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族意识的体育旅游自然主义审美意象分析

2019-02-19李海珍

社会科学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族旅游体育

李海珍

(南京工程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体育不仅是一种基于强身健体的个体生理活动,更是一种基于沟通交往和文明辐射的群体社会活动。而以体育活动为体验内容的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态的新模式和新增长点,本身就整合了修身、养性、社交等多层次文化意涵。因而对体育旅游所进行的超越经济层面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审美意义甚至政治意义上的认知和分析,不仅不显牵强违和,反而是对体育旅游业态能够在更为宽广、深层、多维的角度提供建设性指导和战略性规划。在现代经济体系下、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体育旅游,也正需要这种复合性视角、异质化维度的关照和分析。

一、民族意识视野中的体育旅游及其文化意涵

旅游的核心环节是体验,体验的对象往往是文化,而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民族、区域特色,是一个民族国家用以区别其他同类的最本质、最底层的特征。作为广义文化范畴中行为文化的组织部分,体育运动具有世界性的文化诱因正是其对一个民族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基本生存状态的象征性表达。因此,将体育及其相关资源纳入到旅游业并加以利用和规划,本身就是对一个民族的行为文化的有意识输出,是对一个民族原始生命状态的现代化设计和布局,意义深远。

(一)文化意义上的体育旅游意涵分析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也是旅游业一个全新的课题与概念。所谓体育旅游,业界普遍认为,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旅游是指在旅游中用户所从事的各种与体育相关的愉悦身心、强身健体、文化交流的活动及其与旅游企业、体育企业、旅游地及社会之间所有关系的总和。狭义的体育旅游是指用户在一定的体育设施及其资源的基础上所从事的旨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锻炼、健身与社会交往等各种需求的旅行活动,其中包括登山、漂流、攀岩、钓鱼、探险、参加与参观各种体育比赛及其场馆等等。总之,体育旅游将体育与旅游融为一体,既扩大了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影响力,又拓展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空间,是一种能够促进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丰富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社会活动。

而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或者说被大众日益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客体,都会表现出特定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及其行为方式,所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其文化内涵。其中,体育旅游主体的文化内涵是指在体育旅游过程中旅游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旅游心理、旅游性格、旅游品质及其旅游行为方式等民族文化的属性。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主体是体育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及其负载者[1]。一个国家的体育旅游事业无论怎样深受外来文化及其思观念的影响,都会与其民族长期延续下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其宗教信仰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鲜明的民族个性与特色,并在体育旅游主体的旅游行为及其旅游方式中表现出来。如我国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对多元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与相互学习的传统民族心理及其心态,而表现在体育旅游中,就是人们对于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的倡导、支持与观赏,以及把它们演变成了我国体育旅游中一些重要项目与资源等等,而所有这些在体育旅游中旅游主体的民族文化心态就是我国体育旅游主体的文化内涵。譬如我国全国各地的人们对于南方的赛龙舟比赛、侗族的舞龙头比赛、瑶族的舞人龙比赛、景颇族的舞蛇龙比赛、阿昌族的耍象龙比赛与土家族的舞草把龙等的热情参与或者观赏心理及其精神需求等。其次,所谓体育旅游的客体文化内涵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旅游地为了满足旅游主体的需求为其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的思想及其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旅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2]。由于地理环境及其气候条件对于人们心理、性格及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其自然条件也会孕育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及不同民族精神气质的体育运动项目,处于热带地区的国家多水上运动,处于高寒地区的国家则多冰雪与登山项目,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其气候条件所造成的体育旅游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就是体育旅游地,也就是旅游客体的文化内涵。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体育旅游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多层次和复调性。

