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审计路径探究
2019-02-19许文龙宜昌市夷陵区审计局
◆许文龙/ 宜昌市夷陵区审计局
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工程质量情况关系到公众安全和民生福祉,是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保证工程质量是避免财政支出严重浪费、促进政府资金发挥效益的重要前提,因此,审计机关重视投资项目工程质量不仅是防范风险、保障公共安全的需要,也是确保公共资金高效利用、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的时代要求。
一、工程质量审计是投资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对工程质量有关内容都有着严格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分别对工程质量的保证、参建方的质量责任做了明确要求。投资项目审计中的工程质量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或受托机构运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对工程质量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审计署颁布实施的《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需要对国家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进行审计时,应当检查勘察、设计、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资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及对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进一步将“工程质量情况”列为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重点内容。由此可见,在法理层面,工程质量审计是投资审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工程质量审计在性质上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截然不同,前者是审计机关对后者行为的再监督,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监督评价活动,相关技术标准、合同文件及批准的设计资料等都是审计人员开展工程质量审计业务的重要依据。
二、投资项目工程质量审计路径分析
基于审计实践经验,笔者将工程质量审计的内容分为管理制度审计和工程实体审计两个方面。管理制度审计指审查被审计单位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运行是否积极有效。工程实体审计指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建设内容进行检测,验证工程实体是否满足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开展管理制度审计可为确定工程实体审计的范围、重点提供依据,但前者发现的问题往往与工程质量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只能定性判断工程质量发生风险大小,因此管理制度审计不能替代工程实体审计。
(一)管理制度审计的侧重点
一是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了质量方针和目标,目标是否可行;是否成立了质量管理组织,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明确了质量管理职责,有无质量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建立了文件控制、内部审核执行程序;是否制订了质量预防控制措施等。二是审计制度执行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询问、观察等方法寻找问题线索,验证被审计单位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例如,可通过检查验收资料上有无相关工程师的核准意见及签字,进而判断在项目实施中是否执行了控制程序;通过询问操作人员,得到有无进行质量技术交底的信息线索;通过亲临现场,到仓库察看材料、设备储存方式是否妥当,检查入库前有无经过质量验收。三是给出评价和建议,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质量管理制度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有力推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工程实体审计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障
工程实体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将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的环节、影响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等作为审计重点。例如:通过目测法对路面平整度、油漆光滑度、防火喷涂密实度等进行感官判断;通过实测法检验构件尺寸大小、垂直度等是否满足规范标准要求;利用专业设备,通过理化试验、超声波探伤或钻芯取样等手段来检测实体性能是否达标。通过现场勘查发掘工程质量线索,应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质量问题。
一是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对直观可视工程实体,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现场测量实体尺寸、清点数量等方式直接取证;为验证隐蔽部位的疑点,审计人员可进行破坏性试验来寻找偷工减料线索。例如,在某校教学楼建设项目审计过程中,通过翻阅资料,审计人员没有找到外墙保温砂浆验收记录,便以设计图纸为依据,经过现场外墙饰面凿除抽点取证,发现只有少数点位存在保温砂浆施工痕迹,且施工厚度均不达标,经多方查证,审计人员得出该分项工程存在偷工减料问题和有严重质量缺陷的结论。二是材料不合格,以劣充好。审计人员可从清单项目入手,检查主材投标报价是否明显低于市场或成本价,材料有无质量合格证书,充分收集以劣充好线索。例如,在某公路建设项目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工程量清单中路肩项目投标价明显低于成本价,对此被审计单位含糊其辞,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经现场勘查发现,原应为碎石材料施工的部位,实际却是就地取材的土石混合料,审计人员严格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并依法提出了处理处罚意见。三是工程实体性能不达标。审计人员可通过现场抽样取证(往往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配合进行),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工程质量隐患。例如,委托检测机构对混凝土构件钻芯取样,将样本进行试验检测,判明构件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三、当前工程质量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一)理论不充分,业务开展难度大
工程质量审计专业技术性强,在此领域研究成果少、相关审计理论欠缺,且现阶段审计资源配置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业务开展需要。虽然现阶段部分审计法规对工程质量审计提出了要求,但从近年来投资项目审计业务情况来看,工程质量审计仍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针对以上现状,审计机关应加强工程质量审计理论探索,对好的经验和方法多总结、推广,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审计案例汇编成册,供广大业务人员参考学习,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审计人员则应及时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对工程建设领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工程质量审计业务本领,壮大投资项目审计队伍。
(二)定位有偏差,监督效果不明显
在审计实践中,虽然有些地方审计机关将工程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但对工程质量审计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一是部分审计人员将审计监督与质量监督管理混为一谈,没有建立对质监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审计范围不全面。二是有些审计人员针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单纯认为通过核减相应工程造价即完成任务,没有发挥以审促改的作用,与宏观层面、制度上的深层次要求更是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对于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不仅要紧盯建设和施工单位的管理效果,还要注重对监理及质量监管部门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审计监督的全面性,推进政府、社会监督管理力度大幅提升。为扩大审计成果转化,开展工程质量审计应坚持问题查处和整改督办并重,打破审计只聚焦工程实物的局限性,增强规范建设管理行为、堵塞制度漏洞的实效性。
(三)技术不完善,事后审计风险高
随着投资建设项目新模式、新工艺、新方法的出现,审计机关用传统的事后查阅资料开展审计的模式已很难发现深层次质量问题。不论从技术方法获得途径,还是审计介入时间来讲,当前工程质量审计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容易出现审计不到位、结论不准确的问题,审计风险较大。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大力开展跟踪审计,基于参建单位的现场质量管理,在项目建设全周期对隐蔽工程、质量控制薄弱部位实施再监督,将质量隐患消除在项目投入使用之前,降低审计不到位风险。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更好地服务工程质量审计业务,同时采取“以干代训”的方式,在实务操作中锻炼和培养工程质量审计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