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代的汴水诗

2019-02-19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4期
关键词:汴河

张 倩

一、汴水与汴水诗

汴水,最早称作“济水”,也叫“荥渎”、“灉水”。春秋时期,汴水称作“邲水”。战国时期,王贲沿古汴水从板渚到大梁开挖一条河道,“这条渠沟,基本上是沿着大禹治水的排水渠道开挖的,并且有一段就在古汴河的旧地”①。到了秦代,被称为“鸿沟”、“狼荡渠”、“莨菪渠”。至东汉时,又称“浚仪渠”、“汳水”。魏晋依旧称其为“汳水”,“汳,《后汉书·明帝纪》作汴,盖后人避反字,变从卞,而至今相沿不改矣”②,“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入睢阳城中,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又东至彭城县北,东入于泗”③,“又东南过下邳县西,又东南入于淮”④。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汴水从河南荥阳板渚出黄河,向东经过中牟县,汴州(又称浚仪、大梁,今开封市),陈留,雍丘(今杞县),襄邑(今睢县),宁陵,宋城,虞城,砀山,萧县,至彭城(今徐州)与泗水相汇,又流经下邳(今邳州),至淮阴流入淮河。

隋炀帝下令在大业元年开挖的一条大运河,就是著名的通济渠。“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榖、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⑤“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榖、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柳,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⑥因此在隋代,不仅有一条古已有之的汴水,还有一条在大业元年新挖的运河通济渠。在初唐时期又改称广济渠、“汴水”⑦,由于河流泥沙含量大,又称为“浊河”。开通于隋的通济渠在唐代的航运价值很高,人们称之为“汴水”、“汴河”、“汴渠”、“广济渠”、“浊河”、“南汴”;而沿泗水入淮历史久远的汴水从唐代开始被称作“古汴水”、“古汴渠”、“汴水古道”、“旧汴河”、“北汴”,“唐自天宝以后,汴水湮废”。⑧

关于隋通济渠的流向目前争议很多,谭其骧、史念海、陈桥驿、青山定男等学者认为,通济渠并非沿泗水流入淮河,而是自汴州以下东南行,沿蕲水河道,经过埇桥至盱眙入淮。通过翻阅史料文献,阅读相关的研究性著作和论文,笔者赞同谭其骧、史念海等学者的观点,且认为隋代通济渠与唐代广济渠流向一致。唐代汴水(通济渠、广济渠、汴河、汴渠、浊河、南汴)是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向东流经中牟县,汴州(又称浚仪、大梁,今河南开封),之后与古汴水分流转向东南,经过陈留(今属河南),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属河南),宋城(今河南商丘市),谷熟(今属河南),下邑(今河南夏邑),永城(现属河南),之后进入今安徽境内,流经埇桥(今安徽宿州),灵璧(今属安徽),虹县(今安徽泗县),后流入今江苏境内,流经泗洪(今属江苏),泗州(今属江苏),盱眙(今属江苏),至对岸临淮(今属江苏)流入淮河。关于隋唐汴水流向,《全唐文》中有李翱的《来南录》:“庚子,出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淮。辛丑,及河阴。已巳,次汴州。”“又二月丁未朔,宿陈留。戊申,庄人自卢又来,宿雍丘。乙酉,次宋州,疾渐瘳。壬子,至永城。甲寅,至埇口。丙辰,次泗州,见刺史假舟,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风逆天黑,色波水激,顺潮入新浦。”⑨亦可见其流向。《读史方舆纪要》也有考订:“今考汴河故道,自河阴县东北十里广武涧中,东南流过阳武、中牟县界,至开封府城南,东流过陈留杞县北,又东过睢州北、考城县南、宁陵县北,而东经归德府城南。”“自隋以后,则由归德府境东南流,达夏邑、永城县南而入凤阳府宿州界,东南流经灵璧县及虹县南,至泗州两城间而合于淮。”⑩