(二)民族意识关照下我国体育旅游的文化意义探寻

体育旅游源自人类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是一个民族用以表达其文化的载体形态,是一个民族积淀于内心深处的普遍精神或者经验原型,是一个民族心理结构的文化形态呈现,可以说我国体育旅游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识的体现和表达。民族心理指的主要是一个民族族群所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是特定族群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客观制约与历史文化的创造与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往往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形式得以表现。而作为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全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呈现出深层次的关联性,可以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体现,而民族心理正是民族文化的心理投射。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民族心理是人类祖先经过长期积累所获得的经验在人类大脑中不断积淀、浓缩遗留下的痕迹,埋藏于人类大脑结构深层,是人类大脑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由遗传获得而具有精神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的同构部分,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人类在面对世界与把握世界的过程中一种具有先天性的普遍反映倾向或者图式,是一种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原始先民的心理结构中具有超越个体生活经验而富有民族或者人类普遍心理活动意义的部分,人的深层心理及其精神世界是具有先天性倾向与共性的,而且,这种心理从不被人觉察,但却时时刻刻会影响到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行为。同时,文化心理学也认为,一个种族或地区长期的政治经济形态及其社会生活习惯会对其种族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并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心理或心态,从而直接影响这个种族的文化形成、传承与发展。由此可以说,民族心理内容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文化的精神面貌与个性特征,并通过其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基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心理学的角度,我国的体育旅游作为中华民族体育与旅游的长期发展及其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社会行为不仅深受其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而且更受民族心理及其深层文化心理的召唤与操控。正如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克拉克洪克罗伯所说,“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3]。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操纵一个国家或民族体育旅游的行为方式,规范其旅游的价值取向与观念,如自命出自泥土中国人与自认为海洋出生的西方人在体育旅游的行为方式及其价值的取向上就因其文化心理观念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中国人更重健身与养生,西方人则更重视探险与娱乐。所以,我国的体育旅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携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国内隐文化的外在形态描述,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心态的呈现与表达。

二、民族意识与文化维度中我国体育旅游的自然主义审美意象

自然主义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而绵长的哲学范式和审美取向。无论是道家以超越的方式与宇宙的视角对个体人的终极关怀,还是儒家通过温存血亲之爱与设置人伦之序来保障人类社会的理性与进化,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人文倾向及其内核,都无疑表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倾向,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味道的审美范式,即自然主义美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富有自然主义的基因与潜质,并以自然主义的理念影响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及其文化价值取向。因此,在当前我国自然生态审美意象的背景下对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与探讨,也是研究体育旅游的民族文化心态的基本内容。依据传统自然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诸如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美学关系应该揭示进入审美关系之中的人类命运及其价值与意义,审美活动是一种客观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创造人类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活动,它既是人类生命活动之根本需求,又是人类生命活动之根本需求的满足等等,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取向包括审美价值取向、精神价值取向与健康价值取向等。

(一)“乐山乐水”体验的审美倾向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产品形式多样,但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时,我国体育旅游用户似乎更加注重对于具有审美功能旅游产品的选择,同时在旅游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旅游的审美体验,而正是旅游主体的爱好与选择决定了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价值取向的审美属性。譬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体育旅游类项目就多是那些具有审美价值取向,能为人们带来审美体验的产品。春季踏青郊游,秋天登高望远,不仅是古代士人的雅致,也是当今人们的情趣。据记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一些文人学士就开始徒步登山,游览山水,并以自然山水作为“畅神”之美了。如《世说新语》中就有顾恺之在会稽登临与体验那里的山水之美的记载,并描述之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足以有王羲之游兰亭时的“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之美。而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宋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曾说“余春恋庐(山)衡(山),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一生更是酷爱徒步游历各大名山胜景,尽享自然美景之娱。后来,在历代的文人之中,这种游历名山大川、畅享自然之美的雅趣不仅得以继承与发扬,而且还成了一些文人雅士的标识。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李白的足迹就曾经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对此,在他的诗中就多有记载。如曾经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蜀道难》;曾写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千古绝唱之句的《行路难》;曾高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曾经发出人生“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无限感嘅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曾经挥洒自如、恣意纵横地在“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中尽显人生旷达与乐观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都生动而真切地记录了李白好登临山水而得以人生悟道之乐的瞬间。而时至今日,在历史传统与民族文化精髓的熏陶与影响之下,我国的体育旅游用户虽然也有尝试冒险类、休闲类与竞技类等等各种各样体育旅游项目的,但是其主流的项目选择之一仍属具有审美功能的体育旅游产品。据途牛旅游网发布的《2018 中秋国庆旅游消费意愿报告》显示,2018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由秋高气爽,各个地区周边山水旅游主题仍然持续受到热捧,登高望远,享受自然美景仍然是人们旅游的主要价值取向,所以玉龙雪山、天门山、峨眉山、嵖岈山、大明山、长白山、青城山、黄山、华山、崂山、泰山等名山也仍然是人们选择的主要的体育旅游产品。这样,为了满足体育旅游市场旅游主体的需要,我国的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供给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的审美体验倾向,也正是从中华民族这种“天人合一”、“跋山涉水”的自然主义取向中流淌出来并发扬光大。

