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国内急诊患者转运中的应用现状*
2019-02-19金燕陆佳韵曾海燕朱秀娟
金燕,陆佳韵,曾海燕,朱秀娟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上海,201318)
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ation of Healthcare Orangnizations,JCAHO)分析发现,60%医疗纠纷是由于沟通障碍导致的[1]。JCAHO 从2006年开始,在患者安全目标中指出,需要有标准的交流沟通来提高医护有效的交接[2]。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化的沟通方式,可有效提高交接质量,减少或消除交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发生[3]。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可以有效地规避交接、沟通过程中各类信息的遗漏,从而减少医疗差错,在国内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床旁交接、患者转运交接、医护间病情汇报等护理工作中[4]。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场所,患者经过初步的检查和抢救处理后,需接受住院进一步治疗。如何提高急诊转运质量与安全,如何保证急诊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基础信息和诊疗情况不被遗漏和中断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有效的交接模式至关重要。我国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也逐步开展SBAR 沟通模式,然而其形式、内容各一。为了进一步推广该模式在我国急诊转运交接过程中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就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国内急诊患者转运中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1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的背景和概念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是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一种有效、快捷、结构化的沟通模式。最早被用于美国海军核潜艇和航空业等在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5]。在20世纪90年代,SBAR 沟通模式被作为团队资源管理培训课程的一部分在美国各地医疗机构中被推荐和广泛开展使用[6]。亚利桑那州医疗协会要求下属100 余家医疗机构采用SBAR 作为医疗沟通的标准方式[7]。研究发现[8],SBAR 沟通模式能够很好地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正确的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混乱,提高团队效率。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作为标准化沟通模式[3];被美国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和医疗保健改进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推荐使用[9]。在临床使用过程中,SBAR 的内容也随之有所调整,主要包括S(现状):一般是指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以及患者的主要症状;B(背景):指患者主要诊断的背景因素,一般包括患者的既往相关病史,及任何与目前状况或治疗有关的家庭及个人病史等;A(评估)是指评估患者的现状,包括患者目前的阳性体征,异常检查数据和生命体征等;R(建议)是指在评估的基础上予以专业合理的建议并且为下一步的诊疗拟定计划、未来的活动、处理及监测、预防可能发生的危机状况出院准备[6,10]。
2 国内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诊患者转运使用现状
国外开展SBAR 标准沟通模式用于临床研究已比较成熟,THOMAS 等[11]和LEONARD 等[12]研究表示,SBAR 标准沟通模式更适用于急诊、ICU等环境复杂、情景复杂,需要保障信息高效正确交接的场所。目前,SBAR 沟通模式在国内主要应用于护士床旁交接班[13],在我国转运交接中文献较少。王晓洁等[14]进行SBAR 标准沟通模式在我国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的Meta 分析,经检索至2016年11月,最终纳入有效文献22 篇,根据SBAR 用途将纳入文献划分为交接班(13 篇)和转运交接(9篇),其中涉及到急诊转运交接工作仅为3 篇。近几年,SBAR 模式虽在急诊得到一定推广,但其应用范围较窄,普及度不高,研究者多局限于护理人员,且主要用于急诊患者交班工作[15-17]及危重症患者转运工作[18-19]。
3 国内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诊患者转运的应用效果
3.1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可降低急诊患者转运中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在急诊工作中,患者转运是救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口头交接方式中,交接科室常常因患者诊疗信息遗漏、药品交接不详细、相关护理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医疗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多项研究[19-21]证实,SBAR 沟通模式成功地应用在急诊转运过程中,包括急诊至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高风险科室,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输液渗漏/脱出、各类管路脱出、病情恶化甚至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等情况。范洁等[22]和赵改丽等[23]研究显示,在转出交接中应用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同时在控制不良事件发生方面效果显著。
3.2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可减少急诊患者转运中的护理交接耗时
传统口头交接方式需回忆患者的基础信息、诊疗情况,盲目性、随意性强,会造成交接班内容的缺失或重复。而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有利于规范交接流程,交班护士可根据转运交接单中的内容进行逐一交接,缩短转运交接时间,保障患者诊疗信息的完整、延续。吴林燕等[24]研究中,观察组(使用SBAR 沟通模式)较对照组(常规转运模式)的急诊患者转科交接时间,由(23.45±3.37)min缩减至(13.57±1.6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孙迟[19]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口头交接方式进行交接较观察组使用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转运交接耗时长,其中对照组交接耗时(20.81±0.814)min,观察组(16.19±0.09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其表明以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患者转运交接明显降低护理交接耗时。
3.3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可提高急诊患者转运中的医护人员满意度
由于护士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低年资护士,交接时往往存在重点不突出,观察病情不够仔细,交班内容有遗漏,不能正确评估患者当前状况。接诊医护往往对交接护士交班的质量满意度偏低。范志红等[25]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较对照组使用传统口头交接方式进行交接,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医护交接内容的全面性、管道管理、书写规范方面的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明显提高急诊患者转运中接诊医护对交接护士交班的质量满意度。费杏珍等[26]研究指出,急诊科护士以及病房护士对实施基于SBAR 交接模型的急诊转运交接单的内容完整性、设置的条目内容、设置的条目形式、交接的顺序以及总体满意度均比实施前效果显著(P<0.05),且急诊科护士对交接单的总体满意度由原先的65.22%上升至95.65%,病房护士的也由原来的68.33%上升到90%。
