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龙县香顶斯郎神山考察

2019-02-19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圣山苯教山神

拥 金

奥地利藏学家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在《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中指出,“有很多神灵居住在西藏境内的不同山峰之上,他们也同样属于世间护法神的神系,在西藏,任何一座山峰都被认为有神灵居于其上”[1];藏文文献《第吴教法史》中记载 “世界万物中皆有神灵存在”[2]这些都表明传统藏族人们万物有灵的思想,藏族先民的神山崇拜亦是在原始神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从神山崇拜衍生出的神山祭祀仪式具有区域性和时段性的差异。

香顶斯郎神山位于现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旧名瞻对)县境内, 由于该地的地理环境,其神山信仰文化神山祭祀仪式保存得相对较好。

一、香顶斯郎神山的自然地理环境

从行政区划看,香顶斯郎神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境内,新龙县(旧名“瞻对”,“lcgs mdud”,1952年改名为新龙[3]),位于甘孜州的腹部中心一带,具有“康巴肚脐”之称,该地主要以高山峡谷为主,雅砻江自北向南出,群山缭绕,高山密林,雅砻江大峡谷贯穿全境,并且在历史上长期以来相对闭塞。由于该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保留着丰富的藏族传统文化。香顶斯郎神山位于新龙县西南部仁达村的东部(藏语曾经称“nyg gtsng”,该村说木雅语),西北部与道孚县相邻,东南与博孜、博美、和平、吴西等乡相邻。香顶斯郎神山的周边都是峡谷,植被丰富,水草丰美,周边的村民基本都是以农业为主,也有半农半牧的村庄。其周边有说不同方言的村民,即新龙县四大语言梁绒语(nyg skd)、牧场语(’brog skd)、木雅语(mi nyg skd)、琼方言(khyo skd)。

由于受神山观念的影响,藏族人时常会把神山当做禁地加以保护,所以神山周围的植物资源都得到了相当好的保护,至今香顶斯郎神山依然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在香顶斯郎神山的四周有冬虫夏草、雪莲、贝母、黄芪、当归等很多种药材,香顶斯郎河谷地带生长着松树、柏树、白桦树、柳树、灌木林等丰富的植被。食用菌类有人参果(gro ma)、各种各样的蘑菇、野生木耳等。在林区、草丛中有野牦牛、羚羊、狐狸、棕熊等,不仅是这些显而易见的野生动物,也有文献记载并有人看到过狮子、老虎、雪豹等。野生禽类有雪鸡、老鹰和雕等数十种。

香顶斯郎神山的东部是源远流长的雅砻江,西部是一条以甲达隆巴(rgy stg lung pa)为源头的小溪,神山的西北处有三处不同的湖泊,这三条不同的湖泊都为拉措(bl mtsho,即圣湖)神山的周围也有一片片沼泽地,在那里被认为是鲁“klu”的栖息地;因为神山、圣湖的观念而存在广泛的禁忌行为 ,所以神山周围泉水、湖泊都清澈明亮,水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

二、香顶斯郎山神

香顶斯郎山神有三种不同的称呼

(一)香顶斯郎山神(skyobs ’byin seng nag)

这称呼是至今通用的称呼,苯教四大姓氏之一扎氏后裔扎顿巴噶桑丹巴坚参的传记、苯教伏藏师桑昂岭巴的著作、夏扎-扎西降泽的著作等都运用此称呼,有关文献都没有对其称呼进行具体的阐释,有说此称呼是木雅语,当地口头传中,斯郎(seng nag)根据藏文是黑色的雄狮,表示山神的形状如黑色的雄狮,代表山神非常凶恶,使人产生恐惧的形象。但仍没有可靠的解释依据。

(二)阿科香顶(a khu skyobs ’byin)

阿科在藏语中是叔叔的意思,是对老年父辈的统称。神山周边说木雅话的仁达村,对香顶斯郎山神亲切地称呼为阿科香顶。周拉在《略伦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说“远古山神崇拜观念中注入新的内容,如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4]称呼山神为阿科和圣湖为阿尼都有祖先崇拜现象或英雄崇拜现象。根据当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口传资料分析,香顶斯郎山神崇拜具有祖先崇拜现象。传说香顶斯郎山神在没有被科布落珠通麦(khod spungs blo gros thogs med)降服之前是一凶煞的赞(btsn),若供奉他,他必会护佑你,但若不供奉,你会引来很多灾难。早期,称呼其为“阿科香顶”的乡村,一直以来都会受到其护佑,当地村民也传言香顶斯郎山神是他们祖先灵魂的故乡。当地至今都运用此称呼,此称呼与对当地一直以来的被护佑观念有一定的联系,也与祖先崇拜有一定的联系。