综合上述研究可知,汴水在唐代有南北两条,既包括沿泗水入淮的古汴水,也涵盖隋代开凿的自汴州以下东南流的汴河。本文所论汴水诗即以此为基础。目前学者在研究汴水时涉及到一些汴水诗,如刘希为《隋开通济渠与汴水改流考辨》⑪一文中引用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两首汴水诗以及白居易的《长相思》,来论述唐后期古汴水仍能通行。王力平《唐德宗朝汴河水利之争的由来与影响》⑫引用孟郊、白居易的汴水诗,说明黄河南下侵袭使汴水泥沙含量较大,有“浊河”之称。王俊《揭秘安徽隋唐大运河》⑬列举李敬和皮日休的汴水诗,肯定了汴河在漕运史上的股肱之用。许大畅《白居易“寄家符离”考》⑭文中以白居易的汴水诗《汴河路有感》、《埇桥旧业》和《西原晚望》中的地域描写为依据,认为白居易的“符离县私第”是位于汴河沿岸的埇桥。陈俊志《中晚唐五代洛阳开封地位消长对比研究——以漕运为中心》⑮引用李敬芳的汴水诗强调了汴水漕运之于唐代社会的重要性,此外又列举杜牧的汴水诗歌阐明唐代汴水流域的气候特征。王中俊《唐代汴州诗歌探微》⑯对唐代的汴州诗歌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在论及诗歌主题时,作者列举许浑、李商隐、李敬芳、皮日休、王昌龄、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汴水诗作,以此阐明汴州诗歌内容丰富,以及在主题上表现出的多样性与趋同性。上述文章虽涉及汴水诗,但都是用汴水诗来例证作者阐述的某一观点,或只是从某一角度论述汴水诗,对诗中蕴含的主题内容、艺术特征、感情基调都较少涉及。汴水沟通了黄河与淮河,目前专门以“汴水诗”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少,但是对“淮河诗”的学术研究成果颇多。如日本学者内山精也对“淮河诗”的研究著述有《长淮诗境——〈诗经〉至北宋末之演变》⑰、《长淮诗境(南宋篇)——爱国、忧国的意识形态》⑱;湖南师范大学杨武飞的硕士论文《南宋淮河诗研究》⑲对南宋淮河诗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淮河诗研究成果,为笔者研究唐代汴水诗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研究的基本资料,本文所收集整理的汴水诗歌研究包括以下几类:第一,诗人亲临汴上创作的诗歌作品;第二,借汴水以古讽今的诗歌;第三,由汴水触发离情别绪的作品;第四,诗歌内容涉及汴水沿岸城市;第五,诗歌中的典故意象代指汴水流域。

二、汴水诗的主题

1.纪行离别

在唐代,由于水运较之陆路更加省时、便利,使得自京城去东南各地或由江南地区入京,汴水都成为必经之路。“长安至汴州道连通东西两京,它所沟通的东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中央与这里的联系最紧密,由于运河贯通江淮、黄河三大水系,其他南北各地商旅也多至两京路汇总。”⑳

汴水在唐代作为航运要道,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体现在汴水诗中,纪行离别诗所占比重最大,约有125首,占整个唐代汴水诗的一半左右。汴水优越的地理位置,许多文人不论是初次见面还是相识已久、途中喜逢还是相约同游,都写下了大量别离诗,汴上独特的景致风光也令文人流连以纪行寄情。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送僧澄观》,姚合《送裴大夫赴亳州》、《送徐州韦仅行军》,李商隐《汴上送李郢之苏州》,韩翃《送田仓曹汴州觐省》、《送高别驾归汴州》,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贾岛《送令狐绹相公》等都是汴水离别诗之佳作。试看张祜的《汴上送客》:

河流西下雁南飞,楚客相逢泪湿衣。张翰思归何太切,扁舟不住又东归。(张祜《汴上送客》)㉑

此诗是一首典型的汴水送别诗,诗人在汴喜逢故友,转眼又是离别之际,运用“张翰思归”言友人的思乡之情、归隐之志,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白居易的汴水诗多纪行之作,其父白季庚曾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在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在此地度过童年,他在日后行旅途径汴水之时,创作许多纪行诗: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宿荥阳》)㉒

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桥埇旧业》)㉓

《宿荥阳》讲述诗人在外四十载,而今行至汴水夜宿荥阳,昔日的总角少年已是知命之年,眼前之景不复当初、物是人非,抒发对时光流逝的哀叹。《埇桥旧业》则以写实笔法记录埇城现状,揭露地方官吏横征暴敛之恶。

除表达诗人入汴的见闻感受,有的纪行诗描述了汴水之上的货物运输及沿河贸易,再现了唐代汴水流域的繁荣景象。例如王建《汴路即事》、王维《早入荥阳界》:

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回看故宫柳,憔悴不成行。(王建《汴路即事》)㉔《汴路即事》描述了诗人来到汴水的所见所闻所感,全诗的独特之处在于描述了汴水沿岸货运的繁荣之景。

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王维《早入荥阳界》)㉕

荥阳是汴水上游城市,诗歌描述中不难看出荥阳街市之多、商业之盛以及市井气息之浓,诗人用细致的笔调渲染汴水沿岸城市的市井喧嚣的日常,体现出市民化倾向。

2.酬赠唱和

除表达纪行离别,汴水诗中也有许多酬和之作。唱和最初指歌唱时的此唱彼和,其源头可追溯至古史传帝舜与皋陶“乃赓载歌”, 此后的《诗经·郑风·萚兮》中有:“叔兮伯兮,倡予和女。”㉖此外《荀子·乐论》写到“唱和有应,善恶相象”㉗,发展到后来以诗相酬答谓之曰“唱和”。唐以后唱和也称“唱酬”,纵观整个唐代,许多诗人热衷于酬赠唱和,他们之间相互呼应并集结成集。其中李白、杜甫、高适恰逢在汴上偶遇,就写下许多诗歌来记载彼此间深厚的友谊及这段难忘经历,杜甫写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遣怀》,李白有《对雪献从兄虞城宰》,高适作有《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赠别晋三处士》。又如李绅在开成元年曾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颍观察使。开成五年转任淮南节度使,入京拜相,结束在汴州的任职。在汴期间,李绅与众多诗人进行唱和,白居易有《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祖咏有《酬汴州李别驾赠》,刘禹锡有《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

除李绅外,令狐楚也曾任汴州刺史,其间与白居易、刘禹锡、王建等人唱和酬赠,留下大量诗篇,白居易有《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韵》、《和汴州令狐相公新于郡内栽竹百竿拆壁开轩旦夕对玩偶题七言五韵》、《令狐相公拜尚书后有喜从镇归朝之作刘郎中先和因以继之》,刘禹锡有《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途次大梁雪中奉天平令狐相公书问兼示新什因思曩岁从此拜辞形于短篇以申仰谢》、《令狐相公俯赠篇章斐然仰谢》,令狐楚也有回诗《节度宣武酬乐天梦得》。试看:

梁园修竹旧传名,园废年深竹不生。千亩荒凉寻未得,百竿青翠种新成。墙开乍见重添兴,窗静时闻别有情。烟叶蒙笼侵夜色,风枝萧飒欲秋声。更登楼望尤堪重,千万人家无一茎。(白居易《和汴州令狐相公新于郡内栽竹百竿拆壁开轩旦夕对玩偶题七言五韵》)㉘

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海峤新辞永嘉守,夷门重见信陵君。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幸遇甘泉尚词赋,不知何客荐雄文。(刘禹锡《酬令狐相公赠别》)㉙

蓬莱仙监客曹郎,曾枉高车客大梁。见拥旌旄治军旅,知亲笔砚事文章。愁看柳色悬离恨,忆递花枝助酒狂。洛下相逢肯相寄,南金璀错玉凄凉。(令狐楚《节度宣武酬乐天梦得》)㉚

白诗题目介绍创作背景,是为喜和汴州刺史令狐楚在郡斋内新栽竹子重整园林,在与诸友造访时所作。西汉梁孝王所建东苑(又称兔苑、兔园)以高长的竹子闻名于世,年代久远园子已废昔日盛景不复再现。经令狐楚重新修整,并重新栽种青翠绿竹,园子恢复了往日繁华,夜色下竹影婆娑,风动竹响,园内的夜景入目在前。刘禹锡的《酬令狐相公赠别》运用信陵君的典故,信陵君“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将侯赢奉为座上客礼贤下士,诗人将令狐楚比作信陵君。颈联一句诗人以松菊、鸳鸿自况,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偃蹇坎坷,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令狐楚知遇的感激,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令狐楚的《节度宣武酬乐天梦得》回顾了自已来汴州任职之景,诗中运用“愁看”、“离恨”、“凄凉”等语抒发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伤感和惆怅。

在令狐楚与刘禹锡、王建等人的众多唱和诗中,有的诗歌也反映了唐代汴水沿岸的繁荣富庶。王建在《寄汴州令狐相公》中也写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通过茶肆酒铺的热闹之景衬托汴州之繁华。刘禹锡在《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之》中亦有“八方通货溢河渠”,强调汴水航运的重要性及在货物运输上的股肱之用。