3.4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可减少投诉事件,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转运是急诊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不仅要将患者安全护送到目的地,而且其护送行为要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基于SBAR 沟通模式自制的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单,可以作为核检表核实双方沟通内容是否遗漏、缺陷或含糊,这样可以降低因转运前评估、转运记录单的书写、转运中的意外处置、转运后的交接等因素引发的投诉事件率。费杏珍等[26]对比当年和次年同期的急诊转运患者发现,使用传统口头交接方式投诉率为94 例(2.48%),使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投诉率仅为23 例(0.62%)(P 值<0.01)。
范洁等[22]对急诊至ICU 患者转运过程中联合应用无缝隙护理与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患者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其他两组(F=12.071,P 值<0.01)。SBAR 沟通模式能提升护士的主观能动性,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隐患,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5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可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
由于急诊高强度、高风险的现状导致护理队伍人才流失,人力资源短缺,大量低年资护士进入急诊护理岗位以填补人力不足的现状。其基础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急救理论和技能缺乏,病情观察能力差,然而急诊护士只有预见性地观察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病情变化时,才能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护理[27]。张曦等[28]对60 名低年资护士进行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床头交接培训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 位参加培训后实践3月的低年资护士进行半结构性的深度访谈,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感受到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床头交接班工作模式在提高主动学习专科知识、临床沟通等方面能力的优势。姜慧等[27]选择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期内的注册护士10 名为研究对象,在其规范化培训中引入SBAR 沟通方式,建立低年资护士床头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实施后护士病情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其中专业能力得分为(46.71±6.32)分,高于实施前得分(40.06±5.07)分,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为(46.87±5.05)分,高于 实施 前得 分(41.35±4.92)分,专业素质得分为(47.04±4.93)分,高于实施前得分(41.82±4.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佳云等[29]研究显示,SBAR 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护士在一般情况、观察重点、护理措施、健康教育4 方面评分及总分比较,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其提升幅度分别为8.5%、11.5%、12.0%、10.1%。
4 国内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的设计内容
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因其交接内容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在国内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床旁交接、患者转运交接、医护间病情汇报等。国内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尚无一个统一的、通用的设计表格,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使用的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表格各不相同,如陶怡等[30]针对患儿转运设计的交接内容包括S 为现状,即患者目前的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入院时间和方式等;B为背景,即导致患者目前症状的主要背景因素,包括既往史、过敏史、手术史等;A 为评估,即评估与患者现况相关的因素,包括生命体征、分诊级别、阳性体征等;R 为在评估的基础上对患者病情进行下一步诊疗建议。王海燕等[21]根据SBAR 的标准沟通方式结合急诊科工作特点,共同制作了急诊科标准化患者交接报告模板即S(现状)为患者姓名、年龄;B(背景)为患者基本资料,说明患者的目前病情及治疗状况、入院时间和诊断情况,患者当前监测的指标,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检验指标;A(评估)包括患者的意识、用氧情况、管道情况、皮肤情况,对问题的评估;R(建议)包括已采取的护理措施以及沟通后续治疗和护理方向。
5 国内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临床应用中的不足
尽管SBAR 标准沟通模式已得到很多专家认同,但至今并未有相关“临床指南”来促进沟通模式的转变发展。其导致文献报道的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研究数据存在较大差异,临床试验间缺乏可比性。此外,国内对SBAR 标准沟通模式应用范围局限,多针对危重患者转运,也多以护士使用为主,院际转运、普通病房、医师等其他医务人员还没有普及,这也使得标准化沟通仅停留在护护之间,护士与其他医疗工作者仍旧存在沟通不畅[31]。目前国内尚未建立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培训及质控的完整体系,培训、质控的细化评价细则严重缺乏,不利于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国内的推广和覆盖。
6 小结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场所,患者转运是救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目前国内护理传统采用简单的口头交接方法,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明显降低了急诊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了护理交接耗时,提高急诊患者转运中接诊医护对交接护士交班的满意度,患者转运交接投诉率明显下降。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可给予患者持续生命监测,使患者的信息、诊疗得到无缝衔接,极大的提高了医疗治疗,保障了医疗安全。同时具有提高低年资护士主动学习专科知识、临床沟通等方面能力的优势,值得在国内广泛推广。但国内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尚无一个统一的、通用的设计表格,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培训及质控的完整体系尚不健全,培训、质控的细化评价细则严重缺乏,是推广和覆盖的不利因素。期待各界同仁为我国护理体系的全面升级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