(二)“家国情怀”体验的精神气韵

我国的体育旅游产品大多来源于国内的一些体育文化项目或资源。从体育文化及其传播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产品不仅以旅游的方式把一些体育项目推销给了消费者,而且还在旅游消费者之中传播了体育竞技的内在精神,诸如竞技比赛中积极向上、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热爱国家与民族、追逐国家强盛与民族振兴梦想的精神等等。通过这些体育精神的传播,我国体育旅游产品除了具有旅游的价值与功能之外,还具有涵养中华民族精神,源源不断地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注入爱国激情与力量,构建中华民族当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世界,形成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强大支撑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我囯体育旅游产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强烈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在影响人们精神世界方面,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与影响力。如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旅游产品,无论是赛前,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举办第29 届奥运会城市时,当地数十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全国各地各界30 多万群众集聚中华世纪坛,鼓乐高歌,以北京的不眠之夜所表达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以及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时两岸三地炎黄子孙广泛参与所激发的强大民族向心力,还是北京奥运会举办时,世界各地游客与观众到达北京所感受到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所表现出的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以及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加美好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抑或是各个比赛场馆被我国民众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与加油声所点燃的爱国热情等等,这些都是北京奥运游旅游产品所传递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理想价值追求。因此,我国的体育旅游产品,作为旅游文化与体育文化相融合的一种产物,无论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民族精神的涵养,是一种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与提升文化影响力的介质与手段,是激发人们强烈爱国激情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就是说,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具有充实与丰富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功能与作用,具有引导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价值与意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典型的精神追求,也凸显了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也具有鲜明而突出的精神气韵。

(三)“顺天应人”体验的养生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天人合一”、“乐天安命”和“随遇而安”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不仅孕育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圆融性格,造就了炎黄子孙“入世”与“出世”兼济”的心态,而且还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体育旅游类活动项目。在古代,我国体育旅游类项目往往以身心健康为主题者居多,如民间的荡秋千、踏青、登山、赛龙舟与打太极拳等活动等。秋千是我国古代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兴起的一种体育锻炼活动。据《艺文类聚》记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秋千最早出现于中国北方,然后,因其简单易学,搭建设备方便,又可以“摆疥”(医治疾病)、“释闺闷”,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备受人们喜爱,并得以迅速流传,以致力于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原。至汉代以后,秋千这种民间体育活动不仅逐渐演变成了清明、端午等我国传节日的主要活动项目,正如杜甫诗中所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的诗中所描述“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清代画家郑板桥诗中所描绘的“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的那样,荡,秋千习俗流传广而盛,而且还流传至今。踏青,又叫踏春,就是指每年春天时候到野外郊游。在我国,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唐代李淖在其《秦中岁时记》中曾有“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的有关踏青记载,同时,杜甫在其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踏青时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见,踏青之风早已盛行。而北京历来也有踏青的讲究,每当春天来临之际,人们就会脱下冬装,走出城门,三五成群地去到郊外乡野与山间赏景漫步,休闲放松,并锻炼健身。春季踏青也逐渐成了一个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体育旅游项目。而登山作为我国的一个徒步旅游项目,其历史渊源也很琛。据记载,汉代刘向曾“登山长望,中心悲兮”(《九叹·忧苦》),晋代葛洪则“入室鍊形,登山采药”(《抱朴子·辩问》),还有北齐颜之推“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绿芷”(《古意》)等等,这说明登高望远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也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旅游活动项目。除此之外,垂钓、赛龙舟与打太极拳等项目,翻阅历史,其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它们都共同承载着我国体育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这些涉及人们身体健康的民间传统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也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当下我国体育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与内容。如我国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所举办的两年一度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每次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与参与,盛况空前,在我国,太极拳已经成了目前老百姓强身健体、锻炼身体最主要的运动项目。因此,无论是历史传统来看,还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显著的保健养生体验向度。