3.咏史怀古

先秦《诗经》中就有追忆历史、感慨国家兴亡的传统,如《国风·王风·黍离》:“《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㉛东汉班固作有《咏史》诗,第一次以咏史为题目,是真正意义上的咏史怀古诗。此外张衡在《东京赋》里叹古今兴亡之变,阮瑀作《咏史诗》二首,王粲也作有《咏史诗》,西晋左思有《咏史诗八首》,东晋袁宏有《咏史诗》二首,南朝刘骏写有《咏史诗》,鲍照也作有《咏史诗》,江淹有《杂体诗三十首·其一十三·左记室思咏史》。到了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写作更是盛行一时。汴水诗作为唐诗的一部分,其咏史怀古诗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约六十余首。作为唐代重要的运道之一,汴水以其独特的历史面貌,成为众多诗人藉以咏史抒怀的对象。据史载: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开渠,引榖、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㉜,因此隋堤柳也成为咏史诗的重要意象。试看: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炀天子,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白居易《隋堤柳·悯亡国也》)㉝

白居易以汴河隋堤上的柳树叙兴亡之事,旨在告诫统治者不要沉迷于奢侈享乐,当以前朝为鉴。前四句介绍了隋堤柳的现状,后转到栽植柳树之景,大业末年暮春,炀帝南下江都游览,沿线百姓苦不堪言,炀帝此举倾举国之力势必造成政局动荡,“龙舟未过彭城閤,义旗已入长安宫。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国家危矣。“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告诫统治者要吸取前朝历史教训,不要放纵骄奢以致亡国,当以史为鉴。

唐代汴水诗中还有诗歌直接以汴水为诗题,抒写家国之怨,以达到讽谏目的。比如李益《汴河曲》、罗邺《汴河》、胡曾《咏史诗·汴水》、汪遵《汴河》、徐凝《汴河览古》。试看: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李益《汴河曲》)㉞

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罗邺《汴河》)㉟

《汴河曲》全诗笔调洗炼,炀帝行宫如今早已破败,今昔盛衰对比使诗人倍感惆怅,用语浅近直白却能引人深思。罗邺的《汴河》则着重写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劳民伤财,表现百姓的怨愤,并借此来讽刺炀帝告诫当朝者,抒发古今兴亡之叹。

除以古讽今抒发黍离之悲,还有诗歌从正面肯定炀帝开槽运河之功绩,对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判。比如李敬方《汴河直进船》、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㊲

《汴河直进船》在开头一句肯定了汴河的功绩,从正反两面进行评判。而皮日休这首诗从正面直接强调大运河在唐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南北运输的重要通道,并且指出隋炀帝若非奢靡游玩以致亡国,其功绩可与大禹相当,应得到公允评断。

三、汴水诗的艺术特征

汴水诗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诗作命名的成熟

“中国古代诗歌的题目大致有截取诗歌字句为题、即事立题、沿袭古题和命题等制作方式,这些方式至到唐代才发展完成”,唐代也有“延续前代缘事立题和模拟乐府题目的制作方式”㊳。汴水诗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命名已经成熟,且诗题较长。简单来说,笔者认为阅读时能够一口气读完不需要断句的题目是短篇诗题,比如《汴河》、《夷门》;而在阅读时,根据题目意思需要停顿做句读(含一次及以上),这样的题目是长篇诗题,长篇诗题中有的字数多达七十余字。例如《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弘农公杨凭也,为御史李夷简所弹)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诗题记叙弘农公杨凭德才兼备,御史中丞李夷简与之素有嫌隙弹劾杨凭,杨凭被贬临贺尉,被贬三年后,终被重新重用,诗人内心欢乐,为向好友杨凭表达祝贺,因此写了这首五言排律,题目中即详细介绍酬赠对象的经历,被贬的始末,将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夏初,与侯补阙江南有约,同泛淮汴,西赴行朝。庄自九驿路先至甬桥,补阙由淮楚续至泗上,寝病旬日,遽闻捐馆。回首悲恸,因成长句四韵吊之》也是汴水诗中的长题典型。

唐代汴水诗中诗作命名的成熟,表明唐代诗人在写作汴水诗时对题目创作的自觉意识加强,体现出诗题的写作是从无意识到自觉能动的创造过程,汴水诗也是唐诗创作趋于成熟的一个有力佐证、重要标志。

