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藏茶马古道对泸定岚安兴衰的影响

2019-02-19黄惠烽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互市茶马藏区

凌 立 黄惠烽

岚安历史悠久,它是泸定县开辟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唐代以来的各种文史资料均有记载,只是名称在各朝各代各异。据《泸定县地名录》记载:“唐朝名罗岩州,明朝名岩州,清嘉庆名岚州,民国时改为岚安” 。据《新唐书》记载:“雅州西……四百里之外有罗岩、当马、三井……等十七部落……皆羁縻州也,以首领袭刺”。由此看出,“罗岩州”是唐宋时期在岚安一带设立的羁縻州,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罗岩羁縻州改为岩州安抚使,因此“岩州”之名始于宋代,非明代才有。

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在《岩州在明代》一文中写道“世皆知有黎、雅、碉门(今天全)、河州、打箭炉、化林坪、泰宁(今道孚八美),而不知沈村与岩州也,汉代去今已远,沈村之湮没,尚不足怪,明去今300余年,岩州亦随明史湮没,故老无传其要地者,则可慨矣。”[1]随历史湮没的除沈村、岩州外,河州、化林坪、泰宁等地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殊不知这些都曾是川康间历经繁华的重镇。

贯穿历史看泸定岚安,其兴衰变化无不与穿梭其中的川藏茶马古道息息相关。这条茶马古道,是藏汉等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走廊,它在历史上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探索川藏古道及穿梭其中的历史重镇,对研究大渡河流域的民族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缘起

茶马古道是指在中国西部的川、滇、藏等地区,汉藏民族间因“茶马互市”而产生的“古道”。茶马互市的主要内容是以茶换马,或以马换茶。简单说就是藏区需要茶叶,而内地需要马匹,正是因为这种需求促使了茶马互市的产生。当然,茶马互市也不局限于茶和马之间的交换,期间也充斥着双方所缺之物品。

茶叶是藏区人民不能缺少的食物和饮料。在高原地区,人们以肉食乳饮为主,需要以饮茶化解油腻。当饥肠辘辘之时,喝上一碗酥油茶能使人浑身增添力量,全身暖和;当精疲力竭时,喝上一杯热清茶能使人消除疲劳,提神醒脑;当喝上一碗浓茶时,能解毒疗疾,消病去邪。以茶渣喂小孩,能使小孩身强力壮;以茶喂马,可以催膘助肥;以茶喂奶牛,能使奶牛奶量增加。如同粮食、水、火一样,茶叶是藏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藏区并不产茶叶,茶叶盛产于南方,特别是四川、云南等地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产茶区,因此川茶输藏、滇茶输藏就成为自然。

《明史·食货志》:“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储边易马。官茶间征课钞,商茶输课,略如盐制。”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是重要的物资。内地的产马地区集中在东北、内蒙、西北一带。在西北一带的秦州、熙河等地的马匹体格高大,非常适合于作战使用,川西一带的马匹由于体格小,不适宜作战使用,因此,那时期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集中在西北地区,川西的茶马互市仅限于羁縻各少数民族之间[2]。

茶马古道在中国境内有三条主干线,分别是青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除此外还分布着很多支线。宋代时期,藏区与中原的交往仍然是经过甘青地区,只有四川境内藏区的部落首领贡使经过黎、雅至中原。而滇藏茶马古道主要由云南的产茶区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为中心,经大理、怒江、迪庆等地到达西藏的昌都和芒康,这里成为了滇藏、川藏古道的重要汇合点。[3]

