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探讨
2019-02-20王炎
王 炎
(建平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辽宁 建平 122400)
1 前言
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不断的发展中,可以发现我国的生活环境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较多恶劣天气的出现更是显示出了这一点,即在农业发展中,不合理耕作情况的存在对于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对于该种情况,即需要能够在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保护这项工作引起重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同农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2 主要技术与作用
在现今农业保护性耕作中,主要的技术与意义体现为:
2.1 减小径流损失
对于径流来说,其形成的原因即是降雨速度同雨水的渗入速度相比更快,雨水沿着地表流走。对于裸露的耕地,在受到雨水直击时,土壤逐渐细化,对土壤表面的孔道封满形成结壳,雨水深入速度变慢,径流情况增加。对于该情况,可以使用秸秆对地表进行覆盖,在避免受到雨水直击的同时避免地表结壳问题的发生在,在对雨水下落速度进行减缓的情况下使其能够分散涌入到土中,而秸秆根茬的存在,也能够对水的流动进行阻挡,减少径流情况的发生。根据研究发现,同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秸秆残茬覆盖能够进行60%左右的径流减少。在减少径流、抑制水土流失、增加蓄水也正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当中的关键措施[1]。
2.2 降低水分蒸发
秸秆覆盖技术的应用,能够避免风力对地表直吹、避免阳光直射地表,使水分在秸秆残茬保护下对蒸发量以及蒸发散失速度进行降低。根据实验可以了解,通过秸秆覆盖技术的应用,同传统耕种方式相比,能够减少20%左右的水分蒸发量。在蒸发量降低时,土壤当中存留的水分时间增加,也能够获得更高的有效水分利用率,为作物生长打下了良好的时间基础。
2.3 提升土壤肥力
在实际农业耕种中,翻耕活动的进行,会损失到土壤当中的养分与有机质。有机碳在同空气直接接触后,则将在氧化后形成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提升气温,增加地区的干旱发生几率,对于当地的农业生态平衡具有严重的影响。在新的农业生产种植中,即需要积极做好免耕少更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对耕地翻耕次数进行减少的情况下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散失。秸秆还田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不仅能够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增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降低,且能够在对培肥能力进行提升的情况下降低温室效应。在该方式应用过程当中,秸秆残茬会按照30%/年的速度腐烂还田,每667m2具有0.06%有机质的增加,在提升耕地氮磷钾含量的基础上提升耕地的自然肥力[2]。
3 农业保护性耕作发展方式
在现今农业发展当中,需要能够从以下方面加强环境保护:
3.1 提升技术认知
在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活动前,即需要能够全面的了解、学习农业保护性耕作的相关知识,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对待,积极分析农业保护性耕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农业生态环境当中。在工作开展中,只有能够全面的了解农业保护性耕作相关知识,技术人员才能够将保护性耕作优势同本区域存在问题进行科学的对应,有针对性的做好可行解决方案的提出。
3.2 编制耕作标准
在农业保护性耕作工作开展中,需要能够充分结合地域特点,对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标准进行制定,避免出现运作模式不切合实际、千篇一律的情况。在制定地域标准时,需要能够做好自身特点明确,做好发展目标与建设方向的确定,及时向我国农业机构上报标准,同时由审计委进行审核,在将其纳入到整体规划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3]。
3.3 增加成本投入
在农业保护性耕作工作开展中,对于成本的投入也具有较大的需求,这也是保证保护性耕作效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即需要能够做好专项研究经费的划分,做好款项的下拨,保证能够专款专用。其次,需要能够增加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对保护性耕作的相关操作方法与重点设备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好保护性耕作农用机械设备的发展。最后,对于地区当中的贫困农民,需要能够给予适当的救助,以此使农业人口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当中、
3.4 总结工作经验
目前,我国农业保护性耕作工作不断推进,在很多示范点当中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成效。而在不同地区工作开展中,在保护性耕作当中也将面临到不同的情况与困难,对于该种情况,即需要能够形成重视,积极完善农业保护性耕作,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与实施,为后续农业保护性耕作活动的进行做好依据提供,在打下基础的情况下为生态发展贡献力量。
4 结语
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工作。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即需要能够在未来工作当中引起重视,将农业保护性耕作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当中的重要内容,以科学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应用,以及科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更好的实现我国环境与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