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精准分类 扩面提质
2019-02-19■郑晖
■ 郑 晖
今年以来,浙江省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向着建设全国示范的方向加速推进。随着全市万人动员大会的召开,《湖州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落地出台,精准分类扩面提质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扩面工作快速推进
湖州市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工作加速扩面铺开。全市已有483个居民小区32万户实施精准分类,覆盖率达73.9%,较上年增长21.6%。在8月15日生态文明日暨万人动员大会后,吴兴区和南太湖新区新增78个精准分类小区,原定2020年实施的138个小区提前纳入2019年精准分类扩面计划。全市已有3.3万家单位实施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比2018年增加了5000多家,增幅为15%,分类参与度、质量显著提升。
(二)垃圾减量提效明显
2019年以来,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易腐垃圾量快速增长,送入焚烧厂处理的其他垃圾量明显下降,出现了增长拐点。全市生活垃圾焚烧量由3187吨/日降至3024吨/日,减少了5%;易腐垃圾收运量达到652吨/日,较2018年增长了52.3%。易腐垃圾的质和量同步提升,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本级餐厨中心吨餐厨垃圾发电量从37度提高到42度,增长13.5%;提油3911吨,有效保证了餐桌上的安全;南太湖垃圾焚烧发电厂吨垃圾发电量从334度提高到了394度,增长17.8%。按年焚烧100万吨垃圾计算,可多发电6000万度。
(三)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湖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于今年8月1日修订实施,对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设施建设、分类要求及有关罚则进行了明确,为湖州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拉开了垃圾分类工作标准化、制度化的序幕。牵头编制了《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湖州市餐饮企业分类投放指南》《新建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设施标准》等分类标准文件,形成了《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设计指导手册》,统一小区垃圾清运房面积要求、功能布局、设施配置等标准,从规划源头解决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功能不全、标准不一的问题。德清县出台全省首个垃圾分类县级地方标准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州市始终坚持讲方法、重实效,正逐步走出一条独具湖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道路:
(一)在分类收集上下功夫,“广试点、抓扩面”
在湖州“三站三定”垃圾精准分类模式全面推进的总要求下,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形成了“八仙过海”“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一方面,小区分类模式多样化。创新推出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物业化、桶安家、桶管家、虎哥等多种模式,全市生活垃圾精准分类覆盖率达73.9%,居民知晓率达98%以上,参与率超60%,准确率达98以上。另一方面,街面分类撤桶趋势化。减桶减量是提高分类质量,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载体和目标。今年以来,全市逐步推行撤桶减桶、定时定点分类模式。长兴县在全省率先开展沿街商铺垃圾“无桶化”定时定点音乐线收运,目前,全市城区范围内42条主要街路撤桶并实现定时分类收集,街容街貌、分类质量实现“双提升”。
(二)在深化管理上下功夫,“严执法、强监管”
坚持以管理为导向,以监督考核为抓手,强化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体责任,实现各领域监管全覆盖。一是检查全覆盖。出台《湖州市机关单位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市、区县建立机关部门定期检查制度,各级分类办及街道、社区每月开展单位强制分类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纳入机关单位的全年考核体系。建立单位分类和餐厨垃圾分类“红黑榜”制度,定期通报。联合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整治工作,今年8 ~ 10月,共处罚12672例,罚款49万余元。二是监管全方位。湖州市已成为全省唯一的垃圾分类智慧平台建设试点城市,并启动湖州市无废城市——垃圾分类智慧大脑综合管理平台相关建设工作。目前,三县均已建立智慧管理平台,并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功能模块,市本级已建立环卫信息化监管系统、易腐垃圾全程智能化管理平台、飞灵垃圾分类管理平台等,现正在整合资源,以易腐垃圾为主线,让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湖州垃圾分类“一张图”大数据管理。
(三)在回收利用上下功夫,“建体系、市场化”
针对湖州市回收利用体系上的短板,加快回收站点建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一方面人工智能两手抓。依托精准分类小区推进,建立小区垃圾回收点,市本级现已设置智能回收柜230个。同时,由第三方垃圾分类服务单位定期开展固定回收日等活动,方便市民投递。今年以来,市本级共回收废纸、金属等5.58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8.7%。另一方面政府市场两促进。美欣达与龙泉街道合作,在龙泉街道华丰一社区等设立回收站,整合“铛铛师傅”,日均回收量达到600~700公斤;湖州市环卫处今年共收运大件垃圾1231吨,装修垃圾3万余吨,通过与市场化企业合作,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8%(剩余不可利用部分焚烧或填埋)。
(四)在末端处置上下功夫,“提能力、补短板”
积极加大处置能力的提升和多样化对应终端的建设,确保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一方面提能力。南太湖垃圾焚烧厂四期顺利运行,安吉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已完成9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场(一期工程)及五个垃圾中转站(埭溪、双林练市、西凤漾、南浔镇和菱湖)等项目基本建成,年内垃圾处置能力将达到6250吨/日,率先在全省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垃圾焚烧、餐厨设施全覆盖。另一方面补短板。大力推进园林、建筑垃圾(渣土)等处置利用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鹿山园林垃圾处置中心建设,现已完成方案设计和相关准备工作,准备招投标;拟将市陌及红丰中转站改造资源回收站,现已制定可行性方案;加快推动湖州市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PPP项目,实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现已进入可研阶段。
下一步,湖州市将始终坚持狠抓分类不松劲,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全力以赴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上快车道,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一是深入试点,找准前进方向。结合浙江省关于高水平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精神,以“推动市民一次性养成习惯”为导向,紧盯“垃圾接驳点的优化、减桶定时、物业化管理、新建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的配套”等环节,深入开展多样化的试点探索,抓紧形成符合湖州实际的精准分类模式,做到统一分类标准、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处置标准、统一治理体系和统一保障机制“五个统一”,让分类推进更有章法、更有效果。
二是党建引领,广泛参与发动。围绕小区居民分类参与度出现滞缓的现象,紧盯增量抓上门入户,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此基础上,积极结合“红色物业”,围绕垃圾分类“三进楼”专项行动,加强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同事朋友、带动子女亲友、带动周边邻里参与,有效提升小区居民参与率。到2020年,力争城区居民小区精准分类实现“全覆盖”。
三是补齐短板,加快设施建设。针对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加快各类处置设施尤其是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提升全市餐厨垃圾处置能力,满足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精细化要求。同时,全力做好松鼠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等陈腐垃圾的处置,加快园林垃圾处置站点、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切实形成完备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力争2020年底,城乡生活垃圾总量增长基本实现零增长。
四是建好平台,强化智慧管理。年内力争完成以易腐垃圾管理为主的智慧化管理平台一期建设。下一步,将把管理覆盖至可回收垃圾等其他垃圾,并涵盖收集、中转、暂存、处置等全过程监管的管理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城与乡、政与企的管理资源,形成统一的管理力量,并逐步开设分类投放搜索引擎、积分查询兑换等功能,打造垃圾分类的智慧管理“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