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2019-02-19周思维
周思维
(固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信阳 465200)
豫北地区是河南省小麦的主要产区,伴随着城乡发展水准的逐步提升,小麦价格低、品质有待提升的问题成为了小麦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伴随着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小麦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同时河南省梗稻晚熟对小麦种植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所以需加强对小麦种植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究,以为提高当地小麦产量。
1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机理
本文着重介绍一种小麦高产技术,在河南省,粳稻、小麦种植面积较广,在当地,粳稻延迟断水有助于提高粳稻的单产量,同时又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河南省粳稻的播种期在每年4月25日到5月10日,小麦的收获期在5月20日-6月5日。小麦种植后灵活应用机械化种植技术,对于当地整个农业生产体系的优化意义显著。
通常来说,小麦冬前的壮苗标准在6片叶作业,单株约4个壮蘖,根据“积温法”可合理推算出小麦的播种期,现有研究表明,稻茬小麦播种期比一般适期小麦每推迟一天,种子成苗率就会下降0.85个百分点,所以适期播种就成为了提高小麦单产量的关键。这里以郑麦366为例,播期越早,那么其冬前积温也就越大,越容易形成旺长苗,但是因为群体过于丰富、死亡率较高,而适期播种则能够保证冬前基本达到标准,最终单产量较高[1]。河南省多阴雨天气,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较多,小麦轮作,茬口衔接矛盾的问题尤为显著,但粳稻、小麦轮作,粳稻的套种比直播小麦大约可提前13d左右,能够保证小麦在每年的10月20号左右顺利播种,可增加180℃左右的有效积温,从而保证小麦能够安全度过冬天,最终达到提高单产量的目的。
另外,河南省大多数土地都为“黄棕壤性土”,土壤一般都经强度淋溶,显示为强酸性反应,进而形成盐基不饱和的弱富铝化土壤,且稻茬小麦存在湿度大等等问题,最终小麦的出苗质量差,单产量差,市场价格低[2]。
2 小麦高产技术方法
2.1 品种选择与播种
粳稻、小麦栽培,套种用小麦应该选用单产量高、多抗、耐湿的品种,播种时间若是相对较晚,可选择弱春性品种,播种时间若是相对较早,可选择偏冬性品种。通常来说,可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以及粳稻的收获时间来规定,一般要将粳稻、小麦共生期控制在13d左右。
小麦的播种量约控制在230kg/hm2左右,每年10约15日左右开始套种,播种量为185kg/hm2,若是每年播种时间在11月5日左右,那么播种量就为260kg/hm2,以此类推,每延后播种时间,则就要增加一定量的播种量。在播种的过程中,将小麦的种子直接朝着田间撒播,土壤的含水量需控制在95%-100%[3]。
2.2 田间管理
小麦在正式开始播种前,粳稻行间需要均匀挥洒氮肥、钾肥、磷肥(15:15:15)或者挥洒氮磷钾混合肥,约施肥300kg/hm2。小麦播种后一个月左右,最好选择在雨天补施复合肥,约施肥150kg/hm2,同时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施加8kg/hm2尿素,达到促糵、壮苗的作用,次年追肥约两次,在返青期、孕穗期,施加110kg/hm2尿素即可。除草对于提高单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麦生长到2叶、3叶的时候,就要开始全面清除田间的杂草,春季再进行一次除草,可根据杂草的数量,综合选用人工除草、化学除草的方式。除此之外,也需要优化耕作方式,采取更替的耕作方法及时预防肥力损害问题,确保肥力,维持小麦生产需要的基本营养,提升小麦的生产质量。
3 小麦病虫害防治
首先,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务必要秉承“预防为先、综合防治”的原则,可采用种子包衣剂,完成针对种子的杀虫、杀菌,避免幼苗、种子受地下病虫害所影响,同时还能够起到壮苗的作用,有效抑制小麦的生长以及病害的发生;其次,针对小麦容易出现的纹枯病,建议采用“三唑酮”进行有效防治,“三唑酮”的喷洒要以小麦返青期为最佳时期,同时在小麦的拔节期开始补喷,三唑酮一般采用20%的三唑酮乳油,约喷洒1300ml/hm2,且需要加水60~80kg/hm2,该方法还能够抑制白粉病、锈病的发生;最后,针对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块,建议采用辛硫磷颗粒剂、甲基异柳磷对土壤进行有效处理,在返青期、拔节期再重点监测,针对病害种类对症下药。小麦在抽穗期、开花期,要尤其注意赤霉病的预防,如果小麦开花期遭遇连续不断的阴雨天气,就需要高度重视赤霉病的防治。另外,还要注意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观察蚜虫的数量,若是蚜虫数量较多,就可采用吡虫啉、施果乐等低毒性农药防治。
4 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必须要秉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理念,根据小麦的生长特性以及区域农业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而病虫害防治也需要秉承“综合防治、预防为先”的原则,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低浓度药品来控制病原、病虫基数,这样才能保证小麦的单产量,提高小麦生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