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时代境遇与方法论自觉*①

2019-02-19邬丹

实事求是 2019年1期
关键词:灌输方法论马克思主义

邬丹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对于任何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意识形态都是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和基础。新时代,我国社会利益分化严重、社会格局重大调整、价值取向多元,意识形态工作既面临新机遇也须应对新挑战。事实表明,尽管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必须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的新标准及新形态,以破解当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

一、审视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面临的现实境遇

时代是考量理论的“坐标系”,是把握意识形态最深刻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场域的变化与挑战的升级,这昭示着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审慎研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要将其置于全新的时代境遇和国际国内环境中,要以面临的现实挑战为出发点,以现代人的思想政治状况为考察对象,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为最终目标。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1.向内看:国内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2]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构成威胁。目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影响减弱,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群体领导干部和青年中出现理想信念动摇、信仰缺失和理论自信缺乏等问题。(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存在“悬空化”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脱节严重,对一些民众疑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缺乏有力解释,表现为理论回应乏力。如共产主义是遥远未来的社会形态,那么它与当今现实有什么关系?当前利益多元化、思潮多样化是客观事实,是否还需要立主导、谋共识?(3)网络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手段滞后、方式单一。宣传教育的手段、方式是实现民众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因素,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传播方式的广泛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载体的多样性大大提升,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教条化、空洞化、单一化,宣传方式落后、宣传效用递减等问题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2.向外看: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复杂。目前,“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一些西方媒体仍然在‘唱衰’中国”。[3](P209)在这种国际與论格局下,突破西方意识形态围猎,化解国内外意识形态风险,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主要体现在:(1)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围堵和遏制的境外势力逐步扩大。国际上关于中国“陷阱论”“威胁论”等在更多的国家有了市场。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我国周边一些国家也开始随声附和,逐渐将意识形态渗透“矛头”“枪口”对准中国。(2)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辐射面大大增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话语主导地位,设置攻击性议题,发起话语攻势,将局部问题全局化、一般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交锋加剧。同时,青年群体被视为意识形态争夺的关键资源,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覆盖圈,意识形态斗争难度升级。(3)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种传媒针对我国加强舆论攻势。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一切技术手段对我国发动“攻心战”,比如加强转播台、卫星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西方话语,低层次、低收入、低学历的网民成为被蛊惑煽动的主要对象。

二、标准及依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方法论体系构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带有理论性和政治性的思想体系,必须通过教育宣传等方法得到民众认同,才能发挥其凝心聚气的强大功效。因此,应在遵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下,积极构建以“个体—社会”为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体系。个体维度下方法论体系的构建,应注重个体主体性及内化作用的发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及方法论体系的标准构建需要贯彻新思想、新理念,把握新趋势,不断增强这一体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1.个体内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运行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是指教育主体依据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将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输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认同并自觉接受这一意识形态,并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意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涉及教化和内化两个环节。内化过程实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渐次发展过程,是从思想政治信息的输入到个体心理的形成再到思想观念的完善,从而最终转化为自己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关切大众的日常生活,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要注重个体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均衡发展和内在转化,要注重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使个体对马克思主义可以正确反映、科学把握,最终自觉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更具生命力。民众的认同感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因此要坚持人民立场,充分考虑受众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关注受众的切实感受和真实反馈,增强民众的认同感,这是个体维度下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方法论体系构建的依据。

2.自身及人的社会政治化的运行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个体层面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和社会层面主流意识形态个体化的辩证统一过程。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二者紧密互动中达到互相影响与制约,通过共同作用推动两大运行过程的正常运转和功能发挥,以实现受众认同与践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自身及人的社会政治化运行过程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认知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模式的能动过程。[4](P5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与社会政治化的运行过程是同构的,最终目标是将个体培养成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行为取向的社会人和政治人,其基本结构模式为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介体——教育对象。其中教育主体包括三个层次即国家主体,群体主体(如党政各级组织、工会、共青团等),个体主体(领导者及具体工作者);教育内容即政治社会化的信息(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介体即方法与途径(侧重于由外及内的传递、管理、宣传);教育对象即个体与群体。在这一模式运行过程中,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积极灌输与引导的结合,要强调现实政治和社会的需要,体现出工具价值理性及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性与权威性,要着眼于思想意识的宏观驾取、战略导引,这是社会政治体系维度下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方法论体系构建的依据。

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体系构建应贯彻新思想、新理念。新时代是国内外局势深刻变革的时代,在历史新起点、发展新前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体系构建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精准思维,强化问题导向、政策导向、改革导向,以新的思想和理念进行指导,把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在规律,积极进行方法创新。(1)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科学方法论思想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科学方法论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思维方法、调研方法、学习方法等,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创新性、逻辑性的体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要从学懂弄通做实这一科学方法论思想入手。(2)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注重教育对象主体意识与创造意识的提升。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情怀,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国家治理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时教育方法创新还要紧跟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步伐。(3)秉持新发展理念,优化方法论体系。由于方法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建构标准、规律、结构、功能等要素,所以在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创新理念,处理好内涵与外延、传统与现代、创新与协调、开放与共享、具体与抽象、历史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同时兼顾协调性、开放性,最终实现共享的目的。

4.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创新的新趋势。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与逻辑,方法论体系的构建,前提是对方法有全面深刻的分析,特别是对方法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时代是创新理论的“指南针”,社会发展的新气象和大趋势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体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对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1)特色化趋势。根据自身地域特色,利用自身独有资源因地制宜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就要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和接受方式,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地方资源,特别是一些红色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落地生根。(2)现代化趋势。马克思主义要保持生机活力,就要紧跟时代,彰显时代特征。新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时代,随着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性的教育方法将是未来的主要体现,自媒体、智慧课堂等新平台新载体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将会大量运用。(3)科学化趋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也需要坚持科学的理性思维,从而探寻教育方法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根据体系内在的运行机制、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功能,使其越来越系统化、规范化,具体表现为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及系统化运用,构建多维立体式、现代开放式的方法体系,使方法的运行产生整体效应。

