建构的真实的同时,会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读者在实际阅读中往往普遍存在缺少良好阅读习惯问题,特别是在青少年读者群体。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人生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图书馆可以借助叙事的话语以叙事者的姿态积极构建话语,将图书馆的优势发挥出来,积极的引导读者,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叙事的话语有力的发挥指导和教育职能,提高读者信息素养和阅读品质。
5 结语
赵毅衡教授在他的《广义叙事学》中,按照叙事者形态划分将叙事分为五种类型叙述:①“纪实型”叙述(历史、新闻、庭辩、汇报、仟悔等),以及拟“纪实型”叙述(诺言、宣传、广告等);②书面文字虚构型叙述(小说、叙事诗等);③记录演示类虚构叙述(电影、电视等);④现场演示类虚构叙述(戏剧、网络小说、游戏、比赛等);⑤内心拟虚构型叙述(梦、白日梦、幻觉等)。[19]
目前,这五种分类在图书馆叙事文本中部分存在。图书馆发布相关活动新闻以及相关汇报等属于“纪实型”叙述;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中的阿根廷国家图书馆、让·马里·古勒莫《图书馆之恋》[20]中的诸多法国图书馆等是宣传图书馆的典型表现,属于书面文字虚构型叙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征集的微电影《心理师》《蜕变》《寻书觅友》[21]表现的就是以书为媒,寻书觅友的故事,属于记录演示类虚构叙述;关于现场演示类虚构叙述如网络小说、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综艺、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属于新兴文艺类型。武汉大学图书馆别出心裁为了提高读者了解图书馆,制作了新生入馆游戏《拯救小布》,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并得到网络的广泛报道和转载……叙事作为一种普遍的表达方式,已经部分的运用于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作为一种新兴的图书馆宣传和表达方式,叙事具有很强的宣传效果和感染力,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叙事改变图书馆管理和运作模式,推广叙事运作理念,更新图书馆服务方式,扩大图书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