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给山东图书馆《季刊》《学刊》写稿的时光

2019-02-20王舰三口述张志霞整理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季刊学刊藏书

王舰三口述 张志霞整理

(博兴县图书馆,山东滨州 256500)

我是一名县级图书馆职员,已退休多年。每当回忆起给《季刊》和《学刊》写稿的时光,心里就春潮奔涌,久久难以忘怀。《季刊》《学刊》是山东省图书馆主办的省内学术核心期刊,多少省内外业界同仁纷纷投稿难中。我和我的馆友们却连续在上面发表了18篇文章,用稿率达75%,有的还较有份量,受到编辑部鼓励,在同期县市级图书馆学术研究队伍中名列前茅。

值此省馆建馆110周年之际,将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亲身感受,以及与省馆的密切交往罗列出来,借此表示祝贺。

1 甘当新兵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县文化馆调图书馆。那时,基层馆经过改革开放之初的整顿恢复,虽然也出现过短暂的生机,但很快就陷入停止不前的状态。这与生活已得到极大改善,渴望优质文化滋养的广大城乡读者需求,不相匹配。这时,我读到了《季刊》,被上边探讨图书馆如何摆脱困境的文章所吸引,决意也要参加到这个方队中来,为图书馆事业的方兴未艾鼓与呼。

万事开头难。印像中的学术研究属高大上范畴,不好驾驭。在文化馆时从事文学创作,也曾在报刊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但那都是靠灵感塑造出来的。论文能塑造吗?显然不能;我又想,论文也应有灵魂,有细节,有故事,更要接地气有担当。只要在写实的框架下去拥抱自己所执着热爱的事业,孕育灵感,寻觅发光点,就必将有所收获。恰在这时,省馆《季刊》编辑部的李福贵主任因公来博兴县出差,我专门拜访了他,全盘托出自己的追求,他给以热情指导。

十年磨一剑。我的开山之作《公共图书馆应如何对待纯文学期刊》(《季刊》2001.2)终于问世。仔细算来,来到图书馆足足十载,年已57岁,临近花甲。我无暇唏嘘老之将至,反而真真切切爱上了图书馆,执着地迷上了学术研究这条路。

在第一篇论文发表后,我到省馆参加古汉语培训班。培训班上,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在努力学好知识的同时,也交流了各自的生存状况,几乎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这使我酝酿已久要书写基层图书馆的意念更加清晰。培训班上课的会议室,和《季刊》编辑部在同幢楼里,很便当地去找到李主任,向他陈述了创作计划,得到李主任的期许。

从省馆回来后,我就全身心的进入创作状态。此后,又有文章陆续发表,一发不可收。

2 成果述略

“稿件已阅,认为文章内容新颖,见解独到。美中不足是废话太多,不简练,建议修改成一篇明白通顺,不空谈议论,惜墨如金,短小精悍之作。”这是编者对《县级图书馆学术研究浅谈》(《季刊》2006.1,以下简称《浅谈》)一文的评语。现在找出珍藏若干年的信函,重温后仍然激动不已,庆幸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被编辑部首肯。从中还可洞见编辑阅稿之精细,以及对文稿要求之严。初稿修改后,登录在《季刊》当家栏目“学术论坛”上。《浅谈》一文对我省学术研究发表了哪些见解呢?

2.1 简要回顾

进入21世纪后,我省县级馆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自2003年德州市临邑县馆落成,我省县级馆已实现全覆盖。那么,各馆的学研概况如何呢?其一,学研队伍阵容不够强大。穿越时空隧道,回到2002—2004年这个时间节点(《浅谈》发稿前3年),县级馆在《季刊》发文数量为:2002年26篇,2003年18篇,2004年13篇,呈逐渐下降趋势。从数字中不难发现,我省127个县级馆中,虽有29个馆的文章在《季刊》发表,但尚有98个馆还是光头。一个拥有高中级职称人才济济的文化图书大省,在《季刊》发文这么乏力,应足以引起基层领导和同仁的重视。其二,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推出拳头成果。从发表的作品看,大多是些边边角角老生常谈的内容。比如有些描述乡镇图书馆的稿子,反来复去总是那些零打碎敲、比着葫芦画瓢式的总结或体会等。什么领导少过问呀;经费无门路呀;活动少空间呀等几个让人耳朵磨出茧子的老话题,理论有创意的文章少有折桂者。其三,科研队伍变化大。每期多是不同馆的不同作者,署名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很难发现同一作者连续发表作品的线索,也就无从评判某一位作者写作风格的特点和文章造诣的提升,为同仁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当然,县级馆搞学研也有实际困难,一方面人员少,专业素质起点低、功底差、短板不少。有的同仁发表一、二篇文章后,浅尝即止,撂摊搁笔;另一方面千军万马冲职称,挤独木桥,论文至上,一旦目标达到,从此与学研分道扬镳,演变成了难以治愈的职称评审痼疾。这实际上是将学研当成了功利工具。解决的办法是要沉下心来,将真功夫瞄准心灵与事业至高点,用心搞学研,论文要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要相信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2.2 论文构思

