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散发性猪瘟的防治初探
2019-02-20刘晓敏
刘晓敏
(南乐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南乐 457400)
我国国民饮食当中,猪肉所占的比重较高,因此国内各个地区均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在进行饲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疫病防治。散发性猪瘟不仅影响猪的健康,而且还容易造成大规模死亡,使养猪户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规模猪场散发性猪瘟的表现和防治方法进行研究,期望为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意见。
1 规模猪场散发性猪瘟的表现
1.1 紧急性
紧急性疾病在发生后,仅有少部分生猪会出现临床症状,例如,体温突然上升到41℃以上,明显高于常规体温。病猪的表情呆滞,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强烈,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且伴有结膜炎症状发生。部分病猪还会有便秘的情况,少数会出现惊厥,严重情况下,会在数小时之内死亡。在大规模发病之后,病猪会有身体不受控制的情况,肢体麻痹步态不稳,而且皮肤表面会有较为明显的红色斑点,逐渐演变成为蓝紫色。发病4~7d之后,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出现体温骤降,引发死亡。
1.2 迟发性
迟发性猪瘟主要是先天性生理缺陷引起的疾病。病猪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之内基本上无异常表现,但是若不能及时发现这一病症并加以治疗,病症会逐渐显现出来,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倦怠、下痢、皮肤炎症、食欲不振以及肢体不协调等症状。但与此同时,病猪体温不会骤然升高或者骤降,患有迟发性猪瘟的病猪通常会有半年左右的存活时间。先天感染性猪瘟还会引发母猪流产甚至是死胎,部分仔猪虽然外表健康,但是其体内病毒会对其日后生长造成阻碍。
1.3 缓慢性
缓慢性猪瘟发病之后,病猪主要会出现身体虚弱无力的情况,常伴有食欲不振和贫血等症状。部分病猪还会交替出现发热和腹泻病症,局部皮肤出现紫色斑块以及坏死结痂。缓慢性的病症发病周期通常为20~30d,部分抵抗力较强的病猪,不需要接受治疗便可自愈。
2 规模性猪场散发性猪瘟的防治方法
2.1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防治规模猪场散发性猪瘟的直接方法,同时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饲养人员可向生猪接种有效疫苗,并结合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接种[1]。例如,对于生猪,可采取注射灭活疫苗的方式,以确保在一年之内有良好的疾病防疫效果。这种方式仅需要在生猪皮下进行接种,操作方便且不会对生猪的身体造成严重损伤。一般来说,在接种中,可以分2次进行操作,每次接种的药量为2.5ml。若要对猪瘟疾病的隔代传播进行有效控制,则需要在母猪妊娠期间,提供弱病毒性疫苗的接种,以此增强母猪自身的免疫力及后代的防疫能力。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重组DNA技术为基础的活体疫苗也已经研发成功,接种这类疫苗可以实现猪瘟疾病产生和扩散的根本性防治。
2.2 定期检验
规模猪场散发性猪瘟扩散的途径是感染病猪没有及时被发现和接受治疗,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类情况,要及时地进行相关疾病的检验,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地进行隔离,以确保在源头上对猪瘟和有关传感病进行控制。例如,部分猪场养殖的种猪来自外地,所以,在对种猪购入途径进行检验之外,还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以此达到对整个种猪及其生长周期的控制。通过采取观测和控制的方式,可有效地进行预防性管理,从而降低猪瘟疾病发生率。
2.3 针对治疗
当规模猪场散发性猪瘟发生之后,不同的生猪对于病症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应结合具体的病症开展针对性治疗。例如,当发生了猪链球菌混合型猪瘟疾病,生猪的发病会十分迅猛。对此,技术人员需要和兽医一起,对病症进行及时治疗。使用16万IU至30万IU的硫酸庆大霉素进行肌肉注射,可达到控制病症的效果。使用这种方法的治疗周期通常为3日,每日注射1次。在治疗期间,同样要做好病猪隔离工作,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在对注射进行隔离消毒时,可以采用蓝圆热毒清等进行喂服,治疗周期为5至7日。
2.4 改善环境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为了更有效地预防规模猪场散发性猪瘟发生,还需要重点改善生猪生存的环境。例如,我国某地区的规模性猪场内有超过200间猪舍,工作人员每隔1日就会对猪舍内的卫生进行清扫。除了对室内生猪的排泄物和杂物进行清理之外,还会进行室内消毒和通风管理。确保室内空气流动,温度和湿度都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当地大型养殖企业还根据养殖状况,建立了相应的卫生饲养保障制度,根据制度当中的标准和规定,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地考核。引入恒温恒湿养殖系统、远程控制系统和气体传感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有效地降低猪瘟发生的概率,为猪场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 总结
综上所述,规模猪场散发性猪瘟的防治工作不仅会影响到养猪户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对养猪场安全造成影响。所以,在实践过程中,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坚持针对性治疗和预防性处理的办法,改善环境加强检验,彻底降低猪瘟疾病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