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是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2016-02-06王宝占
王宝占
(吉林省公主岭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公主岭 136100)
保护性耕作是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王宝占
(吉林省公主岭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公主岭136100)
玉米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新型耕作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免耕或少耕的优势特点,因而在玉米耕种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作物产量,要求我国农业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保护性耕作方法的应用,并注重引进新型农业耕作技术,以此来提升玉米农作物等抗旱能力,满足作物耕种需求。文章从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影响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效益体现,旨在推动当前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保护性 耕作 玉米
传统的耕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倒伏、地下害虫等问题影响到了玉米作物整体产量,并呈现出通风透光不良的问题。为此,当代农业领域在耕种模式创新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注重将保护性耕作模式应用于实践耕作过程中,由此达到最佳的玉米耕种状态,并就此缓解倒伏等耕种问题的凸显。以下就是对保护性耕作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由此达到最佳的耕作状态。
1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作物生长发育角度来看,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基于减少耕翻次数的基础上,呈现出总茎数增加的耕作特点,最终由此提升了作物生长发育效果。例如,某地区在玉米农作物耕种过程中即采用了保护性农作物耕种方法,继而在干旱耕种背景下,玉米少耕翻次数的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呈现出高20%的成长发育特点。为此,当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深入贯穿保护性耕作模式[1];
第二,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亦逐渐凸显出影响水分利用的耕作特点,即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方法有助于每生产1 kg玉米少耗水0.005 mm,同时1 mm水分多生产玉米0.32 kg,因而在当代农作物耕种过程中应注重强化对保护性耕作方法的认知。
2 保护性耕作的增产原因
保护性耕作的增产原因首先体现在,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应用过程中改变了传统65 cm垄距种植方式,在实践耕种过程中注重采用苗带宽窄行的耕作方法,将宽行设置为80~90 cm,窄行40 cm,从而满足玉米耕种需求,达到最佳的耕种状态,且就此提升整体玉米产量。同时,保护性耕作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亦逐渐呈现出交替耕作特点,即窄行为种植生长带,宽行为休耕带,继而由此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下凸显出通风透光不足的问题,且就此提升了玉米整体抗倒伏能力,强化整体耕作成效。此外,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规避了原垄的开垦,以两条垄内侧开沟的形式简化了耕作作业流程,并为施肥、覆土、镇压等一体化机械作业模式提供了可能性,最终由此增强了玉米农作物抗风能力,达到了最佳的耕作状态。另外,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亦注重保障一半原垄边不翻动,继而由此实现了苗全、苗壮的耕作状态。
3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保护性耕作在实践作业环节开展过程中实现了一体化作业工序,即基于减少翻耕次数的基础上,减少了作业工序。为此,在玉米耕作环节开展过程中,强调对保护性耕作方法的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力耕作面积,且就此简化了农民玉米耕种作业环节。同时,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保护性耕作方法在玉米耕作过程中的应用亦实现了10%~15%成本投入的降低,且将玉米整体产量提升约15%~17%,最终由此达到了最佳的玉米生产状态,并就此提升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比例。此外,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亦逐渐实现了农机、农艺结合的耕作方法,且就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其将节省800元/hm2的成本费用,继而由此呈现出省时省工的耕作效果,满足了当前农业领域发展需求[2]。
保护性耕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耕作手段,其在实践耕作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提高15%~17%水分利用的耕作效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水资源的使用,并就此规避了水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凸显。同时,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亦逐渐减少了拖拉机等工作量,继而由此避免了拖拉机等设备在运作过程中污染物等的排放影响到整体空气质量。例如,某地区在实践耕作过程中即采取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同时在新型耕作模式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台风,但其耕作效果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仍然保持在6%~9%的增产耕作状态,且就此缓解了当地空气质量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有助于缓解当前雾霾等现象的凸显,为此,应注重强化对新型耕作模式的应用[3]。
[1] 刘淑梅,张洪生,韩伟,等.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措施对夏玉米茎秆和穗部性状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2,34,(21):54~57
[2] 李玉洁,王慧,赵建宁,等.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因子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15,11,(03):939~948
[3] 马福贵,朱小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对策探讨.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13,(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