通过《浅谈》一文的梳理,印证了此前我们的一些探索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为此后的习作提供了创新内动力。一路奋进,一路收获。那么,我在论文的立意取舍、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秘诀可供陈述呢?

2.2.1 思维多角度

从传统思维中解脱出来,用异向思维观察问题和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触和紧迫的使命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化思想界传统思维盛行,任意排斥异向思维,好像不摆足功劳就不是好文章。一个县级图书馆哪有那么多带“光环”的事迹供书写介绍,传统思维往往在此卡壳;而异向思维呢,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挖掘新问题,并且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用异向思维写的文章,连续在《季刊》发表,并屡试不爽。譬如:

《公共图书馆建设资金投放比例问题的探讨》(《季刊》2003.4),该文成稿于各地热火朝天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之际,一批建造精美壮观的公共图书馆应运而生,改变了图书馆基础设施长期停止不前的局面,报刊上的溢美文章不断出现。我县图书馆也是这波大潮的受益者,馆舍面积扩大了10倍,达到两千多平方米。此该是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地大唱快乐歌呢,还是另辟蹊径,使问题解决得更彻底、更令读者满意。在冷静观察思考后,提出了图书馆建设资金比例失调的问题,普遍出现有钱盖楼,无钱买书和购置室内办公用品的现像。忽视了图书馆重要的内涵——丰富的藏书和舒适的阅读环境,令读者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因文章切中时弊,在《季刊》“基层图书馆”栏目里被排在首篇。

再如《捐书活动得失谈》(《季刊》2003.1),同样是利用异向思维写的文章。说的先是上世纪1995年,我馆经过捐书活动得书6万册,随即撰文在《季刊》发表,对捐书成绩大加标榜。其实,这6万册图书经挑选后能用的只有300册,仅占总数的0.5%,其余全都是废品,图书馆收获的是“捐书之痛”。我们在当时写的那篇《开展捐书活动的几点体会》(《季刊》1995.2增刊)无疑误导了视听。所以当2002年再次发动群众捐书后,就实事求是地写了《捐书活动得失谈》,也可称是纠正工作失误的文章。文中提出,尽快结束群众运动式的捐书活动,政府要从捐书活动中淡出,着眼于社会募捐,图书馆要通过宣传,让社会了解自己平凡中的不平凡,吸引社会贤达名流前来捐赠赞助。该观点被文化图书界认可,我县博物馆建造“丈八佛”大殿就是很好的例证。“丈八佛石造像”始建于1430年前的隋朝,“文革”中大殿遭破坏。因无资修护,“大佛”长期在露天里日晒雨淋,风化严重。博物馆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深圳一欧姓服装商得到信息,前来考察后,主动无偿投资500万元,建起“丈八佛”大殿和一完整寺院兴国寺。如今,和尚云游、晨钟暮鼓、香火兴旺、游人如织。此事给人启迪匪浅。

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运用异向思维创作时,不仅观点要新,而且文章要有深度。《关于发展乡镇图书馆良策的探讨》(《季刊》2002.2)一文,鲜明地提出了乡镇图书馆要恢复双重领导、垂直拨款的观点。文章发表时,乡镇图书馆经费紧张,比半世纪前不增反降,应该说这是对过去行之有效管理体制的改变造成的。如此,对解决乡镇图书馆的问题就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升到体制改革层面,分量显得厚重多了。

2.2.2 重视提前量

论文作者要有超前意识,也就是常说的提前量,如此,写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和社会价值。不然,一个重要题材,等到你写我写大家都来挤爆时就晚了。就算能被采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比如脱贫问题,现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把该任务定为国家重要战略决策,规定在2020年全面脱贫,一个也不能落下,实现小康目标。足见脱贫是一场硬仗,时间紧任务重,刻不容缓。我们对解决脱贫问题的重要性早就有预感,因而提前写了几篇文章:

《创建扶贫流动书屋——落实文化图书支农的有益探索》(《季刊》2007.4),此时,比2017年规定脱贫时间表,整整提前了10年。当时,《季刊》编辑部对该文十分看重,我们的馆长王刚明,从省馆带回时任《季刊》主编赵炳武的话说:文章份量重,有棱角。那么,该文阐述了哪些见解呢?在当时,农村扶贫工作正面临历史性抉择,按照我国自己划定的最低贫困线标准,全国农村人口还剩2800万,若按联合国公布的每天生活费1美元为全球人均最低贫困线衡量,农村贫困人口则攀升到1.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0%,无论怎么讲,如此多的贫困人口,对一个正在发展的大国来说都是累赘。我馆在扶贫工作中做了哪些工作呢?在扶贫攻坚阵地上创办流动书屋;把扶贫书屋办成“扶贫品牌”,尝试创办多种类型扶贫书屋。我们把这些书屋诙谐地命名为“独资”型扶贫书屋,“合资”型扶贫书屋,“外资”型扶贫书屋。

《建设新农村战略带给县级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季刊》2007.2),用句时髦话说,该文和前文应该算是“姊妹”篇,都在脱贫问题上出了点算不上点子的“金点子”。那时,在2006年两会期间,国家推出建设新农村战略,也就是现代版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帷幕拉开。各地图书馆积极配合政府在扶贫战役中攻坚克难,我们也不失时机的写了“机遇与挑战”一文。

《谈为老年读者服务与弘扬孝文化》(《季刊》2004.3),是一篇专门描述帮老年人脱贫的文章。老年人这个群体在脱贫路上更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对待老人问题上,存在不少缺憾,思想道德滑坡,孝敬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大不如前。我们打出孝文化品牌,在为老年人脱贫服务方面,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措施,有的婉若和风,有的润物无声。

2.2.3 题材全覆盖

论文作者也不能老把目光盯在重大题材上,那样会显得很单一,文章产出量必然受限。我们的文章,几乎写遍了建馆50年来方方面面丝丝缕缕的事,把一些好像与图书馆并无密切关系的掌故挖掘出新意来:

《公共图书馆应如何对待纯文学期刊》(《季刊》2001.1)文学期刊社与图书馆从表面看并无多少牵连,但通过该文的巧妙链接,两者却成了相互依存的土壤和种子的关系。种子没有土壤的依托是发育不成参天大树的。要想绿荫浓浓,作为土壤的图书馆就要做到肥水供应渠道畅通,如此,才能取得双赢结果。我所以能写出该篇作品,这得益于多年从事文学创作,对纯文学期刊的潮起潮落太了解了,所以在图书馆放响了改行后的第一炮。这也说明,搞创作不管什么类型,都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公共图书馆与民间藏书》(《季刊》2005.1)写于21世纪初。那时,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购书经费紧张现象,而又苦无良策,只好一再向政府申请购书经费,不少人坚持认为,只有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才能缓解读书难的问题。我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行为。政府有政府的难处,哪项事业不需要白花花的银子,财政一时不宽裕,自己多想点办法也是应该的,因而,就想到了“民间藏书”这件事上。有人问,民间藏书和图书馆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民间藏书和馆藏图书尽管属性不同,它们所起的作用却是一致的。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为己任的公共图书馆,把藏书流通到社会上,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民间藏书蕴涵在千家万户间,也正是起着同样的作用。我们在撰写“民间藏书”一文时,还联系历史及名人,做了简要介绍。

其实,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民间藏书历史,它始自远古,至明清发展到顶峰。灿若星汉的古典书籍,大多都是通过民间藏书保留下来的,代代宛延,星火相传。比如,清初大名鼎鼎的古典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就是作者蒲松龄(1640—1715)在写完初稿后,因家境清贫无力付梓,在民间通过手抄本广为传承,竟能完好无损的留给了今人。明末清初汪琬的《传是楼记》记载了江苏昆山徐健庵(1631—1694)建造藏书楼的故事。徐氏为官一生,家产连城,在传给后人何物这件事上,他认定了藏书。他说“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器之物,而又未必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世享其乐也。”徐指着藏书楼的书对子孙说:“所传者唯是矣”。为此,徐不惜重金广置图书,积20余万册。一个封建士大夫,宁肯传给子孙藏书不传土田货财,实在是远虑深谋高人一筹。还有陈干(1881—1927),他是山东著名民革先行者,他明白无误地指出,中国严重的问题是文盲太多,最急需解决的是让劳苦大众识字读书。陈干参加辛亥革命后,于横刀勒马之际,积善本书万余卷,供乡民和知识分子传阅,一改藏书楼封闭老规矩。