关于香顶斯郎山神的形象和起源在民间口头传说和以煨桑诵辞(bsng yig)、神山志(gns yig)等为主资料都有所提及,但更多的是属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前人历史记忆的延续。

威武勇猛是香顶斯郎山神最普遍的形象,昭示战神和护法的身份时是“武”的形象,在香顶斯郎平静、和善、安详时,他的衣着、手持武器、身姿都与“武”形象不尽相同。煨桑颂辞里香顶斯郎以三种形象存在,“第一种形象为‘息’(zhu)也香顶,身像白色,端庄美好,头圆脚赤,穿袈裟。持禅杖及化缘饭钵,以僧人的形象表现;一种形象是‘增’(rgys)也香顶,身像紫红色,右手持白色矛幡左手持宝物,胯金色马配有金马鞍绿缰绳,香顶以王者之雄伟风范出现;北面是‘诛’或‘伏’(drg)也香顶,香顶身像是一位穿红色盔甲,骑白唇黑马,左手持矛幡右手持宝绳,以战神之猛士形象存在”。[注]科布·罗珠同美,香顶斯郎神山煨桑颂辞,喜马拉雅网站仪轨项中。

关于香顶斯郎山神的起源没有文本记录,对其起源的研究只能根据当地一直以来的口头传说为依据,对其起源只有一种传说,“香顶斯郎山神”是土生土长的瞻对三大山神之一, 香顶斯郎山神在人们的记忆中他是当地的域拉、悉达。在香顶斯郎山神还没有因成为圣山“gns ri”而闻名时,他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以“赞神”的形象存在,非人类外形如黑色雄狮,是众山主之王,甚至有可能是“恶”神灵,人们有时敬畏他,而有时却会防御他,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他是善变的,他有时可以保护你,而有时却给你带来灾难。但是香顶斯郎在具有世俗性质的身份和那时与人的关系与在他转变为圣山后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在首次被大德“降服”后,在记忆中山神的形象逐渐趋向于“善”和“慈悲”。虽然关于香顶斯郎在早期山神形象时期的历史,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只有一直流传的口头传说,但是其传说在当地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的可信度,不同地域和人们的对香顶斯郎的记忆内容似乎一致,几乎没有矛盾和冲突的观念。并且根据对其成为神山、圣地后文献资料分析,关于其山神的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三、香顶斯郎神山

(一)香顶斯郎神山从世俗性到具有宗教性质的圣山

作为域拉(yul lha)、悉达(gzhi bdg)的香顶斯郎,“域拉”是指家乡的神袛,悉达是指居住地方的主人。传统藏族一直以来山神一般不直接叫热拉(ri lha山神)而是被称为域拉、悉达。香顶斯郎作为山神的身份即作为“域拉”“悉达”的身份是转换为神山之前最基本的身份 ,据口头传说香顶斯郎山神也有自己的山神伙伴即周围山的主人,他们每年都一相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集体收集物质来作为集体公用品。香顶斯郎所提供的是木材,有时神山周围很多人多会听到砍伐的声音,那时人们都会习以为常的说到香顶斯郎供木材的时间到了。这些传说在当地是普遍,并内容基本都相同,可以从这些传说中的现象知道,香顶斯郎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是他们的世俗伙伴,在人们的观念中他扮演的更多是一种世俗的身份。当地的人都相信自己的灵魂(bla)不仅在人体内,还居住于人体外山神的领地,周围村民要远行时都会习惯性的先去香顶斯郎神山的煨桑台煨桑,呼喊山神及十二随众把自己的心愿都述之于他们,以求得到他们的保护。从煨桑时人们祈祷的词中可以看出,他们与神山似乎有种平等的交换,更多的是一种世俗的情感表达,更多的倾向于满足个人需求而祈祷。