2.意象、典故的运用具有地域特色

在文学创作中,诗人常受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域风格的影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㊴。可见地域不同,诗人气质不同,其所作的诗歌自然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烙印。魏征在《隋书》中亦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㊵。既说明了南北文学的不同之处,也从侧面言明地理环境对文学的重要影响。唐代汴水诗之所以能有如此灿烂辉煌的成就,与汴水独特的风景密不可分。汴水诗中有三个典故最常出现,体现出汴水的地方特色。

一是隋堤和隋堤柳。“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船之人,护其阴凉。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万姓栽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㊶唐代汴水诗中涉及隋堤、隋堤柳等意象的诗歌约88首,占汴水诗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诗歌或咏史怀古抒发千古兴亡之叹,或讽谏怨刺寄寓诗人政治理想,或以古讽今劝诫统治者以史为鉴。

二是梁苑、梁王兔苑、梁苑客这一典故。《史记》中载:“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㊷梁孝王刘武的兔苑就坐落于汴水沿岸,在宋州宋城县东南十里,现如今河南开封。“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㊸唐代文人来到梁苑遗址,见昔日盛极一时的梁王菟园物是人非,不免吊古伤今,感慨世事变迁。

三是夷门、侯赢、信陵君。“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㊹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军进兵邯郸,赵请救于魏。魏王命晋鄙驻扎军队在壁邺,持观望态度。侯生献计,让如姬盗晋鄙兵符给信陵君。信陵君率领晋鄙军,救赵退秦。侯生为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面向北方自刭。夷门是战国魏都城的东门,唐代旧址在汴水沿岸汴州城内,即今天开封城内东北隅,因在夷山之上,故谓之夷门。夷门抱关后多用来指隐居地位卑微的贤者,有知遇之人得到赏识重用。故登临汴水河岸的夷门故址,唐代诗人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慨。

3.诗风质朴平实清新流丽

纵观整个唐代,从初唐直至晚唐,汴水诗用语平实、质朴简洁、直抒胸臆、清新流丽,无论是抒发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积极进取精神,亦或表达苦闷彷徨、悲观失望的幽微心曲,多以质朴平实、直白浅近之语道出。试看: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宋之问《初宿淮口》)㊺

逆旅逢佳节,征帆未可前。窗临汴河水,门渡楚人船。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王维《千塔主人》)㊻

朝乘汴河流,夕次谯县界。幸值西风吹,得与故人会。君学梅福隐,余从伯鸾迈。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孟浩然《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㊼

千万长河共使船,听君诗句倍怆然。春风野岸名花发,一道帆樯画柳烟。(杜牧《汴人舟行答张祜》)㊽

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罗隐《汴河》)㊾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馀柳可藏鸦。岸傍

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曾笑陈家歌玉

树,却随后主看琼花。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

黎阳有古家。(吴融《隋堤》)㊿

《初宿淮口》讲述诗人夜宿淮口,因去国还乡触发离愁别绪,用语平淡真切。《千塔主人》讲述诗人在汴水行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细致的笔调描写汴水沿岸的百姓日常。孟浩然、杜牧的诗歌都是赠别友人之作,抒发了浓厚的离情别绪。罗隐的《汴河》与吴融的《隋堤》都是咏史怀古诗,通过今昔对比,吊古伤今,抒千古兴亡之叹,直抒胸臆浑然一体,全无佶屈聱牙之感。

上述诗歌的创作从初唐绵延至晚唐,主题不同、内容各异,却有共通之处,诗歌的语言风格质朴简洁、通俗流畅、平淡自然、清新流丽。

四、汴水诗的感情基调

就诗歌的感情基调而言,唐代汴水诗整体上体现出伤感、忧郁的情绪和意蕴,用语悲切,情韵凄婉。

白居易在汴水沿岸的宿州符离度过童年,其的创作许多汴水诗均有描写沿岸之景,比如反映农村凋敝、百姓无着的《茅城驿》:

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白居易《茅城驿》)〔51〕诗人行旅途中路过此地,被眼前所见之景所震撼,满眼都是残垣断壁、萧条荒芜,整首诗情感悲戚,反映了百姓生活之艰难。

