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角下应用型大学金融类专业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以某地市高校《商业银行经营学》为例

2019-02-19王玲玲

市场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系统论应用型金融

王玲玲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广西柳州5450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发展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人才培养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据据MichaelPage发布的《2017中国薪资和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金融科技人才尚有150万人的缺口。而据南方人才市场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数据却显示,金融业从业竞争指数以11.84高据榜首。从以上局部数据来看,金融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培养更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一、相关文献概述

学术界尤其是教育界对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较为广泛和深入,在涉及本文相关内容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金融类课程体系问题的探索。马井静、段宗志(2008)从财务管理专业角度出发,认为金融类课程应包括必须、选修和特色三类课程,并建议从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与衔接等方面进行改革。杨毅(2009)则从理实交融导向角度对案例教学、金融模拟实验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张丽华(2016)提出从统筹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等“三内三外”构建开放式金融课程教学体系。

二是关于金融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研究。赵大坤、费林(2016)结合期权与期货课程特点,详细探索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模拟交易、任务型、以赛促学、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曾小艳、郭兴旭(2017)针对金融衍生工具实践教学难点,认为应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和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贾冀南、牛颖颖(2018)在构建金融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综合评价体系、创新模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三是关于《商业银行经营学》教学问题的研究。从可搜索到的文献中,研究成果有近20篇,研究的角度各异。陈婷婷(2017)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了该课程改革的建议。赵晓芳(2019)从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接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案例、虚拟仿真实验和翻转教学三种教学方法下对应教学内容的选取。

四是关于系统论在教学改革探讨中的运用。据中国知网搜索查询,发现从系统论角度探索教学改革的比较多,尤其是在初高中课程、高校思想教育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如张洪浩、申文青(2014)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从系统论角度深入探讨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体系,但是,尚无从金融专业角度探索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关于金融类教学体系的探索虽然已经形成不少成果,但是大都局限于对某一环节、某一局部问题的分析,而从系统论角度去完善和优化金融类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系统论视角下《商业银行经营学》教学体系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经营学》作为金融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要求比较高,但是,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整体教学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加以解决。

(一)系统论视角下应用型大学金融专业教学体系运作机制

系统论的核心就是整体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质量的优劣,不只是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而且也取决于师资队伍结构配备、考核管理,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设计,以及实践试验的设施建设、真实体验等等,它是由各个环节共同决定的。从教学体系整体运行机制来看,应用型大学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对师资队伍的考核管理决定教师了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师教学模式则又直接影响了学生知识技能获取的水平,而实践试验的建设情况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带来显著影响。可以说,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紧密衔接,对于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整体产生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影响。

(二)系统论视角下《商业银行经营学》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结合对某地市高校金融专业《商业银行经营学》教学体系的剖析,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作为一所区域性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多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目标定位。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同不少地方高等院校相似,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在兼具研究型和技能型双重能力,而且地方特色不明显。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在无明显专业技能特色优势的情况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进行同台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一方面,结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结构应该是教学科研型、实践型、双师型按照1:1:1的比例进行配备。从实际情况来看,学院并未对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有效划分,占近70%以上的教师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而来。而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仅仅是从所考取的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证去认定,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所教授专业实践从业经验,对学生具体实践试验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人才引进缺乏一定柔性,以广西为例,目前,无论是广西大学还是地方独立学院,能够招聘到一流院校金融科班博士毕业生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极少,甚至是连续数年都未引进来对口专业的优秀教师。究其原因,这既有对在广西高等院校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考量,也有高校自身人才引进上的缺陷。比如,对高校毕业博士生的要求过多强调教育背景,而不是实际科研教学能力;对于地市金融从业人员来说,本身行业并未对职称有过多考核要求,能够获得高级经济师或其他相关高级职称的少之又少,并且个别具有高级职称的也属于地市行级领导,受国家相关管理规定的限制,能够满足招聘条件的金融从业人员极少。