从以上不同时期民间藏书规模及产生的作用看,其对推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可谓功不可没。民间藏书过去起过的作用,今天或将来只要重视它,在现代必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为了拓展民间藏书,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广开民间售书渠道;发展民营企业藏书;鼓励有心人藏书;扶持普通民众藏书;建立信息网和数字库统揽民间藏书等等。

在扩大题材选择面上,我们涉猎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五年一提案,奔波建三馆》(《季刊》2002.4)写了一位同仁,在当了政协委员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振兴文化图书事业,鼓与呼地心路里程。《爱岗敬业努力做好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季刊》2004.2)和《地方文献收集利用补遗》(《季刊》2005.2)本是写的同一类题材,但因立意不同,事例各异,就写成了各有千秋的两个篇什;《谈如何提高陈欠借书清缴率》(《季刊》2006.3),该篇的关键词是“率”字,“率”字是一个量化概念,它隐含着必须达到的数量目标。我们把陈欠借书形象地比喻为银行“呆账”“死账”,“呆账”“死账”能把银行拖垮,不言而喻,陈欠借书如不按比率及时收缴,照样能把图书馆拖垮,如此理论就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公共图书馆应注重发挥党报党刊功能》(《季刊》2007.3),这是一篇时政论文,反映了因报刊价格涨幅过大,出现了机关(公费)过剩,民间(私费)奇缺,图书馆(读者)扎堆现象。我馆做到“粥少僧多”善安排:在路口设立读报专栏;设立小区读报站;聘请义务读报员;积极参与报社问卷调查,针对报纸页码太多价格虚高现象,提出减页码降价格建议。《公共图书馆与国防教育》(《季刊》2003.3)文章角度新(编者评语),立意深,被安排在“读者工作”栏目首篇。因军事题材既神秘又敏感,过去文化图书界少有人问津,我们却认为有责任挺进这个领域。在16年前的“国防教育”论文中我这样写道:国防和军队是守护国家政权的钢铁长城,在全力发展市场经济、保持社会稳定的大环境下,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得到极大提高,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大力发展巩固国防显得尤为重要。我利用当时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DA师》做例子剖析道:《DA师》让人耳目一新。新在哪里?她既没有刺刀寒光闪闪,又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更没有豆腐渣似的敌人顷刻瓦解。她新在科技兴军理念上,新在冲破禁区,探索如何建立一支与世界现代军事接轨的信息化、数字化部队上。图书馆要利用丰富的书刊优势,让大家知道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军事力量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

2.3 润笔通“三关”

一是选题关,课题选的准不准,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大憋包,全裸露”,不搞闭门造车,神秘藏掖,同事们互通信息,共同探讨,我只不过把把脉而已,带徒弟也要带出风格来;二是语言表达美,如果说县级图书馆员有多么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现实的,但经过勤奋学习提高表达水平却完全能办到。方法有两种,即多读有关图书馆知识的书报,或向有名望的语文老师请教,连基本语法都要认真学;三是改稿关,初稿只是毛坯,写出来较易,而真正难的是把稿子改上去。改稿就像爬坡,有时爬得很吃力,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往往会半途倒退下来。我写初稿有时改上三、五遍,有时惊险过关。

3 审美疗法

正当我在学术研究道路上铆足劲头、大干快上时,一不当心患上了令人闹心的抑郁症。

那时,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几乎到了痴迷状态,白天黑夜的思考选题布篇,天天熬到深夜,熄灯后仍然难以入睡。渐渐引起失眠,情绪失控,我却没有引以为戒,固执地想和病态打持久战,你骚扰你的,我照写不误。终于写不下去了,焦虑不安、心烦意乱、沉默寡言、不思茶饭,病痛无时无刻不折磨着我,甚至出现自杀幻觉,经医生诊断,我患上了焦虑型抑郁症。就在此时,我的馆友从《季刊》捎回编辑的话说,稿件文字粗糙,没一点灵气,就像换了个作者似的,我只得停笔放下心爱的学研事业。

恰在此时,县文化局聘请市作协副主席许烟华来给文创人员讲课,我列席会议。在课堂上,许副主席除讲了点创作经验外,大都讲的是文创人员因精神压力大,易患抑郁症。他指名道姓举例某某因抑郁割腕自杀;某某跳楼自杀;最后竟然举了青年天才诗人顾城患抑郁,在新西兰激流岛上用斧头砍死妻子后而自杀。一堂课下来,让我浑身颤栗,大汗淋漓,满脑子自杀!自杀!!自杀!!!