二、唐朝时的川藏茶马古道与罗岩州

(一)唐朝川藏古道

唐朝时期,随着唐蕃的往来日益密切,青藏道已是西藏与中原往来的主要交通要道,双方使者携带所献茶叶、马匹和其他日常消费品,经此道进行交往、联络,这条古道后称为“唐蕃古道”。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由长安出发,行程一个月后到达柏海(今青海扎陵湖),松赞干布派兵在柏海迎亲,并于当地成亲,后文成公主行至玉树措陇滩,渡通天河,经勘巴沟到贝沟,后进藏。公元710年,吐蕃与大唐再次联姻,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并在贝沟见到文成公主派人雕刻的佛像。最初的唐蕃古道还不能称为茶马古道,随着后来茶马互市的日益增加,“唐蕃古道”渐成“茶马古道”。从各种资料看出,青藏道主要是政治、军事原因开拓的官道,同时称为商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一条“旄牛道”(牦牛道),从成都、邛崃出发,经雅安、荥经、汉源,过化林平至沈村,经磨西到达木雅草原(今新都桥、塔公一带)的旄牛王部中心。这条旄牛道被称为最早的茶马古道,它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段。此条自汉代就已存在的大道名为“大路”,亦称为“大茶路”。至唐代,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越来越大,朝廷开始实行榷茶制,川茶逐渐被运至西北互市,部分茶叶经雅安、天全运至藏区。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罗岩初隶属黎,后隶雅。雅州西有通吐蕃道三:曰夏阳,曰夔松,曰始阳。四百余里之外有罗岩、当马……”这里“四百余里之外”大约就是指邛崃山脉以西折多山以东,今天的岚安、金汤、鱼通等地。这说明,在唐朝时另一条自雅安经天全,翻越二郎山,到达岩州的小道已产生,这条道路后来被称为“小路”,也称为“小茶路”[4]。茶路所经之处,造就了不同的川藏重镇,重镇间也历有变迁,汉为沈村,唐为黎州(现汉源县清溪镇)、雅州(现雅安)。

(二)唐朝时罗岩州

任乃强先生在《泸定考察记》一书中记载着:“泸定各镇,开辟最早者,南唯沈村,北唯岩州”。唐代时罗岩州的人口越来越多,而此时盘形中心的沼泽地已全部干涸,人们开始向盘形中心居住和耕作。与此同时,经天全、罗岩州到西藏的驿道慢慢形成,这条驿道直到清朝都是川藏交通、商贸和军事要道,岚安因此也成为茶马古道的一个重镇。羁縻州是唐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州,岚安在唐代时被设置为龙岩羁縻州,是众多的羁縻州的最大者《旧唐志》列黎州所辖五十四羁縻州之首。罗岩州被冠于“四百里外”之首,说明罗岩州在唐朝时已是一个大部落,发展规模较大。

据岚安现存“四呷坝遗址”,从出土陶器残片的陶质陶色分析,专家推断其时代大致在汉朝到唐朝时期。同是岚安的“呷北遗址”,1987年文物普查时鉴定为汉代聚落址。此外,岚安今还在使用的80年前管道饮水工程,专家实地考察后,粗略计算了整个管道有上万多节陶管,从管体的设计到安装,到深埋的深度,其科学性都非常强。从此处找到的陶管残片,专家推断陶管是在四呷附近制作的。从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及当时工程的水平看,岚安早在唐朝时文化层次已经比较高。

三、宋元时期的川藏茶马古道与岩州

(一)宋元时期川藏茶马古道

茶马贸易在唐朝逐渐兴起,但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却在宋朝。宋代时,吐蕃政权处于分裂状态,中原政权内忧外患,外部不能抵挡周边入侵,内部文人党争不断,但综合对比看,宋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唐朝相比,都达到了新高度。宋代的茶叶贸易非常发达,中原多地建立了茶叶贸易区,并且建立了与少数民族茶叶贸易关系,茶马互市得到了高度发展,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宋朝的以茶易马,一方面保持了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集中了精力与西北地区的契丹、西夏和女真等政权斗争,另一方面以茶易马解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求。到宋神宗熙宁六年,西北茶马道受阻,马道阻塞导致了马源告急,而宋朝仍然需要大量战马,为此,茶马互市的重点从西北转移到了西南地区,四川的黎州、雅州开始茶马互市,碉门发展成为蕃汉贸易集市,每年以数百万斤茶叶运往康区,再转至乌思藏。

元朝之后,藏区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汉藏之间的交往更加紧密,这时期青藏道仍然是汉藏交往的主要交通大道。但由于元朝统治者来自畜牧业发达的草原,那里马源充足,因此元朝对藏区的马匹再没有像之前那么依赖,茶马互市的重视程度略有降低,甚至一度沉寂。但因吐蕃部落对茶叶的需求量仍十分巨大,为了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羁縻和挣取税收,元朝政府仍然实行榷茶制度,只是这一时期主要从藏区输入土特产为主。

(二)宋元时期岩州

宋朝时,碉门(今天全)处于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了藏汉交易的集中地。岩州与碉门一山之隔,两地之间存在古道,自雅州经川水(今天全河),向西翻越马鞍山,五日可到岩州。自岩州顺大渡河而下至妥渡,又有古道称为罗岩路,经磨西、新兴至吐蕃。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罗岩羁縻州改为岩州安抚使,因此“岩州”之名始于宋代。岩州在宋代已设置茶仓,茶仓作用是储茶,以待客商交易,并与西蕃易马。