三、民族意识视阈下我国体育旅游的文化心理剖析

前文提到,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体现,而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则是用以剖析一个族群最深层的精神状态的关键。立足这个分析角度,我国体育旅游业在文明传承、文化辐射的意义上则更具有剖析价值。可以说,解读并读懂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能够增加文化审美体验度,则有助于拉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体育旅游消费。

(一)立足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和合”文化心理

我国体育旅游中的尚和心态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仁”爱精神与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同一的“无为”精神共同作用于体育旅游文化产业的产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并发现万物的勃勃生机来自于天地自然的和谐有序时,就十分崇尚自然与和谐,认为天行健而自强不息,地势坤而厚德载物,所人道也应该效法天地之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文言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才是人生与社会的根本法则与王道。儒家曾讲,“人者仁也”(《礼记·中庸》,“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第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本质之道;道家也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不仅应该顺应四时之序,遵循自然法则,而且还应融入自然之中,返璞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师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或价值。所以说,中国人尚和的心态由来已久,并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和”为贵,认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宋·李邦献《省心杂言》),与家人和睦相处,家业就会昌盛;与外人和睦相处,做事就会成功,处理家里家外的事最重要的就是和,可见“和”思想意识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骨髓。因此,在以和为贵思想的深刻影响之下,中国人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子曰》,自始至终都喜欢以自然作比,并寓情入山水,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实现精神上的诉求与满足,而这些思想意识与行为都被潜移默化地带进我国的体育旅游产品中去,并形成了其尚和的文化心态。在我国的观赏类体育旅游文化资源中,无论是自然观赏类森林体育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是人为的奥运生态公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鲁谷奥运文化公园、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体育博物馆;抑或是非物化的体育竞技比赛、表演及其节假日的庆祝活动类,诸如北京奥运会的各种运动项目比赛、广西宜州市举办的“捞火球”表演、春节各地的舞龙狮活动以及端午节南方各地举办龙舟比赛,其主要的功能或者价值取向都有通过观赏,激发人的美感,带给人们审美生命体验,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增进人的身心和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多维和谐,并创造出和谐社会的“和”之功能。这种高度的和谐,既是体育旅游主体的需求,也是体育旅游客体及其中介的目的与初衷。同时,在我国的参与类体育旅游文化资源中,无论是到野外徒步登山、漂流探险、游泳划船、垂钓踏青,还是参加由地方在一定区域组织的滑雪节、跑步节、登山节与风筝节等等,这些项目的主要功能与目标也仍然是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期追求个体与自然、个体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和谐与美满。因此,我国体育旅游文化具有典型的“和合文化”之民族心理。

