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淳朴自然 清丽脱俗—安徽博物院藏北宋繁昌窑青白釉香炉赏析

2019-02-20李湘

收藏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白香炉

□ 李湘

编者按:

炉是古代的一种生活用具和焚香用具。分熏炉和香炉,繁昌窑烧制的香炉以青白釉为主,其釉色清丽,纹饰简洁流畅、造型高古隽永,备受世人青睐。本文以安徽博物馆藏繁昌窑青白瓷香炉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繁昌窑香炉的种类、制作和装烧工艺,以及宋人“置炉、焚香、品香”等性灵生活。

古人所用之炉可分为熏炉与香炉,前者带盖,而后者无。先秦至汉代,多为青铜质地熏炉,当然,在战国秦汉墓葬中也有仿铜式陶熏炉,或者釉陶熏炉随葬,其主要造型为豆式、博山式;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铜制熏炉更是作为一种礼佛神器被供奉于庙堂之上。宋以后,瓷质香炉风靡一时,在江西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州窑、安徽繁昌窑、广东潮洲窑、河北磁县、河南巩县、陕西耀州窑等均有烧制,造型多样,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宋代香炉的功用也逐步世俗化,成为文人、寻常百姓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具。本文以安徽博物馆藏繁昌窑青白瓷香炉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繁昌窑生产瓷炉的种类、制作和装烧工艺,以及香炉在宋人的性灵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图2 繁昌窑青白釉花口炉

图3 繁昌窑青白釉刻划莲瓣纹(炉身)

图4 繁昌窑青白釉杯式炉

繁昌窑与繁昌窑青白釉香炉

繁昌窑位于安徽繁昌县高潮村、李村等地,是宋代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口之一。始烧于五代,毁于宋末。烧制器类有青白釉唇口碗、曲花口碗、隐圈足碟、花口碟、动物瓷枕、杯式炉、豆式炉、花口炉、镂孔炉、双系执壶、温碗、各类动物和人物塑像等。装饰技法以印花、划花、贴塑为主。目前繁昌窑经正式发掘的有两处窑址:柯家冲窑和骆冲窑。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繁昌窑青白釉瓷炉,不论是釉色、造型、还是制作工艺、装饰纹样,均反映了五代-宋代时期繁昌窑先进的制瓷工艺。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批精美的青白釉香炉。

繁昌窑青白釉斜直纹杯式炉,高11、口径12、底径6.5厘米。侈口、深弧腹、细腰、长柄、饼足,其柄部常饰一道凸棱,便于抓握。炉膛内底常有一圆孔,青白釉泛黄,有小开片,器身饰斜直纹(图1)。

繁昌窑青白釉花口炉,高9.6、口径11.7、底径6厘米。花口、圆唇外侈,四缺花口,细短柄,饼足底座,腹部压抑四条出筋,施青白釉泛黄,釉层薄(图2)。

繁昌窑青白釉刻划莲瓣纹炉,仅存炉身,敛口、尖唇、深腹,折腰,饼足,器腹外壁刻划仰莲瓣纹,施青白釉泛黄,底部无釉,缺炉座(图3)。

繁昌窑青白釉杯式炉,由杯和炉座套烧而成,杯为侈口,弧壁略直,平底,圈足斜嵌在炉座内烧结,炉座为圆筒形,宽沿外撇,沿呈锯齿形,喇叭形高圈足(图4)。

繁昌窑青白釉豆式炉(炉座),高10、口径13.2厘米。仅存豆形炉座,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侈口,圆唇微外翻卷,上腹较直,内平底,器壁外刻划弧形线条纹,下腹斜收,并有波浪形出檐,腹以下有短而粗的柄。下部为台式座,形似一倒扣的碗,浅直腹,刚好与炉身上的柄部上下套合,喇叭形圈足外撇,炉座外围刻划短直线纹一周。通体施青白釉,有小开片。该炉的炉身藏于繁昌县博物馆,炉身造型为造型为侈口、尖唇、束颈,深圆腹,腹下部有覆莲形出檐。炉座成台阶状,柄部有一层凸棱(图5)。这两件器物均出自繁昌老坝冲宋墓M8,出土时被当成两件器物对待,分别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和繁昌博物馆。繁昌窑遗址2015年发掘时,出土了与之相似的组合式炉,说明老坝冲宋墓出土的这两件器物属于同一个组合式炉,分别是炉和炉座。

图5 (左)繁昌窑青白釉豆式炉(炉座) (右)繁昌窑青白釉长柄炉

繁昌窑青白釉镂孔炉,高17、口径12、底径14厘米。此类炉结构复杂,由炉身和炉座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六瓣莲花形炉座,器腹中空,双唇口,外唇为花瓣形口沿,内唇为短圆唇口,炉座中央束腰,下刻划仰莲瓣纹。炉身由内外层结构组成,内部为炉膛,置一长柄浅盘口豆形器。外层为圆筒扣合于一碗上,筒敞口外突沿,口沿上有十九枚乳丁,腹壁饰六个碟形和宝塔形镂孔,下沿外撇,有锯齿一周。碗为敞口,弧腹,饼足,小平底,外腹壁刻划竖条纹。炉身外层的小平底饼足碗刚好套置在腹部中空的炉座内唇上。整器施青白釉,釉层较薄,釉色泛黄(图6)。