总之,香顶斯郎作为域拉、悉达这一层面的身份时,更多的是一种“边界”意识,更多的强调的是地方神,有着强烈的私有观,在属于他的范围内的人可以得到他的保护。

关于香顶斯郎神山转化成圣地后的文献有色拉班智达·扎顿巴·嘠桑丹巴将参文集(1897——1951)的著作文集和苯教伏藏大师桑昂岭巴的神山颂辞、夏扎扎西坚参的著作,其中色拉班智达的著作中记载,“香顶斯郎神山是举世闻名的苯教一百二十五座圣山之一,被称为康区二十五座著名圣山中的“功业心圣”,1845年扎(dbr)氏后裔伏藏大师科布·罗珠同美从现阿坝州九寨沟来到瞻对(即今天的新龙),他在香顶斯郎山顶上修行,后降服了山主即域拉香顶斯郎。(关于科布·罗珠同美的介绍,色拉班智达所著其传记、《瞻巴南卡记》等都有介绍,科布(khod sbungs)是指瞻巴南卡,他生于阿坝州九寨沟,是扎氏的后裔,他的后代是现今的新龙县博美乡的色拉家族)。科布·罗珠同美降服了山神香顶斯郎并让他承诺做护法神,不伤害众生灵。并教村民们祭祀山神之法,改曾经的血祭为松柏煨桑等仪式。1910年伏藏大师松昂岭巴在带领新龙苯教寺院木乃寺的僧侣们进行了一次盛大的供奉仪式来祭祀神山,从此时打开了神山的伏藏之门,也开启了转山之路”[5]。《新龙神山志》[6]上记载,吐蕃第八代藏王止贡赞布派及擦卡布等高僧到新龙加持了新龙三大神山,其中一个就是香顶斯郎神山。新龙地区还有佛教文献记载,公元8世纪,在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苯教大师瞻巴南卡、佛教上师白若杂纳和莲花生大师三人分别来到新龙地区加持了新龙三大神山,并记载帝释天为安多康区分别派天神的后裔——卡瓦落日、罗睺的后裔——雄龙扎呷、龙王的后裔——香顶斯郎三位天神下凡守护人间。

在藏族人们的思想中“神山”是雄性,与此相对应的也有一代表雌性的“圣湖”,如岗日仁波切和玛旁雍措湖,香顶斯郎神山西北部也有一条圣湖,人们称呼她“阿尼措美嘉姆”。关于圣湖的记载在色拉班智达的著作有略微介绍,与当地人的口头传说相似,说此圣湖是一名从西藏逃婚来到新龙的女性,到了离家遥远且陌生的地方新龙时,她忍不住思念亲人和孤独的痛苦,在雅砻江边注入了泪水成了香顶斯郎神山脚下的一条湖水,山神把这片湖水搬到了神山西北方向能够眺望西藏一隅的山顶的西北处,而那个女性也成了湖泊的主人,因为她也是在山神被降服时接受加持,因此成了与圣山相对应圣湖。香顶斯郎山神有十二个随众,分别在山的不同位置,逐渐此圣地因此而闻名,有很多远道而来的修行者在这里修行,现在有很多修行者留下来的修行岩洞和圣迹。

(二)香顶斯郎圣山的朝圣

香顶斯郎圣山山势陡峭、深林茂密,顶峰上裸石砾山,远看呈熊体之形,雅砻江水从山底淌过,依色拉班智达的介绍再结合自己曾经的朝圣经历,对朝圣路途中所见到的进行描述时,转山路程两个不同的路径,即神山分内圈、中圈和外圈,对外圈的了解现在几乎只有零星的文本记载,外圈的范围大概包括现在新龙所有地域的五分之一。转外圈时要转香顶十二随众(skyobs ’byin gtso ’khor bcu gsum),并且路程较长,现在几乎没有转外圈的人。对熟悉的中圈、内圈进行分析描述应该是神山周围人们都能言语的,转中圈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是10个小时。像所有藏族的圣地,香顶斯郎圣山也一样,朝圣的鼎盛期是在山神本命年,因为朝圣者都相信在此时朝圣功德增倍,在朝圣年转山的福报和功德是平时的的5倍,狗相年的藏历5月份到8月份是香顶斯郎神山的最佳朝圣时期。新龙县主要以宁玛派和苯教为主,人们的观念中几乎没有教派观念,所以朝圣者几乎是县内所有区域的村民。

香顶斯郎神山属于苯教神山,所以转山时向逆时针方向行走, 出发点是在奈达(gns mda)人们到此地先会磕头、煨桑、抛撒隆达、悬挂经幡并祈求保佑自己。到了林山中间时,有一处听山神打鼓声的岩洞,吉日之时有人说能听到打鼓声音,那里有一棵树挂满了各种护身符和佛珠等,据说那些都是去世之人生前一直佩带的东西,挂在神山的那棵树上是说明自己的灵魂能在神山落脚,这与藏族传统观念中的域拉(yul lha)是拉(bla)即灵魂最终的归宿观念有联系。在神山的右脚下有一草地平原叫瓦钦唐(dbl chen thng),和扎(dbr)氏寺院名叫瓦穹寺(dbl khyung),夏扎巴大师曾经也来过此地传教[7],现今此地已有新建的寺院和尼姑在这里学习、修行,并且有一座几米高的骑着马右手拿着矛幡,左手牵着马绳,身后插着战旗的,山神三大形象中的“诛”或“伏”(drg)的形象。爬到神山的山顶便是拉泽(lb tse),在这里禁止大声喧闹,大声喧闹将会触犯神灵。山顶的右上方就是静寂的神湖措美嘉姆,那里有很多自形形成的足迹和藏文字母。神山的东南叫嘉达(rgy stg)的岩石山中一处岩石上有,开启圣地大门的大师科布·罗珠同美所拿柱杖、所骑马、所带狗的足迹。