(二)人格化的自然生成的“集体主义”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主义哲学范式,充实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富有个性化的文化内涵,赋予了我国体育旅游文化别样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塑造了我国体育旅游文化更加宽仁宏大的“大我”心理。长期以来影响中华民族心态的主要是探讨宇宙真相及其生命哲学的道家文化与寻求社会秩序及其人伦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道为本体的宇宙观要求人们必须根据宇宙有无相生的创生原则,放弃人的欲望而回归与顺随自然之道,以道之本体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渴求人们以礼之用为准绳,在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中来确认自已的身份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仁为人格的最高理想,这样,无论是道家文化,还是儒家文化,在涵养中国人的精神,塑形中国人的心态,在给中国体育旅游文化注入内涵的过程中,都指定了中国人忽略或者放弃小我而做大我的心态。而在中国的体育旅游文化之中,表现在旅游主体方面就是,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及其价值取向,无论是面对自然体育旅游景观,还是面对人文体育旅游景观,都具有体验体悟道体之乐、与家人同游之亲情、为了家庭责任而注重身体健康的责任感与参与竞技现场的民族自豪感等。如作为中国人,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亲自完成首漂科考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壮举,1985年6月,被炎黄子孙激情燃烧而热血沸腾的西南交通大学青年尧茂书辗转到达长江源头,勇敢进行长江第一漂,却不幸于当年7月24日触礁金沙江段而身亡,为长江科考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86年6月3日,由四川省地理学会发起和组织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再次出发,从成都出发到西藏拉萨,再辗转到达长江源头沱沱河,并于6月16日正式开始长江漂流与科考。在长达6000 多公里的漂流探险考察过程中,科考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遭遇了数百个暗礁险滩所带来的险情,甚至还牺牲了科考队成员孔志敏、王建军、王振、杨前明与记者万明等5 个年轻的生命,才终于于11月25日抵达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横沙岛,并完成了其科考的任务。通过这次科考,虽然科考队完成了有关长江河源区干流沿岸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16 个项目的科考任务,但其生命的牺牲也是令人痛惜的。那么长江漂流科考既然有如此诸多风险与牺牲,那些科考成员为什么还要积极参与呢?其实,其参与者的心态就是那种民族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于献出自我性命的大我心态。正如尧茂书在遇难之前所流露出的心声“漂流长江的先锋应该是中国人!征服中国第一大河的第一人,应该是炎黄子孙”那样,中国人、炎黄子孙,字里行间都表露出一种大我心态。另外,这种大我心态表现在体育旅游客体方面,就是我国各地所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或者项目文化指向的核心价值取向与选择。在我国的体育旅游产品中,既有旨在传播我国文化、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有关大型国际比赛题材的体育类旅游项目,如2008年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1985年9月15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中汽联)、香港汽车会、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具体组织,英美烟草中国公司赞助的首届555 港京汽车拉力赛;也有旨在激发炎黄子孙爱国热情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体育旅游场馆、公园及其体育娱乐活动等,如北京奥运会之后所留下的场馆及其所建造的有关游览参观的体育类公园,各地组织的重阳节登山活动等等,集体主义、民族至上的观念表现在我国体育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也形成了我国体育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可贵的超越性诉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顺应”并非是接受自然的奴役,而是要追求一种难能可贵的超越性,如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从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取向来看,其对功利进行超越的审美价值追求,对现实进行超越的精神价值追逐,以及对个体进行超越的健康价值圈定等等,都无不流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体育旅游方面的超越性。而我国体育旅游为什么会具有超越心态,究其根本原因,也仍然是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心态及其民族化的心理惯性有关。从学理上来看,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严谨而完整的哲学体系,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超越性,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十分重视自身超越性的追求与建设的,而且这种超越性的诉求一直主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灵魂,并充斥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人就常常渴求通过一日三省吾身,或者心斋坐忘的方式,来达到精神与人格上的超越。而且,自此之后,对于历代中国文人来说,他们也都始终不能忘怀于此,企图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以企实现这种生命的最高境界或者说审美境界。魏晋南北朝时,文人们摆脱儒家思想束缚,信仰玄学,崇尚自然,通过游历山水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畅神方式,来实现精神上的诉求与满足;唐代时,文人思想活跃、奔放、热情而自由,他们或者在名山大川中豪放壮游,或者在边塞战场上匡时济俗,以有限对抗无限的方式,来超越现实,并获得精神上的解释与自由等等。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内在超越的诉求,作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直绵延不断,贯穿其始终,从而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心理惯性,并外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行为方式。[4]而作为一种民族化的心理惯性与行为方式对于本民族的整个意识形态及其社会生活来说,是极具扩张性与渗透性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的体育旅游文化就被中华民族的这种心理惯性及其行为方式所涵养与引导,内涵之中呈现出超越的心态。其具体表现为,旅游主体在自然类体育旅游产品中,通过登山、划船、踏青、钓鱼与露营等方式,往往会在亲近与回归自然的过程中,释放压力,放松与愉悦心情,从而获得超越日常生活平庸与世俗的体验;在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类体育旅游产品中,通过观赏与参与,往往能获得超越个人情感的民族历史感与自豪感的情感体验;在竞技类体育旅游产品中,通过积极参与或者现场观赏时呐喊助威,又可以获得超越小我而与祖国融为一体的大我体验等等,旅游主体的文化心态始终充满着超越的诉求与满足。故而,可以说,超越性也是始终伴随我国体育旅游的民族文化心态之一。

总之,我国的体育旅游事业是在我国经济与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及其美学理论建设日益人性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无论其内在内核,还是其外在呈现形态,都表现出了一些民族性特色,因此,以自然主义哲学与审美意象视野来看,解读我国体育旅游的文化内涵,探讨其本质属性,是助推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民族旅游体育
我们的民族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旅游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