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9-02-20李冬姝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型创新能力

贾 勇, 李冬姝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会计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016年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1]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长知识,更是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使命。然而,教育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压制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如何让高等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课堂是教育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培养质量。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往往以教师为主导,较多强调已有知识的传递,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3]。

一、 培养创新型人才面临的障碍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哪些特质?关于这个问题,不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强调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香港城市大学张信刚校长更关注创新性成果,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归纳出与思维、行动和性格等有关的多条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创新型人才被定义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乔万敏和邢亮认为,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4]。其中,创新思维是基础,创新能力是保证,创新成果是标志。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性,使人们更善于思考,具备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5]。岳晓东提出了创新的三维结构,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智慧、人格和思维三个层面入手[6]。然而,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两个障碍,详见表1。

思维标准化将制约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进而影响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知识无活力化将导致知识吸收的僵性, 学习更多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 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运用,学习没有实用价值, 更无法实现创新和创造。 这些障碍的突破,课堂教学是第一阵地。

表1 创新能力培养障碍[6]84-91

二、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重视考试和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强调记忆不强调理解的填鸭式教学,认为老师和书本永远是正确的权威性教育,以及过于重视已有知识的传授和解答、脱离实践并缺乏联系忽视系统性思维的封闭式教学都将产生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严重阻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及传统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障碍,对现有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开放式教育模式具有多元、民主、自由和创新等特征,能够很好的弥补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权威式教育和封闭式教学等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有效克服两个障碍,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4]。此外,高校还需要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开放式课堂上,老师转变成知识构建的引导者,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独立人格给予理解与尊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2]。

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地点、教学主体、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多个维度实现开放,改变传统教学环境和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从而适应当前国际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三、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1. “以学生为中心”是前提

创新人才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人本教育,需要关注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和应具备的素质[7]。从洪堡提出大学理念开始,自由和平等交流就是培养“完人”的重要前提。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的前提。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尊重学生,正视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本质。从思想上认可和尊重学生,以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更优秀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独尊的教育意识,构建平等和公平的课堂氛围,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8]。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答疑等环节增加更多讨论和互动,改变课堂上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此外,创新不能有束缚。课堂上要重视激励和积极性调动,把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适当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给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4]。需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面临诸多挑战[9]。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学,教师的存在仍然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机械地“听从”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自主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此外,该模式的有效运用依赖于对学生有效需求的准确识别、教师作用的转换,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等。

2. “多维开放”是主体

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之后,还需要进行多维开放,这些是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主体,同时也是借助课堂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1) 教学主体开放。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思维,如果课堂教学的主体永远是同一名老师,难免产生教学路径依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或惰性。因此,首先可以采用课程组的方式,结合不同教师的优点和特长,由多名教师同时讲授一门课程,避免一名授课老师创新思维的僵化。其次可以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定期邀请管理者、技术人员或其他与课程相关的专业人士走进课堂,传授实践工作经验,开拓信息来源。再次借助网课或视频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实现教学主体的多样性。最后,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方式也许是转换课堂角色,让学生当老师。通过“学生上讲台”或翻转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分解、传授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分享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 教学地点开放。开放式课堂教学要打破教学的空间限制。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企业或工厂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弥补书本和课堂与现实的脱节有不足。同时,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地点的开放可以更加高效和低成本。一方面,将网络视频资源与教材和课堂授课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实现现场考察和参观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录制教学小视频,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利用课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提升教学多样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对传统教学产生了极大地冲击。但是,刘刚等认为,互联网不仅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反而让我们更加接近教学的本质[10]。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高效互动,借助技术手段打破了封闭教学环境的约束,为教师关注学生个性需求、提供个别指导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

(3) 教学形式开放。创新人才的培育要求在课堂上更多地传授甄别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由灌输型向拓展型、从通用化向个性化教育方式转变[11]。更多采用研讨式、汇报式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教师要成为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改变知识在课堂上由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

“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将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境之中,注重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小组成员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或促进作用[12],把课堂变成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乐土[6]。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大部分知识点采取问题导入式讲授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已学知识和新授知识来解决问题。授课结束,仍然采取开放式问题导出,引导出后续内容。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13]。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地独立思考、自我发现,同时也要合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下设置更多的交流和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应更多地通过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课堂进行“翻转”。此外,通过课题、任务或者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此外,教学形式的开放依赖于教学班级规模小型化、教学知识点讲授方式的变化、教学案例的设计及应用和教室硬件条件的改善等,这更利于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活动的开展。

(4) 考核方式开放。应试是导致思维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进入大学阶段,也有部分学生在乎分数而忽视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与课程考核方式具有较大关联。正所谓“评价什么,得到什么”。为了弱化学生对于考试的关注程度,必须对传统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从考核结构来看,应该适当加大平时分比重,过程评估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和结果。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分别进行评价,特别是加强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告别过去关注结果的一次性评价的模式。

在过程性考核方面,应当以开放思维作为指导思想,适当增加开放性和综合性评价,减少对于机械式记忆性学习的考核,减少唯一和标准答案,并借助案例分析报告或口头考试方式,提高对于理解、思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应当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借助实践任务或课题的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进行考核,以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动性[14]。在案例讨论和项目环节,也要创造多学科交叉分析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考核方式的开放从外部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改变学习导向性和学习习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效性机制。但是,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个性评价和公平评价之间的关系。

3. “创新能力培养”是落脚点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多维开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详见图1。

4. 教师能力提高是保障

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行开放式课堂教学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具备包容性、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其次,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双结构”教师[2]。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水平,具备教学科研贯穿、融合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将产学研有机结合。最后,还要具备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能力,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图1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能力培养

四、 结 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最基础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开始。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型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