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教育实现军民融合浅探
2019-02-19易有明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张序言陆军勤务学院
◆易有明/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张序言/ 陆军勤务学院
长期以来,军队审计专业教育和地方高校审计专业教育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军队拥有自己独立的审计专业教育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基本上依靠自身资源培养军队审计人才,与国民教育体系相互分离。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军队院校停止招收财务、会计、审计专业本科生,军队审计人才供应出现了断档。为确保军队审计人才供应,需要加强审计专业教育军民融合,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审计人才。
一、新时代要求审计专业教育军民融合
(一)军民深度融合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从当前情况看,国防和军队建设现有资源供给与强军需求还不相适应,我军传统建设发展模式与全面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求还不相适应。只有更加注重军民融合,整合一切优质资源,利用一切先进成果,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强军事业才能加快发展。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强调要以开放、共享、统筹、转化为着力点,以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为抓手,持续推动重大改革,推动试点示范,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
(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是军民融合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军民融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着力解决军队建设发展矛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军队人才培养成本、缩短培养周期、提高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军民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军队院校停招相关专业本科生导致审计人才供应断档
随着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的深入推进,军事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各学科专业不断向打仗备战聚焦,军队院校不再承担财务、会计、审计等军队审计相关专业本科学员培养任务,停招财务、会计、审计专业本科生。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军队审计的外部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已然引起了审计方法、技术和对象范围的改变,这些巨大变化都要求军队审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人才队伍承担相应的审计职能,而军队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审计专业教育,这就迫切要求我军在审计专业教育方面寻找新的出路。
二、审计专业国民教育不能满足军队审计实践需要
(一)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课程安排不足
军队审计实践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知识体系,而目前国民教育中审计专业教育90%以上集中于社会审计的财务报表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课程安排不足。军队审计是典型的国家审计模式,兼有内部审计的特点。从军队审计面临的环境来看,作为审计对象的军队单位与政府机关的特点相似,在军队审计实践中除保障性企业审计和社会审计报告核查等业务外,很少涉及社会审计的范畴。由于我国审计专业绝大多数是从会计专业转换而来,课程设置中会计的色彩还较浓,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也多以社会审计为主,还未能做到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平衡发展,因此,传统的审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军队审计人员知识体系构成的需求。
(二)工程审计课程安排不足
从军队审计实践看,基本建设审计作为军队审计一项重要职能业务,除包括军事设施建设项目审计和造价核查两大类主要业务外,还囊括军队独有的战场设施审计、军用土地管理审计、停止有偿服务审计、农副业基地审计等专项任务,其中战场设施审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审计人员的工程审计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审计人员熟悉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学科知识,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港口、机场、洞库、桥隧等工程专业知识。然而目前审计专业国民教育对于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安排几乎没有。
(三)基础课程安排不足
从近年军队审计发展来看,审计涉及的知识范畴已经扩展到多个学科领域,涵盖了管理、经济、工程、信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军队审计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运用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对各种情况做出正确判断,提出合理审计意见。面对种类繁杂的审计对象和数量庞大的审计任务,相对单一滞后的基础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军队审计机构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四)大数据审计技术课程安排不足
军队审计实践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利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在大数据环境下,军队内部存在形式种类多样的信息系统,海量的电子数据,数据分析工作量巨大;从军队审计自身建设来看,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法规制度数据库、工程计价软件、军队审计信息系统等一大批软件应运而生,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软件操作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而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的审计、会计专业仍然传授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开设的大数据审计技术课程也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操训练,无法满足军队审计机构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三、多措并举推动审计专业教育军民融合
(一)完善组织领导
为确保审计专业教育军民融合顺利实施,应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顶层设计。具体讲,应由中央军委审计署牵头组织实施,统一管理和组织审计专业教育军民融合工作。从军队审计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设计审计专业教育军民融合的发展规划,制定审计专业教育军民融合方针政策,负责审计专业教育军民融合的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和协调等。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有意向和培养能力的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采取灵活方式进行人才共同培养。
(二)转变思维模式
民参军院校应转变固有思维模式,面向军队审计工作实际,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具有“厚基础、宽专业”的课程体系。把财会知识只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的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纵向深入;从单一的审计学科为主,向相关学科诸如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法学等领域跨越。
(三)调整国民教育阶段课程
一是调增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有关课程,使学生熟悉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有关业务;二是调增法律、计算机、信息技术、采购、绩效管理等课程,为开展军队信息系统审计、采购审计、绩效审计等打下良好的业务基础;三是调增工程审计有关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构造、建筑工程识图、工程造价、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等,以适应军事设施审计的需要;四是调增前沿审计技术课程,如基于云计算、航拍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审计前沿技术方法。
(四)合理安排岗前培训阶段课程
地方大学毕业生被军队审计系统招录后,应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中央军委审计署可依托军队院校和训练基地建立新聘任审计人员培训制度。由于新聘任审计人员来自地方高等院校,没有军队工作经历,对军队运行管理体制、经济业务流程和其他军队知识不了解,思想政治素质还无法满足军队要求,审计培训课程设置应重点放在思想政治、军队认知和军事经济相关知识培训方面。结合实际,由军内院校承训,开设军事基础(包括军队组织管理体制和军兵种基本知识等)、军队财务管理、军队会计、军队审计、军事采购、军事装备、军事设施(营房、机场、港口、管线、通讯等)管理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