三是对教师考核管理有待完善。目前,对于教师的考核内容不明确,在实际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教师在教学上或多或少存在好坏一个样的思想,在对教师教学成效考核评比上存在一定的片面和不足,客观上削弱了衡量标准的导向力量,对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于教学科研型、实践性和双师型教师,缺乏科学合理有区别的考核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教师职业发展和职称评定还只是采用大一统的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个体优势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四是教学及考试方法相对单一。目前,我国应用型大学既有老牌本科院校(大多是应用-研究型大学),也有新建本科学校、独立学院等较为纯粹的应用型大学。但是,与其他研究型院校相比,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的素质相对弱了一些,对于《商业银行经营学》等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会慢一些,尤其是涉及数学、财务计算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接受和学习的程度更慢,因此,在教学和考试方式方法上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起到1+1>2的效果。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多采用讲授教学法,反转教学方法也较为普遍,案例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不过,仍存在整体上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翻转教学次数较多、内容设计尚需科学规划,学生自学准备和接受能力弱的问题;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陈旧,案例与理论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情景教学、对分课堂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有效尝试。在课程设计上,存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前后衔接不够,《商业银行经营学》所需的基础知识未能在以往课程中安排;与《商业银行经营学》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出现多次重复讲授;凸显地方特色的金融课程未开设,如以柳州为例,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特色明显,跨境供应链金融、产业金融、汽车金融等相关具有特色的课程并未开设。在课程考试形式上,基本上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两种,主要偏重对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程度的测试检查,缺乏对于理论知识运用实践能力的检验。

五是实践试验较多流于形式。一方面,关于此课程的实践实验尚未设立,即便有相关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大都是采取软件+计算机的模式,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枯燥,无论是老师自身还是学生均感体验效果一般。目前,金融类实践实验大都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学生忙于毕业论文或找工作,对上课和参与实践实验存有抵触心里,降低了整体成效。另一方面,在与个别银行开展的参观学习中,银行出于保密等方面的考虑,不仅对参观学习的学生无法展示有关部门工作流程和核心数据材料,就是正规实习阶段的学生也不能了解到银行核心业务办理流程。可以说,只通过实践课或到金融机构现场观摩课是无法给学生带来金融机构办理业务的真实体验的。

四、优化金融类专业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和高校管理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优化金融类专业教学体系。

一是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特色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金融业作为高收入行业之一,就业竞争度非常高,具备特色专业优势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因此,以广西为例,如桂林作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相关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可增加对旅游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特色;柳州是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相关高校可以增加科技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相关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教师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师资队伍结构比例,进一步增强对实践型教师的引进,基于当前金融行业职称管理特点,放低职称标准,强化对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要求,招录一批符合专业需求的实践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有效提升实践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对教学环节的重视与考评,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其中强调教师要回归本分、回归教学。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应从教师教学的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改变科研与教学相脱离的现状,改变唯科研、唯论文、唯职称的做法和理念,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视与和支持,科研作为教师教学的延伸和改革创新的基础,既要服务学科创建,也要服务教学质量提升。

三是加大教学模式探索,强化课程教学管理评价。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和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比如,对于新建高校或独立学院,结合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传统和知名高校较弱的实情,加大专业基础课程课时,并强化讲授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等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要强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金融学》《中央银行学》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要加强对分教学、翻转教学方法的运用,当然,课程教学并非一成不变和仅限于此,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各届学生素质进行适时调整。在课程管理方面,注重各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增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经济数学基本知识;不同侧重地讲授金融学专业课程,对于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专业基础课,可概括地讲授商业银行经营、证券投资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后期课程的深度讲解,同时,学校或院系统一组织讨论,增强各授课老师之间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在学生课程考试上,对于基础课程可采取闭卷或开卷考试,而对于偏向实操的课程可尝试开放式限期完成的方式,如设计一个投资项目等等,放开学生想象力,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学生各自兴趣去完成,要求对于抄袭实行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现得分将判为零分;同时,加大学生在自学方面的教育和测试,设置论文中期考核,在大三上学期设置短期论文辅导教学,并以撰写文献综述或列出论文提纲或搜集论文数据等等模式进行课程测试。

四是完善基础设备设施,科学安排实践实验。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应用型高校先进经验,加强金融模拟实验室建设,内容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业等业务流程模拟办理以及创新产品开发设计、金融政策及内部规章制度讨论、教师讲授点评等多个方面,增配实践型教师现场讲授辅导,并根据需要邀请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现场指导和布置任务。同时,加强教学型、实践型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统一组织人员编制实践实验方案,邀请外部金融从业人员进行论证,并编制成册以便不断修改完善。另外,继续深化与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实践实验合作,并以项目为载体,加大产研学的结合,让学生、教师在实战中加深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猜你喜欢

系统论应用型金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兴权利保护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动态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P2P金融解读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