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理念下健康农业发展路径与引导政策
2019-02-19杨子潞张光慧
杨子潞,张光慧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创造性地提出“大健康”理念,将国民健康维护与健康促进上升到党和国家政治意愿和政治承担的高度,成为健康中国战略顶层设计的理念依据,突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1]。“大健康”理念超越了传统健康观的要素认知范畴,拓展到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立体的健康价值谱系[2],引导国民从管理疾病向关注健康转变,从疾病治疗、病后康复的被动型健康向营养保健、预防疾病的主动型健康转变。农业作为人类获取基本生存物质的源头,是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健康”理念下,人们对农业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对健康农产品的迫切需求,带动农业越来越走向健康维护与健康促进的前沿。
一、“大健康”语境下健康农业的提出
既有的现代农业形态无法有效照应到农业与人类健康无法分割的关系,没有全面认识和遵循农业发展以满足人的健康需求的基本使命,难以对个体人的健康实现全面关照、对全人群的生命健康提供物质基础,亟需在“大健康”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新的认知框架来解释新的农业发展形态,推进农业生产满足现代人健康生活的更高需求这一根本目的,因而“健康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应然方向。健康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形成在学术领域尚属起步阶段。世界遗传、营养学与健康学委员会“健康农业、健康营养、健康的人”主题会议(2010),聚焦人的健康与疾病预防、营养环境变化、农业健康供给的关系,认为三者不是独立的概念和目标,而是支持和维系一个健康社会环境的完整组成部分。目前我们的营养获取环境难以适应食品生产、生活方式的客观变化,因而对人的健康产生着持续的负面作用,导致人类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谱发生显著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特定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高发;另一方面,农业、人类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公共政策彼此孤立,且三者间存在商业利益的纠缠与掣肘,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健康目标。要解决农业、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必须通过公共政策促进单一完整的健康社会建设,需要新型的健康导向的农业[3]。国内关于健康农业的研究也受到了“满足人的健康需求”价值认知的影响,认为健康农业是人类健康的基础,强调农业生产与国民健康需求相适应,强调政府政策对健康保障和农业生产保障的同等重视[4],通过发展健康农业以遏制农产品粗放生产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与食品污染,解决国民的食品健康危机。在对传统农业生产主义范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为解决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健康问题,倡议并实施健康的农业生态主义范式[5]。
二、健康农业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一)健康农业内涵界定
对于健康农业的内涵理解,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国外学者率先对健康农业进行了理念和方向上的探讨,将健康农业作为重塑人与自然关系、回归农业生产与生活本源关系的载体。同时期,国内学者也提出健康农业应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满足人类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并实现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诸多观点尽管提出了健康农业概念,但其基本内涵还具有明显的生态农业烙印。2014年以来,伴随着国家公共政策对全民健康的关注,以及“把健康融入一切政策”的贯彻实施,健康农业内涵更加凸显出“健康价值”和“健康需要”。认为健康农业是以健康化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满足人们健康生活需求的健康农产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6];提出“生产过程对生产者健康无害且所获收益能满足再生产所需、对环境影响无害甚至有利、农产品消费对人的营养摄入和健康有益”的健康农业要素论[7]。有学者提出生物健康农业概念,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和生产工艺,提升农产品健康性能和营养品质,生产安全健康的终端农产品[8],将新兴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作为健康农业发展的技术渠道。近期有学者提出,健康农业的核心内容是“遵循以自然之道养健康之身的理念,以身心健康为前提条件,以现代农业科技为辅助手段,以农业生产全过程(研发、生产、贮藏、运输、销售、消费)健康链为具体形式,以促进人体健康和调节人体机能为本,以多元化和综合性农业为依托”,向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多业态的健康服务[9]。
健康农业的内涵界定,不仅要从农业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基本物质需求的本质功能去思考,还要从健康型社会的价值共识角度去重新认识农业的现在和未来。健康农业追求对人的健康安全的尊重,把健康内涵融入农业全产业链,通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管理和干预。人们以农产品消费来“生产”健康,增强机体的防病治病功能,进而实现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满足人们对健康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让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能够获取最大化的健康收益,改善和增进个人和国民整体的健康水平,保障健康农业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二)健康农业的本质特征
