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高频会意字取象考辨
——基于古文字溯源视角

2019-02-19张玉梅

社会科学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六书会意许慎

张玉梅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

本论文是“现代汉语高频字取象溯源”研究中的一部分。“现代汉语高频字”主要考察了六百多个字,取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①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下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第1版,第33-51页。的“表1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用字总表”的前606字,它们的累加频率为80%。本论文主要讨论其中154个会意字的情况。所有字的考察思路为:通过追溯到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阶段的取象和六书,看它们今天的取象和六书,以及字形、字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发展演变的规律,得出相关结论,考辨意义。

本论文所说的会意字就是传统六书中的会意字,和它对应的取象法一般为顺递法,有时候是并峙法。当会意字演变为形声字时,形旁表意,取象法转为义类法。也有的会意字使用了比象法或借代法。当假借发生时,取象之法为借形法。文中也出现了意形法。这里简单交代一下文中出现的这些取象法:顺递取象法,指取象的两个偏旁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顺递连读,或读为状动短语,或读为主谓短语,从而领会成字字义。并峙取象法,指取象的两个偏旁在组成成字,构成字义时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需要将它们并列起来领会字义,此为并峙为意。意形取象法:与外界事物的实体状态相比,很多概念、思想、意念是主观的,抽象的。对于这样的非实体性事物,取象则表现为主观意形性,即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意念中的形象字形。借代取象法:或者以这个事物的特征代替其事物,或者以这个事物的局部代替其整体,或者选取相关实体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抽象事物等等,从而为记录该事物之语素取象造字。取象的比象法类似于修辞中的比喻,指选取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喻指该事物。义类取象法从广义上说,包涵了上述的几种取象方法。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就是从给事物归“类”出发,使用物形法、意形法、借代法、比象法、顺递法、并峙法无不是将事物首先归类,然后取象于同类事物特征,或者取象于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特征、相关特征,或者取象于发生关联的几类事物而成的;从狭义来说,取象的义类法指向这样一些合体字的创造:用来取象成字的偏旁只能指向所记之词的义类范畴而不可能穷尽词义全部的和准确的内涵。

本论文总计考察高频会意字154个。其中,稳定性较好或者规律性较好,或者最少保留了一半取象,易于辨识理解字义,这种取象从古到今都还能辨识的字有141个,占到总数的91.56%,可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高频会意字发展的主流。这里所说的稳定性指该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时代,到《说文》小篆,以及楷书繁体字,再到简化字的历史进程中,其取象、六书、字形等,虽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但总体变化不大,均较为稳定。另外,这里所说的稳定不变,指的是笔意而不是取象之形,因为隶变后,汉字的笔致不随取象之物屈伸了,而只保留了神似之形,需凭古文字讲形义之关联。

下面分别辨析这154个会意字的具体情况。说明:全篇行文中,当用字形领起时,引用《说文》、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字形,并引证今人较为权威的考释,进行分析。这里引证的权威考释主要出自《古文字释要》或《古文字诂林》,简称《释要》或《诂林》。并直接在后面标注页码,形式为pxx。每个字例先列结论性词条,行文格式为:字头、古文字、古文字或繁体字的六书/简化字的六书——古文字或繁体字的取象/简化字的取象。之后,再做较为详细的解析。

一、取象、六书、字形均保持稳定

在高频会意字中有一多半字,从古文字阶段直到当今的简体字,其取象、六书、字形均保持稳定,成为保持会意字稳定发展的绝对主流。比如“社”字,许慎:“,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常者切。,古文社。”(《说文》卷一)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27:金文)(楚简)。戴家祥考证:土社本一字,既是土地之义也是社神之义,社为后起字,在土上加表义偏旁,分担了社神的义项。所以社为会意字,义类法取象。又比如“百”字,许慎:“,十十也。从一白。数。十百为一贯。相章也。博陌切。,古文百从自。”(《说文》卷四)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368:百字非从一白:。于省吾:“百字的造字本义,系字中部附加一个折角的曲划,作为指事字的标志,以别于白,而仍因白字以为声。”若从此说,则百字为形声兼指事字。百的取象和字形,自古至今,稳定不变。

这类字还有:出、定、季、金、知、科、里、路、如、守、表、安、保、反、分、好、直、看、内、光、负、则、名、支、原、设、加、段、配、系、道、北、比、别、步、采、此、从、得、家、件、卡、款、利、料、林、美、明、然、斯、突、希、相、信、改、规、视、各、制、男、取、商、需、段、连等,总计67个。以下拿字头领起,重点分析前10个:

其他保持取象、六书、字形稳定不变的情况:表,从毛从衣,顺递法;安,从女在宀下,顺递法;保,从人负子,顺递法;反,从又(手)从厂,顺递法;分,从八从刀,顺递法;好,从女、从子,顺递法;直,从十、目,顺递法;看,从手下目,顺递法;内,从人入冂内,顺递法;光,从火在儿(人)上,顺递法;负,从人守贝,顺递法;则,从鼎从刀,或从刀分贝,顺递法;名,从夕(月)从口(窗),顺递法;支,从又(手)持(将字形中间的手去掉,即竹),顺递法;原从厂下有泉,顺递法;设,从从言从殳(使人也),顺递法;加,从力从口,表示并用力和言语增加,并峙法;段,从厂从殳,表以手持锤,于厂中捶石,顺递法;配,从酉(酒)从己(跪坐的人形),表置酒相对成礼婚配,顺递法;系,从丿从纟,表以手持丝,顺递法;道,从辵从首,顺递法……①其他会意字,如人言为信的信等,因为其取象已经为人熟知,并本文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解析。本标题及全文其他标题下,也一样处理。

二、取象稳定的会意兼形声字

本论文考察的是高频会意字,形声字本不在范围之内。不过实际情况是,有的会意字不是单纯的会意字,它也属于“六书相兼”中的会意兼形声字。按照传统六书说的既有概念,有的会意字必然与形声相兼,会意兼形声也是会意字的一种。②关于会意与形声相兼和所谓的六书相兼,这个“相兼”原本就是许慎《说文》以来“六书说”的一个误区,由对汉语、汉字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明导致的。详论可参张玉梅《王筠形声兼会意述论》,《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1期。本节辨析的会意兼形声字,从古文字阶段到简体字,其取象、六书、字形等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比如“许”字,许慎:“,听也。从言,午声。虚吕切。”(《说文》卷三)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249:(金文)(陶文)(秦简),杨树达:许从午声,午即杵之象形字。字从言从午,谓舂者送杵之声也……舂者手持物而口有声,故许字从言从午。口有言而身应之,故许之引申义为听。杨说可从,《说文》解“午”声也不错,所以许为会意兼形声字,顺递法取象。言字旁的古今演变过程为:——言——讠,午的古今字形变化不大,所以许的演变,古今取象和六书不变,字形变化不大。又如“持”字,许慎:“,握也。从手,寺声。直之切。”(《说文》卷十二)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1109:(金文)(玺印)。高田忠周:“愚谓寺即持本字。”高田忠周所解古文字形与金文字形一致,从手表意,从止表声,为形声字,义类法取象。玺印文从手寺声,与《说文》同。则持为会意兼形声字,其形旁从手,义类法取象;声旁寺本就是持之意,表意兼表声。

这类会意兼形声的高频会意字还有:意、友、在、给、功、整、息、化、晚等,总计11字,以下逐条辨析:

三、简化字回归古文字,易于辨识

和繁体字相比,有的简体字看似被简化了不少,但其实这个简体字恰恰是回归了古文字的简易字形。比如“队”字,许慎:“,从高队也。从阜,(suì)声。徒对切。”(《说文》卷十四)许慎所解小篆字形就是繁体字队的来源。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1317:(甲骨文)(陶文)。我们发现,小篆从的字形是讹变后的。甲骨文队从阜从倒子或从倒人,表示从高处坠下。队的本义为坠,是坠的初文。因此甲骨文为会意字,顺递法取象。陶文和小篆从阜声,为形声字,义类法。简化字回复到从人从阜,会意字。顺递法取象。所以“队”的字形演变规律为:(甲骨文)——(陶文)(《说文》小篆)——队(繁体字)——队(简化字)。甲骨文中的偏旁阜,就是简化字的偏旁阝,这是简化规律。中的倒人形,简体字用偏旁人,所以“队”的取象和字形,回归了古文字的简易写法。又比如“法”字,许慎:“,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方乏切。,今文省。,古文。”(《说文》卷十)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923:(金文)(陶文)(玺印),商承祚:“盖灋法二字一属周初,一属晚周,汉时亦通用之。”灋,廌兽触去不直者,以达到平之如水的法律公正,这是会意字,顺递取象法,同时也是比象法。法,从水,保留比象法。同时,若理解为是灋的字形的简省,则依然为顺递取象兼比象法。

这类字还有复、后、集、类、正、声等,总计8字,以下逐字辨析:

四、取象虽变,但在古法之内,易于辨识

考察有的高频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当前的简体字,它们虽然经过了取象、六书、字形的变化,但是其实落叶归根,最后的简体字仍然是在古法取象之内的。即简体字并没有跳到7大类取象法之外,也没有跳到六书之外,它们往往是在该字既有的取象和六书框架下,调整了。比如“报”字,许慎:“当罪人也。从从。,服罪也。”(《说文》卷十)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970:(金文)(秦简),许说不误。林义光:“,治也。”报的本形本义为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曲于父,报而罪之。,一种类似手铐的刑具。古文字报以与狱讼关联紧密的刑具取象造字,表示以断狱、判决罪人,为顺递法兼借代法取象的会意字。报的引申义有报答、酬谢等,这也是简化字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项。简化字的报从手从,表示以手操作而报,因此也是顺递法兼借代法取象。又比如“宝”字,许慎:“,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博皓切。,古文宝省贝。”《说文解字卷七)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709:(甲骨文)(金文)。许说合于金文,可从。则宝为形声字。玉、贝均为可宝贵的典型的物什,用以表示宝之意,此为借代取象法。罗振玉:“,贝与玉在宀内,宝之谊已明。古金文及篆文增缶。此省。”如罗振玉所言,甲骨文的宝字不从缶声,因而为会意字。玉或贝在室中,表宝贝意,为顺递法取象。简化字从宀从玉,为会意字。顺递法取象。也即,简体的宝字,取象于屋内有玉,是顺递取象法的会意字。这和甲骨文宝字取象于屋内有玉有贝,同是顺递法取象的会意字,六书不变。可见宝的字形,虽然有金文变为从缶的形声兼会意字,取象曾经发生变化;虽然将甲骨文两个形旁简化掉一个,取象法还是在既有框架之内的顺递法。

这类字还有标、对、过、划、话、解、间、时、灾、双、导、动、讯、游、与、战、太、态、量、德等,总计 22 个。以下再重点辨析前10 字:

其他字也是经过了取象的改变,但也是在旧有的框架之内变化,仍然是可以辨识的。如:导,取象由从寸道声的形声字变为从寸从巳的会意字;动,取象由从力重声的形声字变为从云从力的会意字;讯,取象由从口变为从言;游,取象由从子执旗变为从水表意;与,取象由二人四手交与变为从两手勾牙;战,由从戈从单,单亦声,变为从戈从占,占亦声;太,从从大从二变为从大加一点;态,由从心从能变为从心太声;量,由从日重声变为从日从一从里;德,从彳从直的会意字变为增加心旁的形声字。

五、取象保留一半,形义仍可辨析

有些会意字在发展演变中,取象有所丢失,但至少还有一半保留在字形中,比如“处”字,许慎:“,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昌与切。,处或从虍声。”(《说文》卷十四)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1294:(甲骨文)(金文)。甲文处字从止从几,意为止于几。与《说文》小篆同。金文处又加一个虎声,与《说文》或体同,成为处。许说可从,处本义为居处,为会意字,顺递法取象。處为形声字,义类法取象。形声字處为处之后起字,为加声旁的后起字。简体字的处字也有两个偏旁:夂和卜,夂由 变来,卜替换了几,可以看成声旁。所以简体字处从夂卜声,形声字。又比如“奥”字,许慎:“,宛也。室之西南隅。从宀,声。臣铉等曰。非声。未详。鸟到切。”(《说文》卷七)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704:(玺印)(古四)。奥的古文字与许慎所据小篆无别。林义光与徐铉意见一致,认为许慎解字有误,奥当为会意字:“非声。奥,深也。从(审)从。,探索之象。”林义光之说可从,奥为深意,以为形旁,双手进入而探索,审察,顺递而读表深奥义。奥的字形,下半的大字,是从演变而来的,与甲骨文而来的大小的大字不同。不过这种不同,只看简体字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必须回溯到古文字。

这类字还有断、开、联、争、区、身、司、显、实、图、见、观、购、师、先、益、言、何、国、罗、监、将、教、仅、学等,总计27 字。限于篇幅,以下详细辨析前10 字:

其他保留了一半取象的会意字,大略的情形为:观,由从见雚声的形声字变为从又从见的会意字;购,由从贝从冓、冓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变为从贝勾声的形声字;师,由從帀從、以四围皆表众多的会意字,变为仍从從帀的会意字;先,由从人从止、表示前往之意的会意字变为从儿(与从人表义是一类的)的会意字;益,由从水从皿的会意字,变为仍从皿的简化字(所从的水字变形了);言,由从(或辛)从口的会意字,变为仍从口的会意字;何,由从人从戈,变为从人可声的形声字,国,由从从囗或声的形声字,变为从囗从玉的会意字;罗,由从网从隹的会意字,变为仍从网的会意字(从夕取象不明);监,由取象於一人立于皿侧,变为仍从皿的字(上半部分字形取象不明);将,由取象于手(寸)从几案上持肉祭祀,变为仍从寸取象的字和几案的字;教,由从子奉爻(兼声)、长者持攴督令效习,变为仍从子从攴的字;仅,由从人堇声的形声字,变为仍从人的字;学,由从臼从爻,或由下从子者,变为下从子的字。

