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历史作业设计策略的研究
2019-02-19高海丽
高海丽
摘 要:以“做中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理念,对高三历史作业设计的特点、结构层次和类型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一线高三历史教师在历史作业设计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作业设计;新课程;学生主体
一、研究的意义
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三阶段的学习应该是综合程度最高,也是学生知识提升最快的阶段,因此,如何设计好一份能够巩固好这一阶段学生复习的成果,进而让他们有所提高的复习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我们传统的高三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作业设计,帮学生选择一本教辅材料。这样一般都会存在以下问题:作业功能单一,重识记巩固,轻实践应用;作业设计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作业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切合教学内容;作业没有层次性等。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历史作业应该摒弃传统作业的弊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充满人情味、实现多样化、生动有活力的作业环境,所以,为了实现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充分关注学生,力求让历史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适应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作业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作业领域研究中,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和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比较有借鉴的意义。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理论,主张从做中学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让学生通过接触具体事物进行感知,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独立解决问题。这种“做中学”的理论对我们的作业设计和研究有以下启示:
(1)作业设计应该注重多样化,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良性的循环。
(2)注重实践型作业的设计,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型作业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让课堂知识更具有趣味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与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3)设计作业应注重生活化。将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所见、所闻、所想渗透入作业设计中,能够让作业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更符合其个性的发展。
加德纳1983年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商数(IQ)并不是评定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唯一依据,智力应该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力,但其表现和熟练程度却因人而异。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多元智力”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各种智力,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的设计要能充分参考不同学生的作业数量、作业完成的效率以及完成作业的方式,对作业布置进行分层和及时调整。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历史作业设计的特点
合理、高效的作业设计,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能起到补充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体现以教材为依托
历史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之一。虽然对高三复习课来说,教材作业内容相对基础,作业量也有限,但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和知识链接,使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能够贯通,提高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如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中的学习思考:有人说,欧洲人具有冒险精神和扩张性,中国人讲究“中”“和”以及安土重迁。你如何评价这种说法?这个学习思考可以结合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中关于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内容进行整合,促进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强调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实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种理念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故而在学生的作业设计上,以学生為主体的作业往往能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是符合全体学生的基础性作业,不但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同时还可以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课堂训练的问题可以选择先易后难,先浅后深。这样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如“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依次设计有层次和梯度的设问:
1.导致1973年通货膨胀迅速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3.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收效如何?说明了什么?
(三)突出生活性
生活与历史是统一的,学习生活中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作业的内容选取上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接轨”的社会热点,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历史作业结构层次设计
(一)高三复习课作业时段的设计
高三复习课是在学生高一、高二学习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或适当的拓展深化,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学到方法。基于高三复习课的这种特点,把作业分别放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段进行。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作业往往是阅读教材,可以以学案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学案的题型组成主要为填空题,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教材的主干知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本中找到。例如“百家争鸣”的预习作业,这节内容包含的知识点很多,让学生提前预习,好处在于可以让他们对各派思想家的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一些不太能把握的知识在脑中也会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听得更加认真和仔细。
2.课堂诊断
(1)课堂导入
作业训练导入,使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堂中的知识,同时确保作业与本节课堂学习内容有很强的相关性,起到巩固和导入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作业的反馈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如关于史学方法理论的一堂复习课,选择浙江2019年4月第26题的选考题:
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通过这道题目的讲解,很自然地引出了近几年历史选考中几乎每年都涉及的一类题型——史学研究方法,导出本课主题。
(2)课中巩固
课中作业应以教学目标为基准,以当堂所授知识点为主线,在题型设计上要做到多样性,绘图、选择、简答、讨论等交叉使用。
这种类型的作业能非常及时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通过题目知识的拓展,强化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讲述必修二专题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行省的内容时,强调行省的职责,体现中央控制地方,但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如下题: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通过课中练习,让学生明确近年来历史选考的趋势:越来越注重历史的史料理解,强调论从史出,慢慢养成仔细分析史料的习惯,而不是凭主观臆想做题。
(3)课尾小结
课尾进行训练,主要检测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将课堂的重难点知识加以小结,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关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课堂总结,以表格的形式展开:
3.课后巩固
(1)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题应该把握好一个要点:避免量大、机械重复的作业模式;所选择的题目应该有一定的典型性,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实现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思维品质。如下题: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居民构成的变化及影响,各种族的地位关系。
问题:图表反映160年间“美国”人口构成呈现什么变化趋势?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对美国社会有何影响?