健康农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农业组织体系及活动,突出健康在农业活动中的系统性和价值优先性,强调农业为全民健康、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提供物质需求及服务,把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融入农业全局政策,贯穿农业产业全程,惠及全体国民。
健康农业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一是健康农业的价值谱系是全要素健康。包括健康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有参与者“身-心-社-德”的健康状况,并从个体健康延伸到全民健康。二是健康农业的健康维护与促进功能的全方位性。农业活动能有效关照“健康、亚健康、疾病(慢性病)的防治与康复”,能满足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生活需求,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危险因素控制。三是健康农业活动的全流程健康。能够适应健康需求、实现健康生产、生产健康产品、提供多元健康服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健康循环。“大健康”理念下推进健康农业发展,是生命健康意识在农业领域的投射,体现了“大健康”理念从个体健康到群体健康、从满足生存基本需要到维护和促进健康、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发展导向,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健康化发展以保证“舌尖上的安全”的政策要求,是农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实践。
三、健康农业的发展路径
健康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的健康化程度,实现从农业生产源头到农产品消费的全程健康运行与健康控制,实现健康农产品在预防食源性疾病、维持人体机能健康、预防健康状况恶化、促进健康修复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以及全社会的整体健康。
(一)产业链建设:农业生产环境的健康化。
农业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工矿企业和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的影响,农产品产地的水体质量恶化、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长期过量摄入铅、镉等重金属残留的粮食果蔬,增加了人体的健康伤害风险。同时,农业生产要素的不当投入带来多重内源污染。农药过量施用与禁用农药的非法施用导致大气、土壤和水体循环的污染,造成新病原体和细菌耐药性产生;农膜降解与农业固体废弃物焚烧过程中致癌物二噁英的排放;化肥的过量低效使用导致饮用水和农产品中硝酸盐累积。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部分地区高发癌症、新生儿缺陷、呼吸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农产品被病原体及生物毒素污染的可能性增加,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我国曾经发生的“镉大米”“毒豇豆”等食品安全公共事件,都与农业环境污染直接相关,成为农产品健康问题的重要源头因素。
健康农业生产是保障农业环境健康前提下,以服务人的生命健康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健康农业对于生产环境的健康化要求,即以不损害人的肌体健康为前提。首先,生产环境对于生产者的健康是无害的,生产者不会因为农业生产而使身体健康受到外部环境的损害;其次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健康化进程,保持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与健康。采用科学的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生物链防治有害生物,推广使用易降解农膜,通过土壤诊断依据,按照满足和增进土地自然循环功能的标准,健康合理使用堆肥、绿肥、氮肥比例以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力等。再次,通过生产要素的健康投入保障,生产出满足健康标准的农产品。
(二)价值链治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健康化。
农产品在原料获取、生产辅料、加工技术工艺等环节,防范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0],是保证农产品健康供应的关键。受农产品自然属性的影响,以及农产品产地集散、清选、干燥、保鲜、储藏等检测条件和设施条件的缺乏,都存在被病原体和毒素污染的可能,如农药残留、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超标等。长期以来,我国农食产品出口的受阻原因中,多种真菌次生代谢产生的真菌毒素如黄曲霉素是常见的限制因素[11]。农产品从初级半成品加工成终端产品过程中,受辅料使用、加工能力、杀菌灭菌工艺的影响,以及防腐剂、色素等化学原料的随意添加或违法滥用,引起非食用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溶剂残留超标,造成潜在的农产品健康隐患,进而影响市场的健康供给。实现农产品加工过程的健康化,要求企业树立全生产流程的健康意识,以生产健康农产品为目的,不断增强识别和控制生产加工环节健康风险的能力,保证对健康影响因素的全面感知与管控。产前对农产品原料和辅料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规范健康检测标准和程序,保障加工原料和辅料的健康安全。产中和产后健全健康控制关键技术,采用科学技术进行健康安全控制,充分保证加工环节的健康管理。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业生产和消费的中间过程[12]。传统的农产品流通途径采取“农户-产地经销-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模式[13],采购、运输、分销、配送、信息处理等流通环节冗长,农产品不易保存的特性,限制了流通范围和流通途径。由于冷藏冷冻保鲜等流通载体及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不符合健康需求,无法为农产品提供健康环境,导致农产品变质腐烂和污染,直接影响了销售终端农产品的健康安全。因此,通过构建农产品健康流通体系,实现更高的流通效率和健康价值。流通主体要加强健康意识和意愿,采取积极的健康管控措施,将健康标准引入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技术研发,强化流通管理技术的健康设计与应用,保障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健康安全。