神山还有一处至今家喻户晓的修行岩洞叫阿嘎修行岩洞(取此名字是因为在此岩洞中的白岩石上有自形藏文字母“阿”字),色拉班智达对其修行岩洞有专门的介绍,他写道,“瑜伽大师名为阿米夺登桑吉,父亲叫多吉扎西,母亲是科布家族的索朗拉姆,生于兔年,在其中年到香顶斯郎神山东部的一处岩洞修行了九年,在九年他专心修行根除恶趣之法,并后达到心境合一的成果,成就过后拿着一木棍在岩洞的门上写道根除恶趣之心咒,至今仍能够看见。在其晚年由神山东南方向属于温多(dbu mdo)山的悉达(gzhi bdg)拉泽扎降(lha btsn drg rgyl)邀请讲法,当时先派了化身杜鹃鸟但因为阿米夺登桑吉身形弯曲而不便骑上,所以转化生为野人背其至,在那里为悉达们传因果法。随后返回自己的修行岩洞时,到岩洞上方时,看到很多恐惧的现象,此时他用法术制伏了那些妖魔鬼怪,并在厚重的岩石上印下其弯曲的背腰,此印记至今仍在在神山南脚下的峡谷里,用岩石堆积起了一小堡,在其上插有很多经幡,在小堡里树立放着阿米夺登桑吉的背腰印记的岩石,朝圣路途中都会在这里磕头并转圈,平时有人得鬼病(kdon nd)时,都专门到此处转圈,听说很多人在转圈过后都会恢复等”。[5]

四、香顶斯郎神山崇拜仪式

香顶斯郎作为土生土长的域拉、悉达,作为圣地的山神,作为周围人们心目中从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的,存在他们记忆中是情感和心灵认同的圣地,对神山的敬畏和祈求、崇拜表现在他们丰富多彩的仪式,而这些仪式有特殊日期隆重期和日常的平淡期,仪式中表现世俗情感修行情操相交替重合的现象,这些仪式既有藏民族古老传统延续的共性,又有本土化的个性。

带有更多世俗情感的仪式,如煨桑、抛洒隆达、拉泽等,更多倾向于香顶斯郎作为世俗性的山神衍生出来的。而带有更多超俗高尚修行情操仪式,是具有宗教性质仪式,如磕头、朝圣等。但香顶斯郎作为山神和圣山一体的神灵,很多仪式是交叉、重叠的,是不能清楚区分开来的。在这里介绍的是带有更多本土化的神山仪式节日。

由于新龙长期处于十分封闭的状态,使其保存了许多古朴、神秘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如藏族十三年节在藏族其他地方已消失难见,但新龙至今仍保存得很好。早期,像藏族所有古老神山在斯巴苯教影响下的祭祀法,香顶斯郎传统的祭祀也一样丰富,祭祀中的血祭与后期的雍正苯教和佛教的教义相违,并与山神本质的转变也相违。现所运用祭祀仪式是,科布·罗珠同美在原来的祭祀法上有所改良,并由“后期付藏师桑昂岭巴开启朝圣路过后,专门向祭祀神山的所有人们传达雍仲苯教和佛教的神山祭祀法,山神本质的转化,也使祭祀中的很多仪式法也需要改变,如用朵玛、糌粑、青稞粒、牛奶代替以往的血祭”。[5]等所整理的一整套圣山祭祀法。

新龙的五个苯教寺庙都会在一年一度的谷多(dgu gto)中,三天的羌姆(chm)舞中,一天专门是跳由伏藏师桑昂岭巴创造的香顶斯郎神山羌姆舞,其中木乃寺三天的羌姆中两天都有香顶斯郎神山羌姆。

综上所述,在新龙山峦起伏、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下,当地人们都会把自己周围险峻的山峰作为神山信仰,并深信每座山都有山神,并把它当成灵魂的归宿点,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从神山信仰中衍生出一整套的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神山祭祀仪式,早期在斯巴苯教影响下的仪式和后来雍仲苯教和佛教影响下的仪式,表现出仪式从世俗性到宗教性的转变。由于当地浅薄的教派意识和浓厚的传统意识,神山崇拜表现出世俗化和宗教化交叠重合的现象,它既是能帮助人们实现世俗的需求,也能通过朝拜修行获得成就、脱离轮回等宗教需求。而香顶斯郎作为三大神山之一,现更多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圣山。他的影响力遍布新龙整个地区,与新龙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影响着新龙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神山信仰使得至今神山周围的自然环境都保留的很完善,并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环保意识。

猜你喜欢

圣山苯教山神
苯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
巴尔斯圣山徒步大会
山海经之人身羊首山神
圣 山
安达的圣山
从热巴舞蹈中剖析苯教文化遗存
《山神的孩子》创作感言
山神的孩子
苯教象派创始人象帕及其影响刍议
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