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治疗3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
2019-02-20林红梅
林红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给予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能够很好的纠正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症状,此外,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对无创呼吸机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做进一步的分析探究,本研究选取了30例至本院就诊的呼吸衰竭患者,就其治疗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分析与比较,并统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30例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至本院呼吸科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在65~89岁,平均(70.08±12.31)岁;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闷、呼吸困难、气短、气喘、四肢发绀等。在入院治疗前,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2 方 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都接受平喘、抗炎、利尿和减轻心脏负荷等常规治疗。并给予患者ST模式下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在上呼吸机前,医护人员首先应将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操作方法和作用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解释清楚,缓解患者和家属的消极紧张情绪;其次,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呼吸机呼吸,从而避免因人机对抗而导致患者更加呼吸困难。应用无创呼吸机时,取患者的舒适卧位或坐位,使用面罩或鼻罩在ST模式下输氧。呼吸机设置:3~8L/min的氧流量,10~20cmH20的吸气压,4~6cmH20的呼气压,呼吸频率则设置为16~20次/min。通常而言,IPAP从8~12cmH20、EPAP从0~2cmH20开始逐渐往上调。对于I型呼吸衰竭通气功能受限者而言,患者的氧疗浓度可以略高,但II型呼吸衰竭者则应采取持续低流量的吸氧,以免发生Paco2抑制呼吸。在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时,护理人员需对其血气分析指标进行严格的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对上述数值进行调节。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首先是尽量保证治疗环境的安静与舒适,在患者治疗过程注重倾听患者的感受与需求,鼓励患者放松并深呼吸,安慰家属并帮助其对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治疗,尤其需将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知患者与家属,尽最大可能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
1.3.2 局部皮肤护理
患者面部局部皮肤需长时间接触面罩,因此极易因过多摩擦而出现擦伤或过敏现象。对此,在选择面罩时应选择与患者面颊相合适的尺寸,头带松紧也应调整舒适。及时松解面罩可缓解患者的局部压力,在患者受压部位垫上纱布可以减少摩擦和损伤。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按时采用酒精擦洗面罩,并对患者面部进行清洁。
1.3.3 并发症护理
应用呼吸机时过多的吞咽动作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胀气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尽量用鼻呼吸,并给予其胃肠减压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叮嘱患者合理饮食,应用呼吸机时取高枕卧位,少说话,主动咳痰,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1.3.4 无菌护理
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是应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无菌操作,患者的衣物、被子以及洗漱用品均应消毒灭菌。病房也应每天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此外,病房还应每天开窗通风,安排专人做好清洁工作,确保环境干净卫生。
1.3.5 饮食护理
在饮食方面,尽量不要让患者过多的摄入糖分,可以补充一大些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一些食物,每日补充2000~3000ml的水有助于痰液的稀释与排出。对于出现腹胀的患者,则应叮嘱家属给予其流食或半流食。
1.3.6 无创呼吸机的护理
每次患者使用呼吸机前,护理人员需对呼吸机的功能、消毒情况、湿化器水位以及温度计、电压等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9.0进行分析和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的额方式表示计量资料,行t值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该统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常规治疗与无创呼吸机治疗后,3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血气分析情况也明显好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1例发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为95.00%。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如表1所示,血气分析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
表2 患者血气分析情况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给予呼吸衰竭患者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得到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情况也明显好转,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这些结果均充分说明了无创呼吸机的显著治疗效果。在给予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医护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无菌护理以及呼吸道护理和并发症护理,以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改善患者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