六、字形简化或讹变,但有规律可循

大致说来,汉字偏旁的讹变或简化有两种情况,一类为不偏离取象原形原意的变化,比如-人-贝-刂等的简化。又如偏旁(“取”字所从),变为又(“叔”所从)或(“布”字所从),或者与另一个偏旁融合在一起,事()、秉()、兼()属此;取象于凡的字,讹变后成为同、风、凤等字的半包围结构;偏旁变为廾,或者成为与字形其他部分融合的一部分,具字属此。这样的字形变化,其实还在造字时的取象之内。还有一类则偏离了取象原形原意,比如偏旁(肉),变为夕(“将”字所从)或月(“有”字所从)。这样的字形变化虽然偏离了造字取象,不过也有规律可循,像育、有二字就是同类讹变。

无论是否偏离造字时的取象,以下详细辨析布、事、同、具、育、有这6 个这类高频会意字:

七、字形讹变、简化,取象模糊或未详

有的高频会意字,虽然取象和六书变化不大,但是在历时演变中,字形讹变或者字形简化,使得取象几乎不可辨识。这样的字,比如:及,许慎:“,逮也。从又,从人。徐锴曰:及前人也。巨立切。,古文及。秦刻石及如此。,亦古文及。,亦古文及。”(《说文》卷三)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309:(甲骨文)(金文)。及的本义为逮。以又、人合体会意,表示以手捉人。顺递法取象。后来字形讹变,字素人与又合形,原初的取象模糊了。又比如:年,许慎:“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年。”(《说文》卷七)考察于古文字,《释要》p688:(甲骨文)(金文),叶玉森之说可从:契文字并不从千。疑从人戴禾。初民首部力强。禾稼既熟,则捆为大束,以首戴之归。仍许书谷熟为年之意。迄今番苗民族,及西方未开化诸岛国,犹沿古代戴物之习。所以,年为会意字,顺递法取象。简化字从禾与从人均无法辨识了。这类字还有多、些、乐、买、色、失、协、义、台、农、卫等,高频会意字中总计13 个,以下逐字辨析:

八、取象主流稳定性的结论和现实价值

(一)取象主流稳定性的结论

总结上文对现代汉语高频字中154 个会意字的考察,一大半的取象、六书、字形稳定不变,包括会意兼形声字,即前文的标题一、标题二,这类情况总计78 字。还有很多字,或简体字回归古文字,或在既有的框架内改变取象法,或保留取象的一半,或字形讹变但有规律可循等,即前文的标题三、标题四、标题五、标题六,这类情况总计63 字。除了上述主流以外,还有少数字的取象和字形模糊或未详,即前文的标题七,这类情况总计13 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频会意字取象的稳定性是绝对主流,占到总量的141 比15,也即91.56%;讹变和简化后无法辨识取象,不能从六书结构查看字义的情况很少,占总量的13 比154,也即8.44%,不到百分之十。

(二)现实价值

关于会意字,蒋善国《汉字学》:“会意字在表达词义方面的局限性是由它本身所决定的。会意字的表意是造字人的主观见解所规定的,是从一个概念的许多特征中选择某一种作对象,基本上是片面的、缺少全面性。”①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19页。这是对会意字本身构形与词义关系的探讨。那么本文呢?会意字本身造字时取象于什么?这样的取象是否合理?这种取象是否很好地传递了词义?这些问题并不在论文考虑之内。本文意在讨论现代汉语高频字中会意字的古今变化,尤其是从取象、六书、字形角度探讨会意字的历时发展状况,从而梳理出其规律,给这类汉字文化把脉,管窥汉民族的取象思维,希望有益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汉字的认知教学。

具体的实用价值,限于篇幅,本论文不做展开讨论了,这里仅简单啰嗦一条:对包括会意字在内的高频汉字的取象考辨,可以提醒我们:作为汉字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我们一方面要有汉字文化的意识,并积极弘扬汉字文化,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正本清源,严肃和认真对待汉字文化,尤其不要误读甚至误导汉字文化。比如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在某个新修历史景点大门上悬挂着“某某故裏”或者“莫某故裡”的新写牌匾,乍一看,它使用了繁体字,颇为古雅,表明写牌匾者和挂牌匾者很有文化传承意识。殊不知这“故裏”“故裡”的“裏”和“裡”字恰恰写错了。如前文所分析的,“里”字在表达街坊邻里的词义时,古今有着几乎完全不变的取象和六书,就是由田和土组合表意成为“里”,字形简易,它根本就没有被写成过“裏”和“裡”。写成“裏”和“裡”的繁体字本为一字,一个是半包围结构,另一个是左右结构,但均取象于“里”和“衣”,“里”是声旁,“衣”是形旁,形旁表达衣服有里有面,并引申为里外之里的词义——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弘扬传统的汉字文化,至少需要从一个个高频字的源头认读起来。

猜你喜欢

六书会意许慎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会意”读书法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连一连
许慎文化园简介
许慎德
“会意”与“欣然”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为啥我们没有
游许慎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