到了元代,因无须“番马”使用,川茶私自之禁不严,“置榷场于碉门、黎州与吐蕃贸易”。此时近边的汉人遂得规利,岩州的汉人大多数在此时迁来。

四、明朝时的川藏茶马古道与岩州

(一)明朝时川藏茶马古道

从明朝开始,茶马互市受到朝廷的重视,并且制定了严格的榷茶制度,川藏道逐渐兴起,并逐渐成为汉藏交往的“官道”和“商道”。据文献记载,四川的茶叶在明太祖时期就主要由黎、雅输入藏区。明代川藏茶道分为“南路”和“西路”,“南路”(又称“黎碉道”)以打箭炉为集散中心,“西路”(又称“松茂道”)以松潘为中心集散地。为了缩短运输距离,明太祖下令开辟了从碉门到岩州的“碉门路”,并在岩州设卫,以保茶路畅通。明朝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数百万斤四川茶叶输往康区,并转至乌思藏。据资料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川岩州茶仓规定,上马给茶120斤,中马70斤,下马50斤。”[6]

(二)明朝时岩州

随着历史和朝代变迁,川康间的重镇也发生了变化,从汉代的沈村,唐代为黎州、雅州,到宋代为碉门(今天全),元代为河州,再到明代为岩州。岩州在明朝时达到鼎盛期。“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卫所三百二十九”,岩州竟与重庆、泸州、叙州、西昌、冕宁等同为川边重镇,可见明朝时岩州的地位之重。明朝时岩州处于鼎盛发展期,已开垦土地达1万多亩,并设有官府、衙门、较场、刑场等,这些遗址现在犹存。明代岩州为“长官司要地,寻建军卫”,故为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的要塞。

据《明史·食货志》:“凡贩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隐不讥者,并论死。”在藏区,老百姓“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在那时的重要性,而岩州当时就设茶仓,以运打箭炉或在岩州交易,当时打箭炉尚未兴市。这条茶马官道在明朝已发展到了大规模的运送茶、盐、马匹、药材、皮毛等,岩州在此时的地位远高于当时的打箭炉。

五、清朝时的川藏茶马古道与岚州

(一)清代川藏茶马古道

到了清代,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管理,设置了站台,茶马古道变得更加畅通,但茶马互市的制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制度”。虽然放宽了茶叶的输藏,但是藏区沿线的各种商品大量增加,如皮革、黄金、虫草、贝母等被运往内地,而内地的丝绸、布料、铁器也运往藏区[6]。到乾隆后期,内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此时再也没有大量马匹的需求,马匹的购买来源主要来自东北、内蒙和西北,且茶叶种植广泛,边民再也不拘于与政府交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茶叶,茶马互市日渐衰落,最终走向了尽头。

(二)清代岚州

到清朝康熙年间,泸定桥修通后,开辟了另一条新道,经雅安、荥经、清溪、化林坪、泸桥镇、烹坝,然后到达打箭炉,岚州失去必经要道的优势而慢慢冷清,人迹罕至,道路荒芜。与此同时,打箭炉日渐发达,泸定边民逐渐被汉化,岚安的地位日渐轻微,并逐渐沦为孤绝之地。民国时,岚州改称为岚安,昔日繁华的重镇已是鲜有人至。

现今的泸定县城,在明末清初之时只不过是区区的“西蕃村落”,境属沈村。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建铁索桥,桥成后,外地商人云集泸定经商,到宣统三年(1911),泸定被设置为县治,逐渐成为内地与康定货物传输之地。

康定在元代时期尚是荒凉野地,商人路经此处只得搭帐篷竖锅桩,权作住宿。直到明朝,康定才形成村落,四十八家“锅庄”先后形成,日渐繁荣起来,成为茶叶的集中销售地。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炉厅,从此“汉不入蕃,蕃不入汉”的规矩逐渐被打破,大批藏商、陕商、川商涌入康区,打箭炉逐渐繁华,成为了各种蕃汉贸易总汇之所,亦茶市要区,打箭炉在清代发展达到了高峰,为西陲一大都市。

总之,岚安的发展与川藏茶马古道的繁荣兴衰息息相关,这条古道的发展影响着川藏高原市镇的兴起与衰落。研究川藏古道及穿梭其中的历史重镇,对研究大渡河流域的民族和历史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纵观历史,川藏古道既是一条经济线、文化线,同时又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它凝聚着藏汉人民深厚的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藏区与中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泸定岚安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DFWH007-1。)

猜你喜欢

互市茶马藏区
中国边民互市研究回顾与述评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茶马古道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加快河口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茶马古道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
明代蒙汉互市贸易的建立及发展演变——以市口变化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