(三)利益链互动:农产品消费的健康化。
健康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消费意愿。近些年来,农产品安全健康问题造成侵害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的案例,往往都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舆论,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促使人们对健康农产品的感知诉求日益强烈,人们的农产品消费从价格敏感型转向健康敏感型。但是,在传统的农产品供求关系中,供应链主体占据着信息传递的主导权单向传递,消费者难以获取完整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同时,低质量、低健康系数农产品的摄入,其有害物质积累对身体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累积的过程,这种隐形的、身体很难感知的伤害,导致大部分消费者短时间内存在侥幸消费心理[14]。人们对消费问题农产品而使健康受损所引起的临床后果、经济后果缺乏足够的感知易感性和感知严重性,难以感知健康农产品相对更高的健康收益、心理安全收益。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中,面对不同价格的农产品时更倾向于通过压低高价农产品价格或者选择低价农产品来弥补信息损失,激发消费者产生逆向选择行为,消费者强烈的健康消费意愿并没有真正转化成为实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动力,出现强消费意愿与弱消费行为的现象。同时,在信息不对称且监管缺失情境下,生产者往往出于获取更高收益考虑,通过禁用农药、生长激素等非法手段增加产量、改善外观[15],生产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必然在产业链终端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直接导致农产品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阻碍了健康农产品市场培育。
消费者对农产品健康问题的社会性恐慌焦虑,市场对安全健康农产品的迫切需求,成为人们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健康农产品不断提升的需要度与不相匹配的信任度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革新。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国民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倡导合理、科学、健康的膳食结构,宣传健康农产品服务健康维护与健康促进的差异化特征,逐渐引导消费者增强对购买健康农产品的正面感知,在全社会形成以健康维护与促进为目的的健康农产品消费风尚,扩大健康农业发展的社会认可度和市场接受度。
四、健康农业发展的引导政策
(一)构建健康农业标准体系。我国现已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24 项,涉及食品安全与营养指标近2 万项,基本覆盖日常消费的食品品种,风险监测、风险评估涵盖种植养殖、粮食收贮、生产和加工、销售和餐饮服务、进出口等各环节。同时,我国农业领域的国家标准2700 余项,行业标准接近国家标准的2 倍,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要素及环节的标准。健康农业标准体系既要涵盖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还要覆盖农业生产活动的健康标准。借鉴美国HACCP、“台湾”CAS 优良农产品验证体系,将有关标准统筹到服务人的健康维护与健康促进上进行系统性建构,完善健康农业的“一律限量标准”体系。
(二)构建全产业链监管体系。当前的农业产业监管体系中,尽管各部门设计了相应的追溯系统,但系统兼容与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因此,建立统一的覆盖健康农业全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可追溯性信息传递机制,构建全国统一的基于时空追溯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多边平台[16],完善健康农产品全过程履历“身份证”,将农户、企业、市场、超市等全产业链活动主体纳入管理平台,让消费者通过便捷的终端查询了解追溯产品的来源地、生长情况、生长环境、施肥配方、防治病虫害、运输过程等各环节的具体信息,从而实现健康农产品信息的透明化,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信任感,通过健康农产品全过程的高效追溯,将健康信息充分传递给消费者,最大程度获取消费者的健康溢价补偿,树立消费者对健康农产品的基本信任和良好消费体验。
(三)推进健康农业产业化发展。健康农业不仅是人们房前屋后的娱乐、满足人们与大地亲近的小农业,还是能够满足产业化需求的现代农业。协调健康农业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促进健康农产品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健康农产品有效供给。
五、结语
健康是人的一切价值的源泉,是人类的共同愿景和不懈追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人的健康需求出发,以健康为本质建构健康农业,是一种立足于生命本质的农业形态,保证了个体生命活动全程和全体国民的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不同程度放缓,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契机。在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调整的背景下,健康农业将生产、加工、研发、经营、消费等多元主体协同起来,推进对健康农业全产业链、全过程的健康化治理,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农业发展体系,将成为全民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提高健康福祉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