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文心五百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述要(上)
2019-02-20陈庆庆
□ 陈庆庆
图1 沈周 飞来峰图轴明成化十六年(1480)纸本水墨 纵156、横66厘米
2019年1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合作举办的“笔墨文心五百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100余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书画作品,分为文人画与名家书两个部分。其中既有借助山水和花鸟抒发情怀、追求诗意的文人绘画,也有通过点划与结体突出个性、展示学养的名家书法。不仅展示了明清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和成就,也使观众在欣赏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书画作品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历史与内涵,并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文人丹青
文人画也称“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审美趣味,画外流露文人感想情怀的绘画。它萌芽于魏晋,形成于唐,兴盛于宋,成熟于元。明清时期是文人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山水画繁盛,写意花鸟画勃兴,出现了流派纷繁、名家众多的局面。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呈现出摹古与创新两种趋势,并逐渐表现出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明代初期,崇尚两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画风占据主导地位。文人画虽非主流,但仍然承续元人传统,对此后的发展与壮大起到了转承作用。
明代中期,由沈周、文徵明等人创立的“吴门画派”在古称吴门的苏州地区崛起,他们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同时兼容院体画表现方法,树一代新风,使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影响所及达数百年之久。展览中“吴派”领袖沈周的《飞来峰图轴》(图1)是其中年所绘巨幅画作之一,亦是沈周画风由“细沈”向“粗沈”转变,成熟阶段的代表作。画中笔墨粗健浑厚,景致疏密相间,近景苍松数株却造型精微,于粗中见细,刚中见柔。此图为沈周夜宿飞来峰下的纪游之作,既再现了自然胜景,又抒写了文人意趣。展出的“吴派”旗帜文徵明的作品《真赏斋图卷》(图2),描绘了文人生活环境和风雅活动。真赏斋是无锡收藏家华夏的斋室,文、华二人友情甚笃,文氏曾于80岁和88岁两次绘制《真赏斋图卷》,此次展出的即为88岁时所作。画中绘湖石高树,修竹紫薇,斋中主人对客赏画。全图意境优雅,赋色明净,用笔精美纤细而沉稳苍秀,画家于耄耋之年犹能作画精密不苟,可见功力深厚,实为难得。文徵明子弟门生甚多,如其侄文伯仁,曾孙文从简,学生陆治、陆师道、钱、居节等人,展览中亦可见上述“文氏一派”佳作。
图2 文徵明 真赏斋图卷(局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纸本设色 纵28.6、横79厘米
明代中后期,花鸟画创作富于生气,水墨写意画法应运而生,出现了“青藤白阳”(徐渭、陈淳)等大家。陈淳的写意花鸟由元人画法发展而来,诗书画结合,开创清新隽雅的风格。展览中《花卉册》(图3)为陈氏所绘水仙、兰花、杜鹃、海棠、绣球、牡丹、梅花等四时花草十页,以折枝取势,信手点染,跋尾书法飘逸潇洒,写意花卉与行草书法相得益彰。狂傲不羁的徐渭则以泼墨大写意花鸟异军突起,将文人墨戏推向极致。展出的《杂画卷》中,兰竹水仙挥洒自如,葡萄牡丹水墨酣畅,全图形简神逸、激情奔放,为徐渭花鸟题材的精品。
图3 陈淳 花卉册页明嘉靖十八年(1539)纸本水墨 纵25、横29厘米(每开,共十开)
图4 沈士充 雪封高栈图轴明崇祯三年(1630)纸本设色 纵157.4、横79厘米
图6 王鉴 深山古寺图轴清顺治十一年(1654)纸本水墨 纵154、横68.5厘米
图9 龚贤 白云锦树图轴清 绢本水墨纵183.5、横47厘米
明代末年,“吴门画派”衰微,新的文人山水画派产生: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以赵左为标志的“苏松派”和以董其昌为旗帜的“华亭派”。因三派所在地区皆归松江府管辖,又统称为“松江派”。松江诸派相互交融,强调摹古,追求“士气”,注重笔墨。此次展出了“云间派”沈士充的《雪封高栈图轴》(图4)。雪景山水是文人画家表现品行高尚、出尘脱俗的重要题材。此图描绘了隆冬时节万木萧瑟、雪峰山林的景色,呈现出一个宁静清奇、不染尘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画家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展览中还有“松江派”“先声”宋旭的《临流聚饮图轴》。画家以82岁高龄,描绘了层峦叠嶂、邃壑深林、文人临流、松下聚饮的文人理想的生活场景,可谓独造神逸。“松江派”中以董其昌影响最盛,他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展出的《北固山图卷》(图5)系董其昌与陈继儒等人游眺京口(镇江)北固山后,于归舟中忆写之作。卷中山石多借黄公望皴法,施以石绿、赭黄,笔法分明,层次清晰,秀润清新,韵味无穷。