青白釉香炉类别、装饰方法与装烧工艺

上述器物均为繁昌窑烧制,根据造型、使用方式、场所的不同瓷炉分为两类,一是手持炉,造型类似于饮酒用的高足杯,亦称为杯式炉。主要用于礼佛行香或日常焚香。如青白釉斜直纹杯式炉、繁昌窑青白釉花口炉等;一是坐式炉,如繁昌窑青白釉豆式炉(安徽博物院所藏为炉座,炉身现藏于繁昌县博物馆)、繁昌窑青白釉镂孔炉等。此类炉造型复杂、装饰古朴幽雅,可能作为室内陈设和焚香之用。

从装饰工艺上看,繁昌窑青白釉瓷炉十分注重瓷炉的造型设计,炉身、炉座通常被设计成莲花的形状,或者模仿先秦礼器,将炉身设计成青铜礼器豆的形状,并集刻划、捏塑、镂孔、印花等技法修饰炉身、炉座及圈足部位,纹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几何纹饰和清丽脱俗的莲花为主,通体施青白釉,釉色莹润透亮,施釉工艺主要采用蘸釉法。从装烧工艺上看,杯式炉一般为匣钵和垫饼或垫圈组合装烧,馆藏瓷炉器部均能看到垫烧痕迹;座式炉采取分段制作、组合、烧造。如青白釉豆式炉座的盘和底座,镂孔炉的炉座、炉身(又由一碗形器和筒形器构成)、漏斗式炉座是分别制成后再进行组合装烧,这种方式也会带来弊端,例如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便会釉导致料粘连,这就使得原先设计为可以拆分使用的器物,烧成后不可拆开,偏离了设计者的本义。

香炉与宋人香事

“置炉、焚香”在宋代可以说是一场高雅而别致的修行,不同与魏晋、隋唐时期的礼佛焚香,宋人对香炉的钟爱,对香品的鉴赏又有了新的诠释。

置炉

不同类型的人群在不同场合使用的香炉有区别。如杯式炉主要用于普通百姓日常焚香和礼佛行香。2008年发掘的河南荥阳槐西宋墓壁画中即为普通人使用杯式炉焚香的场景。而坐式炉制作讲究、装饰精美,可能是文人雅士放置在书房的陈设之器。高阿申曾经说过文房四宝和香炉是文人书房中的两大法宝。另外,在考古学上也有同样的实证。如上述这件青白釉镂孔炉出自老坝冲宋墓M8中,与其同出的还有水盂等文房用具,香炉与文房用具同出的案例,在宿松吴荃夫妻合葬墓、包拯家族墓中均有发现。

图7 日常焚香或礼佛焚香场景

焚香

他们看重香的质量和焚香数量,在《鸡肋篇》中记录了北宋徽宗时,有个叫蔡京的人,焚香十两宴客,以至于宾客衣裳上香气十余天都散不掉,因此受到世人称赞。焚香时宋人讲究自觉、随性,这场神秘而高雅的修行与任何庆典无关,只为遵从内心。所以,大文豪苏轼热衷于“烹团茶,烧衙香”。他认为,这才是人生中最惬意的事情。此外,寻常百姓家中日常焚香或礼佛焚香,已不再受繁缛的程式和场地约束,如2008年发掘的河南荥阳槐西宋墓壁画中记录普通百姓之家日常焚香或礼佛焚香的场景:夫妇对坐桌前,侍女立于旁,手持执壶待命,男主人双手执叉手礼,双目凝视,十分虔诚,桌面放置,一对托盏,一具杯式炉,炉内余烟袅袅(图7)。

品香,宋人注重香味类型、香料等级、香雾形状。他们对品香的程式也有要求,如闻香过程中的坐姿、捧炉、传位等都有一定的程式与讲究、香品形状以及气味带给心灵的愉悦,种种迹象都要用笔及时记录下来。总之,焚香、品香在宋代是一种十分流行而时尚的活动。

结语

两宋时期,是瓷炉生产和使用的高峰期。这与文人地位崛起、宋代社会习俗以及普通百姓推崇有一定的联系。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审美倾向的影响,繁昌窑瓷炉以青白釉为主,瓷炉种类分杯式炉和坐式炉两类。香炉的功用由敬佛礼器逐步演变成一种生活实用器具,从礼佛行香到日常焚香,宋人都有一套新的使用程式。置炉、焚香、品香已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生活。

猜你喜欢

青白香炉
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茶具
程家玉
流年
勇闯通天塔第一层
还喧嚣都市一个“青白”
青白口 不能忘记的红色历程
花团锦簇连城乡
长安再无歌
三个香炉
三个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