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白居易《汴河路有感》)〔52〕

《汴河路有感》是白居易重归故里,来到汴水之滨,故乡已物是人非,借此抒发愁苦之感。

除了表现行旅的忧伤、思乡的客愁,还有部分诗作用语流丽,意境自然,以汴水两旁的景色入诗,清新自然描景如画。比如王建的两首诗:

晚泊水边驿,柳塘初起风。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去舍已云远,问程犹向东。近来多怨别,不与少年同。(王建《汴路水驿》)〔53〕

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回看

故宫柳,憔悴不成行。(王建《汴路即事》)〔54〕

王建的《汴路水驿》与以往的汴水诗相比,多了几分闲适和从容,先以恬淡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夏季汴上晚景图,后则抒发诗人的离别之怨。《汴路即事》则着重展现汴水的远景,最后话锋一转,通过两岸的隋堤柳以此感叹世事变迁。

上文提到汴水诗中多酬和之作,这些唱和诗整体上体现出惺惺相惜之感。孟郊与陆长源之间的酬唱和曲令人动容:

夷门贫士空吟雪,夷门豪士皆饮酒。酒声欢闲入雪销,雪声激切悲枯朽。悲欢不同归去来,万里春风动江柳。(孟郊《夷门雪赠主人》)〔55〕

好丹与素道不同,失意得途事皆别。东邻少年乐未央,南客思归肠欲绝。千里长河冰复冰,云鸿冥冥楚山雪。(陆长源《答东野夷门雪》)〔56〕

陆长源与孟郊不仅是主宾,也是朋友,更是知己。孟郊的《夷门雪赠主人》是在自己离别之际写给朋友兼幕主陆长源。陆长源写了答诗回复孟郊,首联是对友人的宽慰,尾联写景,把孟郊喻比“云鸿”,劝慰其度过人生的寒冬。

汴水咏史诗多引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史实典故。例如:

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流从巩北分河口,直到淮南种官柳。功成力尽人旋亡,代谢年移树空有。当时彩女侍君王,绣帐旌门对柳行。青叶交垂连幔色,白花飞度染衣香。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枝好。驿骑征帆损更多,山精野魅藏应老。凉风八月露为霜,日夜孤舟入帝乡。河畔时时闻木落,客中无不泪沾裳。(王泠然《汴堤柳》)〔57〕

王泠然的《汴堤柳》讲述炀帝开凿汴河,劳民伤财终致国家灭亡,结尾两句“河畔时时闻木落,客中无不泪沾裳”以伤感悲切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此外,胡曾的《咏史诗·汴水》、汪遵的《汴河》、徐凝的《汴河览古》写作手法相似,借古讽今抒古今兴亡之叹,有的汴水诗作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悲恸之情。试看《哭汴州陆大夫》和《乱离》:

利剑太坚操,何妨拔一毛。冤深陆机雾,愤积伍员涛。直道非无验,明时不录劳。谁当青史上,卒为显词褒。(张祜《哭汴州陆大夫》)〔58〕

天下无义剑,中原多疮痍。哀哀陆大夫,正直神反欺。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为君每一恸,如剑在四肢。折羽不复飞,逝水不复归。直松摧高柯,弱蔓将何依。朝为春日欢,夕为秋日悲。泪下无尺寸,纷纷天雨丝。积怨成疾疹,积恨成狂痴。怨草岂有边,恨水岂有涯。怨恨驰我心,茫茫日何之。(孟郊《乱离》)〔59〕

陆长源在德宗贞元十二年授任宣武军行军司马,管理汴州政事,在贞元十五年二月知留后事,为乱军所杀,许多昔日的挚友听到陆长源遇害的消息都悲恸不已,张祜和孟郊的这两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之下而作。《哭汴州陆大夫》诗人运用陆机蒙冤而死和伍子胥被吴王所杀冤死的典故,暗指陆长源一身正气却为造反者所杀害的残忍事实。孟郊的《乱离》全诗用语恳切深沉,表达了对造反者的愤恨,对友人的思念、追忆之情溢于言表。尾联“怨恨驰我心,茫茫日何之”,诗人更是将内心喷薄而出的悲怆、愤懑发挥到极致,读之无不受其感染。韩愈也作有汴水诗,描述这场暴乱: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韩愈《汴州乱二首》)〔60〕第一首诗对叛乱者的杀人暴行进行批判,刻画了暴乱后汴州凄惨之景。第二首诗表现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悲惨境况,表达诗人对叛军恶行的痛恨及对百姓的同情。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发现,汴水诗不论是表达离情别绪,还是与友人酬赠唱和,亦或是咏史怀古,整体上体现出伤感忧郁的情绪意蕴,用语悲切,情韵凄婉。