清代绘画延续了明代文人画传统并有所变化,表现出复古与创新两种倾向,在题材、情趣和技法等方面各不相同,形成了画家众多和流派纷繁的态势。
图5 董其昌 北固山图卷(局部)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绢本设色 纵27.5、横256厘米
图7 王原祁 为紫翁作山水轴清康熙五十年(1711)纸本设色 纵121、横56厘米
图8 恽寿平 仿古杂画册清 纸本水墨纵19.4、横31.2厘米(共八开)
由于得到统治阶层赏识,“四王”及其画派被视为正统画风,追随者众多,影响绵延至清末民初。展览中亦有黄鼎、唐岱、董邦达、钱维城、徐扬、戴熙等供奉活跃于内廷的文人画家及擅画词臣的作品,显示了“四王”山水画风对宫廷绘画的深入影响。其中宫廷画家徐扬所绘山水既学“四王”传统,又融入西法。他曾多次奉敕参与重要宫廷绘画创作,以《乾隆南巡图》最为著名。全画用中国画传统写实手法,将诗、书、画三者相结合,堪称绘画杰作。此次首次在收藏地以外展出了《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是卷以御制诗为题,描绘了苏州阊门到胥门一带的繁华景象。卷中屋宇纵布,河流纵横,商铺林立,一派江南盛世气象。
在锐意变革的文人画家中,活跃着“金陵画派”与“清初四僧”(朱耷、石涛、髡残和弘仁)等具有较强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他们的作品中带有浓重的情感,具有强烈的个性,强调以造化为师,注重用笔墨抒情,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画风大相径庭,将文人画注重个性、直抒胸臆的意趣引向高峰。展览中有“金陵画派”之首龚贤的《白云锦树图轴》(图9),描绘了道家“烟霞仙圣”的景致。“学道”思想使龚贤作画善于师法造化,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积墨法。此图即为简笔“白龚”向积墨“黑龚”风格过度时期的作品。另一位“金陵画派”名家吴宏的《仿元人山水轴》(图10),画中山石以乱柴皴画出,纵横交错,笔墨豁然大度,构图开合自然,尽显放逸之态,体现出画家的典型风貌。此外,展览中还有“金陵画派”樊圻、高岑、邹喆等人描绘江南山川风物的作品,表达了画家对金陵山水的钟爱之情。展出的“四僧”画作山水、花鸟俱全。髡残的小幅山水苍润细密、老辣幽邃,“寒山栖真性,冷云藏孤情”的禅意于画中油然而生。石涛的《仿梅道人山水轴》(图11)为粗笔代表之作,仿吴镇山石汀渚圆点皴笔用法,画面疏秀苍润,水墨纵恣凝炼。远山的明洁与近石的秀拙形成了鲜明对比,展露画家博众家之长复融己出的独特风格。花鸟题材中,朱耷所绘《梅石轴》(图12),狂奇拙美、简逸空灵,倔强孤傲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情绪尽含其中。而石涛所作《牡丹兰石图轴》以水墨法绘制,配以苏轼四首歌咏牡丹的诗作,体现了文人画以墨为上的传统。
图10 吴宏 仿元人山水轴清康熙四年(1665)绢本设色 纵171.5、横55.3厘米
图11 石涛 仿梅道人山水轴清 绢本设色纵87.5、横51.4厘米
图14 高翔 山水轴清 纸本水墨纵125.7、横38.6厘米
图12 朱耷 梅石轴清 纸本水墨纵181.8、横43厘米
图13 罗聘 野梅图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纸本水墨 纵96.5、横36.3厘米
图15 吴昌硕 梅石图轴1914年 纸本设色纵139、横69厘米
清代中期,一批以卖画为生的画家麇集在商贾云集的扬州。有历经仕途的文人,如郑燮、李鱓和李方膺;有安贫乐道的布衣画家,如金农、高翔和汪士慎;还有具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如黄慎、罗聘和华喦。他们在艺术上不拘古法、标新立异、行利相兼,在画史上被称为“扬州画派”。此次展出了郑燮的《华封三祝图轴》为文人画最常见的“四君子”题材,但此图寓意并非表达“倔强不驯之气”,而是用来传递“华封三祝”的美好祝愿,显示了其迎合世俗的倾向。“四君子”中的梅花是文人画家最为喜爱之物,“扬州画派”诸家除郑燮少作梅花,其他各家均善画梅,又别具韵致。展览中李方膺的《梅花图轴》疏影横斜,冷香四溢;罗聘的《野梅图轴》(图13)粗枝繁蕊,暗香浮动;而汪士慎的《桃梅合璧卷》则清淡秀雅,瘦劲姿媚。展览中还有“扬州画派”较为少见的山水题材作品:华喦绘制《清涧古木图轴》画面疏朗空旷,萧疏淡远,意境荒寒,为拟元人笔墨之意趣;高凤翰所作《晴川香雪图轴》梅树茅亭相映成趣,自出新意,独创一格,展示了画家安宁超逸的心境;高翔尤以山水著称,展出的《山水轴》(图14)笔法简练,墨色淡雅,将眼前景象与意中山水会于法度之中。高氏存世作品稀少,此轴尤为难得。
19世纪中叶后,活跃于上海地区的赵之谦、任颐、虚谷、吴昌硕等“海上画派”名家,更加显示了文人画向世俗发展的趋势。他们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画特征与民间艺术传统吸收结合,把大写意水墨技法和金石书法趣味融会贯通,形成了雅俗兼善的新貌。此次展出了清末写意花卉开山画家赵之谦的《牡丹图扇面》,以写意法绘折枝牡丹,颇具南田风韵,为其盛年写意花卉之佳作;还有吴昌硕年届七旬所绘《梅石图轴》(图15),色泽对比强烈,富有独特的金石韵味,乃借梅花之铁骨冰心抒愤世妒俗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