该题难度并不大,但对答题的基本要求比较全面,比如关于读图题的解法把握,答题规范的掌握,如何将问题迁移,转变成可以用教材知识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
(2)拓展延伸
这类习题的难度不宜过大,但题目一定要典型。高中生的知识面不宽,而教材知识往往也是点到即止,很多知识点学生可能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所以适当拓展性的题目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新課程理念下高三历史作业类型的设计
1.阅读类作业
教材是基础,学习要“以本为本”。但高三学生往往是每天要上交的才算作业,看书、记知识点变成一种弹性选择:有时间就看,没时间就算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阅读教材的重要性,其次对阅读情况要能反馈。反馈的方式:一种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摘录要点或整理知识结构,另一种是通过课前默写直接反馈。
这种检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教材的细节,也能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其从心理上更加重视阅读教材的重要性。
2.操作类作业
(1)知识整理型作业
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历史课堂必须跟说书一样,生动有趣,但事实是,历史是一门学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最后的成绩也会有高低之分。教师上课的时候必须为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一味地按照教师讲授的理解,那么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也会被抹杀,所以知识整理型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这种作业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自我归纳总结的习惯。
①考点整理
考点是历史选考学习和复习的依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必须把握好考点的整理,了解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②错题整理
“错题”是学生学习中的盲点,重视“错题”,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能使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但很多学生把错题集理解成“把错误汇总在一起的本子”,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如果不分析错题,它只是错误的简单累加,只有分析错误的规律性,才能真正“直面错题”。
(2)资料搜集型作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也不可避免要用到这种先进的教学资源,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搜索资料也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搜集资料来扩充视野、提高阅读和资料搜集的能力,进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一段时间的搜集作业完成之后,教师也要即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反馈,搜集型作业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多媒体课件,也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3)课后整理型作业
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事件与事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孤立地看待一个事件,而一个事件的发展进程也并非是孤立的,所以学生搞清楚历史发展脉络,对于他们学好历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用心构建历史事件的发展结构,学生在课堂可以依据教师所构建的框架了解历史事件,而课后就需要整理这个框架,并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为高三后阶段的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3.探究类作业
探究类作业是教师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在情境之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通过此类依据历史情境设计的课堂作业,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显得更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如关于工业革命时期,教师在作业中提供大量材料体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通过这些历史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充分感受工业革命的伟大之处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的结论
笔者2010、2012、2014、2015、2016、2017、2018年均承担高三教学,将这种作业设计策略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表现在:
1.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也结合生活,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学习历史收获满满。
2.多种形式的历史作业让学生更愿意做历史作业,改变了以往一说历史作业就“头疼”的状态。不过有一部分的课外作业操作还是有一些困难,作为寄宿学校的学生,每天的时间都基本上被学校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有做课外作业的积极性,但是完成效果并不理想。
3.由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所以其做历史作业有了主动性,老师也少了催交作业的烦恼,学生抄袭现象也明显减少了。
4.分层设置作業最受学生欢迎,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再不用为了不会做难度过高的作业而做“无用功”。
(二)关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1.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没有面面俱到地去研究作业的实施和评价,这也是笔者今后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2.在历史作业类型的设计上,本文列举了历史作业某些类型的设计案例,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开发哪些历史作业类型?这个问题教师还可以继续探索。
3.分层作业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在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但是具体的操作步骤该如何进行?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孟娟.新课程下的作业布置:一种新的学习观[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2,2(4):84-86.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