汴水诗之所以呈现出忧郁感伤的感情基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汴水作为一条重要的交通动脉,在唐代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人流与物质汇聚于河道之上,文人们往来于汴水之上,多是离家赴京、去国还乡、送别故友,其离愁别绪自能受流水之感发而形之于言,诗人在汴水行旅途中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多寓于所作诗歌之中,因此唐代的汴水诗作大多具有了一种忧郁、伤感的情绪意蕴。

二是汴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隋炀帝以举国之力开凿运河,但最终却加速了隋朝二世而亡。唐代诗人来到汴水,不仅能够激起诗人的黍离之悲,更能引发对隋亡的哀叹惋惜,进而告诫当世的统治者应以史为鉴,吸取前朝亡国的历史教训。故而汴水诗多具有咏史怀古、借古讽今、讽谏劝诫的意蕴,尤其是中唐以后的汴水诗悲切的劝诫意味更浓,晚唐更甚。

综上所述,汴水诗的创作从初唐绵延至晚唐,贯穿了整个唐代,从侧面见证了唐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同时期不同诗人因不同的原因来到汴水流域,留下三百余首汴水佳作。这些诗歌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固然不同,但由于汴水这一纽带,使得这些汴水诗之间既有差异性又存在同质性。汴水诗整体上体现出伤感、忧郁的情绪和意蕴,用语悲切,情韵凄婉,这与唐代诗歌整体展示的昂扬向上蓬勃奋进的乐观进取精神迥乎不同。后期汴水诗其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有向宋诗过渡的趋势。本文意在通过研究唐代汴水诗,使这条古已有之历史上重要的交通动脉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期对汴水地域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注释:

① 张爱存:《汴水考》,《淮北煤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② 郦道元撰、宜都杨守敬纂疏、门人枝江熊會贞参疏、森鹿三氏寄赠:《水经注疏卷二十三》钞本,《阴沟水·汳水·获水》,京都大学图书,第21页。

③④ 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正》,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55—561、591—603页。

⑤㉜ 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3、686页。

⑥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页。

⑦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44—45页。

⑧⑩ 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46,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104、2110页。

⑨ 董浩等编:《全唐文》卷638,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42页。

⑪ 刘希为:《隋开通济渠与汴水改流考辨》,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⑫ 王力平:《唐德宗朝汴河水利之争的由来与影响》,《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第2期。

⑬ 王俊:《揭秘安徽隋唐大运河》,《江淮文史》2007年第5期。

⑭ 许大畅:《白居易“寄家符离”考》,《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

⑮ 陈俊志:《中晚唐五代洛阳开封地位消长对比研究——以漕运为中心》,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⑯ 王中俊:《唐代汴州诗歌探微》,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⑰内山精也:《长淮诗境——〈诗经〉至北宋末之演变》,朱刚、益西拉姆译,《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12月13日。

⑱内山精也:《长淮诗境(南宋篇)——爱国忧国的意识形态》,朱刚译,《东华汉学》2013年第17期。

⑲ 杨武飞:《南宋淮河诗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⑳ 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5页。

㉑㉒㉓㉔㉕㉘㉙㉚㉝㉞㉟㊱㊲㊺㊻㊼㊽㊾㊿〔51〕〔52〕〔53〕〔54〕〔55〕〔56〕〔57〕〔58〕〔59〕〔60〕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99 年版,第 511、444、446、299、125、449、360、334、427、283、654、508、615、51、126、159、524、655、687、446、446、299、299、373、275、115、510、374、337页。

㉖㉛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1、95页。

㉗ 安小兰译注:《荀子·乐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5页。

㊳ 李树军:《中国古代诗歌题目在宋代之前的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㊴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86页。

㊵ 魏征等撰:《隋书》卷76,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㊶ 汪若海:《麟书·炀帝开河记》,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6页。

㊷㊹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851、1019页。

㊸ 葛洪集、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全译》卷3,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猜你喜欢

汴河
沈括与北宋大运河
汴河兴废,居然和北宋国运有关
汴河兴废,居然和北宋国运有关
汴河兴废,居然和北宋国运有关
《清明上河图》赏析报告
一百单八将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