当家人发现我写好的遗嘱时,都吓破了胆,立刻把我护送到济南山东精神卫生中心治疗,连续住院两次,每次两个月。经医生救治,病情有所改善,出院回到故居后,我就找出尘封已久的笔和稿纸,继续圆我的学术研究梦。然而,我低估了抑郁症的顽固性,不久,又出现焦虑情绪和自杀念头。怎么办?万般无奈中,我忽然想起出院时的医嘱:病人精神要阳光些,药物才能奏效,阳光在哪里呢?这时忽然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每当看到桌子上的《季刊》刊样时,心里就多一份欣慰,少一些烦躁。我意识到,“心病”要用“心药”治,将给我带来阳光。把珍藏在书柜里载有我文章的《季刊》统统找出来,这些都是编辑部寄给我的刊样,厚厚一大摞,足有半尺高。啊!我发表了这么多文章啊!每当静静地欣赏《季刊》时,心里就特别愉悦,轻轻地泛起美的享受。家人发现我情绪发生变化时,好奇地问我,病情是不是变轻了?药物没增加,到底用的什么方子,我指着桌子上厚厚的《季刊》悄悄地说,用的“审美疗法”。随后,我就把发现“审美疗法”的过程告诉了他们,家人都感到很神奇。在“审美疗法”加药物配合下,可怕的抑郁魔鬼败走,我心里重新充满阳光,蓝天、白云和从前同样美好、清新。

这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圆我的学术研究梦。此刻,已是二○一○年,《季刊》已改版为《学刊》,我也成了68岁的老人。一晃三年过去,该死的抑郁,硬硬夺走了我3年的时光。当家人和朋友得知我仍然要结缘《学刊》,都担心抑郁重新进犯我时,我告诉他们,有“审美疗法”尚方宝剑在,抑郁休想近我半步。有的文友调侃道,如果不改行,仍然搞文学创作,恐怕早就成了名作家。我认真地告诉他们,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毕竟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过了一把瘾,一句话,值!

这时的我,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心理年龄就像年轻人一样,重新披挂上阵后,不久《馆校联动、资源升值》(《学刊》2010.6)就被采用。再接再励不服老,《浅谈农村女性读书热的社会价值》(《学刊》2012.2)又被录用。

毕竟年已老矣,《学刊》质量又比《季刊》大有提高,县级馆文稿很少能登录,我逐渐感到力不从心,见好就收吧。

现在,我已年逾古稀,天天乐哈哈的,抑郁再也不敢照面。每天的功课是到图书馆泡一半时间读书看报。这里曾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我熟悉这里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我就是在这里结识了《季刊》《学刊》,走上了学研之路。在浏览报刊时,当期《学刊》上架,每篇文章我都精读细读,从中了解学研动态,新人新作。我永远都不会和《学刊》告别,省馆永远是我的精神故园。

附:《季刊》《学刊》录用文章目录

1.开展捐书活动的几点体会(《季刊》1995增刊2)

2.公共图书馆应如何对待纯文学期刊(《季刊》2001.2)

3.关于乡镇图书馆发展良策的探讨(《季刊》2002.2)

4.五年一提案、奔波建三馆(《季刊》2002.4)

5.捐书活动得失谈(《季刊》2003.1)

6.公共图书馆与国防教育(《季刊》2003.3)

7.公共图书馆建设资金投放比例问题探讨(《季刊》2003.4)

8.爱岗敬业努力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利用工作(《季刊》2004.2)

9.谈为老年读者服务与弘扬孝文化(《季刊》2004.3)

10.公共图书馆与民间藏书(《季刊》2005.1)

11.地方文献收集利用补遗(《季刊》2005.2)

12.县级图书馆学术研究浅谈(《季刊》2006.1)

13.谈如何提高陈欠借书收缴率(《季刊》2006.3)

14.建设新农村战略带给县级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季刊》2007.2)

15.公共图书馆应注重发挥党报党刊功能(《季刊》2007.3)

16.创办流动扶贫书屋的有益探索——文化图书支农(《季刊》2007.4)

17.馆校联动 资源升值(《学刊》2010.6)

18.浅谈农村女性读书热的社会价值(《学刊》2012.2)

猜你喜欢

季刊学刊藏书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北斗语言学刊》简介
关于《红楼梦学刊》编委会调整的启事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订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