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分析
2019-02-19张嘉昕
唐 鑫,张嘉昕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核心诠释。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的讲话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在这些历史性事件和里程碑中都闪烁着工人阶级的光辉足迹。回眸一百年前,中华大地发生“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顺应历史潮流并在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工人阶级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2]这充分说明,工人阶级是新历史时期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力军,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工人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人阶级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1889年,全球马克思主义者汇集巴黎召开了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会议决议由恩格斯宣布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积累的总爆发,失衡的世界必将以极端的方式寻求解决。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随后的新文化运动将聚焦指向劳动问题。1920年,由李大钊等中国共产主义先驱领导工人阶级进行大规模罢工运动,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关于五一劳动节的活动。如戴季陶所说:“劳动问题现在渐渐成为中国的唯一重大问题了。文化运动的真面目,渐渐现出来了。”社会主义成为革命运动的新价值观,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行反帝反封建和打倒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翻身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810 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年均增长率34.8%。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开局态势,资本与劳动相互分离对抗的情况发生改变,工人阶级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其主人翁意使得他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2年以后,全国工业部门迅猛发展,至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61.5 亿元跃升至3416.4 亿元(以1957年为不变价),年均增长率为10.39%。在此期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由年人均4184 元提升至11130 元。[3]在工业部门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但地位同样重要的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这两项指标也同期实现双增长。新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升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2)对新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进步进行了高度肯定和详尽介绍。这些成就和进步离不开工人阶级的伟大贡献[4],可以说,工人阶级是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力军。
二、工人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职业特征发生了新变化。工人阶级队伍持续壮大,素质日益提升,先进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机关事业单位的全体体力及脑力劳动者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工人阶级主要是指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者,他们来自不同的所有制单位,并且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不断增强,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工人概念。2015年4月28日,中央举办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这是时隔36年我国再次以最高规模表彰劳模。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要“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5]这一重要论述。新时代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工人阶级的数量增加。在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底全国职工约9500 万人,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至2017年底,我国职工总数达3.91 亿人[6],是1978年的4.12 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农民阶级愈来愈多地转变为新型产业工人。至2018年底,全国农民工数量约2.88 亿人占城镇就业总量的66%,其中异地就业人数1.72 亿[7],他们为工人阶级注入了新鲜活力与血液。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的全方位全体系开展,是推动新时代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劳动大军。总之,工人阶级作为当前我国广大劳动群众的主体构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稳定和可靠的动力支撑。
2.工人阶级的质量提升。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蓬勃发展,工人阶级的职业素养和技术素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与创新能手不断涌现。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2013-2018年,全国约5.2 亿人次职工参加各类劳动技能竞赛,他们提出了6224.6 万件合理化建议,349 万项技术革新项目和111.7 万项发明创造项目,并推广了99.1 万项先进操作法项目。[8]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比例不断提高,这提升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工人队伍向全面知识化迈进。例如,2018年全国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数量分别为60.4 万、753.3 万、487.3 万人,他们走向各行各业的劳动岗位,充实和提升了工人队伍的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运用,高素质的广大劳动者在实际工作中勇于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2018年底,全年授予专利权244.7 万件,有效专利838.1 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有效专利 160.2 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1.5 件。[9]可见,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稳步提高的工人阶级为新时代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推力,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愈发明显。新时代工人阶级必然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力军。
3.工人阶级的分布变广。1978年之前,工人阶级来自国家的公有制经济部门。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在民营、外资以及双方合资等部门的劳动者数量有了很大上升。至2016年底,私有、港澳台商、外商等企业的职工总人数为32435.6 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82.9%,并且,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分别比2012年增长52.9%和59.9%。[10]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的职工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职工总数从2012年的2.77 亿人[11]增长到2018年的3.49 亿人[12],从而使我国产业布局的职工分布比例日趋合理,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日渐完善。在党中央“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各条战线上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巨大力量。
三、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人阶级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二百多年来,尽管资本主义世界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劳动者被剥削、受压迫的本质没有改变。唯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才能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我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制造强国的主要建设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到位。这意味着要充分重视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在劳动关系领域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主体位置,将广大劳动者置于突出位置。
颇具影响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在著作《生产的政治》中提出对社会经济的研究要“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这提示我们对劳动关系的把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从每一位劳动者去思考如何保障其选择的自由、适宜的工作和更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并强调“让人民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1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离不开就业与收入。应注意到,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使不少劳动者勤劳致富的目标很难实现。对绝大多数劳动者而言,工资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以作为新型产业工人的农民工为例,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8 亿人,其月平均收入为3721 元。[14]并且,这来自于大部分农民工每周45 个小时甚至更多的辛勤劳动。从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看,1978-2017年的年均增速为13.08%,低于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3.76%的平均增速,同期我国GDP 的年均增长率为9.5%。除20世纪90年代个别年份外,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在大多数年份均高于职工工资总额占GDP 的比重。①数据来源:wind 数据库。1998-2010年,两者差距逐年拉大,党的十八大以后这一情况得到改观。2017年,这两个比重分别为20.87%、15.7%,其差距已有很大缩减。可喜的成绩体现在我国城镇非私营、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在2017年分别为74318 元和45761 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实际增长分别达8.2%和5%。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这将使以上趋势发生根本改变。2015年,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要“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效率与公平不再是分配制度内部的关系,而是在生产领域注重效率,在分配领域强调公平。这为工人阶级提高劳动收入,通过辛勤工作合法致富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依据各行业和不同企业的特点,注重分类指导,规范协商程序和充实协商内容,来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提升企业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使工人阶级有更多的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这超越了西方传统的集体谈判理论,破解了集体谈判制度的局限性。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就是要积极推进广大劳动者参与到企业运营与发展相关事务中来。工人阶级民主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当前,不少劳动者缺乏主人翁感,对企业前途并不十分关心。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虽时常被提及,但现实的企业治理结构阻碍了这一原则的落实,传统的等级决策制禁锢着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出现“他们与我们的综合症”即工人同经理层以及企业经营效益的疏远,导致劳动精神的失落和生产效率的损失。新中国历史上也有如“鞍钢宪法”等发扬工人阶级参与企业决策的优良传统。劳动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他们有权利对企业的重大决策等事项依法参与管理,并行使代表自身利益的民主监督权。我们要在思想定位、舆论宣传和政策法规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和必要干预,推动各类企业都能够重视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的应然性和正当性,使社会各界认同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的优势。[15]将其作为化解当前社会某些领域还比较激烈的劳动关系矛盾的突破口和手段,从而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主力军作用。
新时代国民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铸就中国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和客观需要。《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倾斜性保护的立法保护显而易见,我们在强调维护广大劳动者合理权益的同时,也应重视雇主和用人单位的正当权益,并加强企业发展环境的整体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同时调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企业与职工群众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16]今后,要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力军作用,继续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并注重保护与激发企业家精神,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17]回眸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工人阶级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中坚力量。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日趋完善,从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