三、个体维度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方法自觉

把马克思主义由外在的理论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仰,这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又要重视主体内在的自觉认同,要不断完善内化机制,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体系。在方法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从个体内化运行机制出发,考虑受众的主体性;在方法选择方面,坚持“基于接受”“主客统一”“打动人心”,注重对接受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的研究。具体方法探析如下。

1.坚持“基于接受”:把握“主体—效果—过程”接受图式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运行机理。

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主体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5](P1)接受法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择取、整合、内化、外化及践行,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主体—效果—过程”接受图式及其运行状态的一种方法。(1)要注意满足接受主体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及满足不同接受主体的需要。接受主体的需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由于人的需要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复合体,具有动态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2)要增强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接受效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现实性、具体性出发。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审慎研思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辩证把握“现实的人”的必要条件,是切中公众关切的研究出发点。(3)要加强对接受过程各个环节中影响因素、机制规律等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如何取决于接受的程度,应拓宽其相关理论研究,特别是对接受过程规律的研究,探讨不同教育模式的接受效果,为增强接受法的实效性提供学理支撑。

2.坚持“主客统一”:促进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者主体性在自我教育中的双向互动。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身内在的思想运动,自觉接受外界的积极影响,克服外界的消极影响,主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认识转化和行为控制,以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方法。[6](P223)作为人的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体现,自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制高点,是受教育者自我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教育者要积极激发受教育者自我学习与教育的动机,在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受教育者自我反思、自我疏导、自我纠正、自我提升。同时,教育者在整个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应恰如其分,要主动作为,也要有所不为,在坚持主导地位的条件下提倡多样性、实现双向互动。作为教育者,自己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时刻把准教育方向。(2)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我教育要求个体能够自发自觉地选择并认同新思想新理论,使自我与社会有机融合。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因,促使其内在思想的转化。(3)充分发挥自媒体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自媒体依托博客、论坛、即时通讯等新型媒体,这种网络载体是传递信息、加强交流、凝聚共识的一种新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因时而新,要加强对自媒体的使用和管理,要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效运用自媒体进行正面引导,提升大众的自我教育能力。

3.坚持“打动人心”: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心理咨询法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各种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干预,使其认知、情感、态度、信念等发生变化,摆脱心理困境,达到心理健康与平衡的方法。现代社会正处于阶层分化、利益格局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期、容易导致心理认同弱化、思想矛盾激化的现象。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结合起来。(1)全面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增强教育针对性。文化多样化趋势下,教育对象的心理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施教者对个体进行问诊把脉,寻找矛盾点,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精准施策式心理辅导。(2)探索当下不同社会群体需要的心理咨询法。时代在变革,人们将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若不做好充分准备、将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咨询法的制定与实施应讲究科学性、多样性、精准性,应注重与日常教育、隐性教育、情感教育相结合。(3)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随着大数据时代、网络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工作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不仅需要强化专业本领和政治素质,还要不断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宣传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的方法路径,这也对意识形态工作者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要求。

四、社会政治体系维度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方法自觉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以传输为主的系统过程,是教育主体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输给教育对象的过程。“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7]因此,社会政治体系维度下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必须从社会政治层面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方法的构建依据应侧重于教化层面;方法的特性应体现宏观战略性、意识主导性、方法原则性;方法的运行方向应侧重于从内到外;在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应注重对实事求是的方法、理论灌输法、导控型方法、信息转化法、控制论方法等研究,具体方法探析如下:

1.实事求是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就是坚持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具体实际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1)吃透理论。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彰显马究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学习。(2)联系实际。不仅要紧贴社会生活实际,更要切中大众思想实际,在保持理论原旨的基础上着眼于对象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在传播理论过程中有效解答人民群众在现实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与务实作风,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3)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和途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运用好学习方法、调研方法及思维方法等;要在策略的具体实施细节上讲究艺术性,严守真、平、情、活的准则,在阐释深度上有新拓展、在宣传表达上有新气象、在推动实践上有新举措。

2.理论“灌输”法。理论“灌输”法由来已久,是指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新时代运用理论“灌输法”必须讲求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1)正确认识理论“灌输”法。灌输不是单向度的理论传达,而是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受众意识基础上的双向互动的一种传输模式,它不但注重心灵上的沟通、更关注思想意识上的强化。在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性、权威性的同时,还要寻找国家意识形态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结合点。(2)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目前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宣传方面,存在空洞化、边缘化的情况,这无法有力回应现实中其他思潮的挑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自身要加强学习意识,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将宣传解释这一思想,用这一思想凝聚民众共识当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来抓。(3)实现“灌输”方式与途径的多样性。由于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单一的“灌输”方式已不能实现既定目标,要注重理论灌输、实践灌输、显性灌输、隐形灌输等的结合,实现从统一灌输形式向多层灌输形式的转变,从静态灌输到动态灌输转变,增强实效性,最终实现将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3.导控型方法。所谓导控型方法是指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为宗旨,坚持正确的宏观导控、政治引领,以防控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法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的制度建设为抓手,建设一个强大坚实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发挥导控型方法的主体优势。(2)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想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创新导控方法,如调控方法、评估方法、决策方法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协调性、聚合性的原则,充分发挥引导和调控的功能,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凝聚力。(3)构建导控型方法体系过程中,要坚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兼具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传播好中国故事,要用有力的理论、数据、话语批驳各种错误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猜你喜欢

灌输方法论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