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西新人道主义理论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19-02-19潘从君周新辉
潘从君 周新辉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一、佩西新人道主义理论概述
(一)从增长转变为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佩西通过分析认为,导致全球性环发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由此付出的社会的和环境的代价。随着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日益严重,增长不再被认为是一个无可争议的社会目标,尽管在所有的国家中仍然将增长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政府不再盲目追求“数字政绩”、“速度政绩”,为增长而增长正在消失,更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和目标替代了相当原始的、纯粹的物质增殖数量的增长目标的趋势正在形成。佩西认为,可行的经济增长应该在某一合理的阶段内不断地进行,并同“良好的地球维持能力”相容,于是就产生了持续增长的概念,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他区分了增长与发展这两个概念,认为“发展就是指一般用来使所有这些人的要求得到合理满足而使用的术语”,[1](P176)并且发展已逐步取代增长成为普遍的迫切要求。
(二)重视教育,突破文化对增长和发展的限制
在佩西看来,文化问题是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根源。“人类增长与人类发展限制的问题总的来说根本上是文化问题。”[1](P100)“人类发展的更重要的目标和基础是文化的发展。”[1](P162)这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小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大到民族的腾飞、国家的富强都有文化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由于人们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其对自身需求和能力认识不充分,同时对于人类社会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地球的负载能力等方面认识不足,才使得人们的发展观念出现偏差,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指数增长,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恶劣影响,从而限制了增长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佩西主张通过文化的发展来扭转全球性环发问题,要求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人的革命,从而突破文化对增长和发展的限制。
(三)将发展与人的素质和能力联系起来[2](P28)
受传统的增长观念影响,发展的概念总是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联系在一起的,发展的水平往往取决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因而人们竭尽所能地追求物质的增殖,以求摆脱人类困境,却越陷越深。在这个过程中,人既是需求者又是消费者。但是佩西认为,“从长远的观点和全球的观点来说,需要的概念相对于需要得到满足可能性的概念,因而人的需求必须附属于使其合理地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的发展使人的需求具有合理性,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合理的希望所不可缺少的条件”。[1](P177)人们往往欲壑难平,因此不能仅仅追求发展以满足人们源源不断的需求,这样是不可持续的,而要通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人类的需要更具有合理性,而且成为实现满足这些需要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全球性环发问题的出现对现存的发展方式提出了质疑。佩西认为,正是由于人类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认清自身更深层次的需求,因而无法遏制自身的欲望,片面强调物质占有与享受,“争强斗富”,追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困境。同时人没能在心理上和功能上充分适应技术进步和物质飞跃新的世界和人类条件。“问题存在于人类内部而不是外部”,[1](P24)所以任何可能的解决办法也出于人类内部,这个办法在佩西看来就是进行“人的革命”,即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与外部世界的发展水平相称,使其能够合理控制内心欲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正确指导其行为,从而摆脱人类困境。这进一步的突出了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
(四)必须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2](P29)
佩西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类在未来几年和几十年内应该做出对策、付出极大努力的目标,将发展观从关注人的需要的满足转移到关注人本身。这种发展观的中心是人和人的存在及生活方式,尽管将发展的概念赋予功利性的传统仍然存在着,但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类的自我实现。“人道主义真正的核心是从整体上,从终结上和从生命的连续性上对人类抱有远见。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全部兴趣和关心的目标,每件事情的始终,以及我们全部希望的基础都是人。”[1](P146-147)这种发展观把发展的中心从人们想要什么和怎样得到它转到了人是什么和人能变成什么上,即关注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转变了发展的目标,明确了人的主体地位,使人能够不被发展成果的异化所影响,更好的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而实现人类需要的满足与自然系统的和解与协调。
二、佩西新人道主义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创新发展了传统人道主义理论
传统的人道主义将人作为目的,尊人权,贵人性,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但是在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忽略自然内在价值,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霸主地位,从而助长了人类单方面主宰自然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将自然看做是可以任意摆布和随意使用的工具,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站到自然的对立面,必然引发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发问题,造成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佩西的新人道主义理论批判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人道主义对人的关注,摒弃和超越了传统人道主义在自然观上的狭隘性和不彻底性。[3]新人道主义理论反对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和“自然工具论”,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不认同一切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强调人的需求必须受到当时的合理得到满足的限制,即“有限的人道主义”。[4]佩西的新人道主义理论是对传统人道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奠定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佩西新人道主义理论从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着手,区分了增长与发展的概念,将有机增长进一步提升为发展,最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佩西认为,可行的经济增长应该在某一合理的阶段内不断地进行,并同“良好的地球维持能力”相容,不仅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致性,而且要求发展必须能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突出了发展的代际公平性和延续性。“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因此,在解决发展的代内矛盾的同时,要兼顾发展的代际公平。同时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把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为对人类自身的定位和认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些观点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奠定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三)为全球化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
佩西将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负面问题都放在了“全球性困境”的框架中,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正是由于人们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尤其是忽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才造成了全球性问题,使人类面临“全球性困境”。因此,人们应该从全球性的视野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向拯救人类的道路必须要由所有的民族和所有的国家的联合努力来发现和开辟”。[1](P113)佩西主张世界各国要团结一致形成“世界共同体”,携手面对全球性环发问题。佩西新人道主义中的全球化整体意识成为当今全球化理论的理论来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经济方面,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如今受佩西新人道主义理论的启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不是一国或几国自己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危机。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更不是单靠哪个国家或民族“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所有民族所有国家——我们全人类联合起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生态全球化,共同努力来实现全球生态和谐有序发展。
三、佩西新人道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
佩西新人道主义理论主张确立同“良好的地球维持能力”相容的可持续发展观来替代以往单纯追求物质增殖的增长观。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佩西新人道主义理论提出的发展观对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适应度。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为适应新的发展情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既是党关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建设。
创新为了发展,发展依靠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转型时期,以往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劳动力优势降低;同时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创新的发展观念,提高创新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通过推进观念、理论、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创新,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强国建设。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内部存在着不平衡,而且相互之间也一直存在失衡现象。协调发展旨在通过统筹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长期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从而提升我国发展的整体水平。绿色发展提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一致性,这与佩西强调的与“良好的地球维持能力”相容的发展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活环境需求,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开放发展通过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而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联外动性, 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其他四个发展理念解决的是如何“做蛋糕”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解决的是如何“分蛋糕”的问题。佩西认为社会正义是新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从长远看来,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与安全;就没有社会发展;就没有自由、没有人的尊严,没有体面的生活质量”。[1](P149)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在维护社会正义的前提下更好的分配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佩西新人道主义理论主张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将发展的关注点转移到人自身的发展,注重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给所有人提供参与管理共同事务,实现美好愿景的可能性。但是基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中所指的人是抽象的、一般的、非历史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人。[5]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人民立场,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的利益与诉求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有利于”,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到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实践和现实国情出发不断赋予“人”以更具体、更现实的内涵。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而且回答了怎样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上8000 美元大关,但新的主要矛盾也应运而生。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解决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度,全方位的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同时要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以人民为中心做实做细,使人民群众更好的共享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三)积极推动“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
佩西认为面对全球性环发问题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系统的观念,主张建立“世界共同体”来摆脱“人类困境”。这虽然带有去政治化的乌托邦嫌疑,但是这对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与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高度的契合。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普遍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单靠一国或几国的努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世界各国要树立全球生态意识,由追求物质幸福观转向追求生态幸福观,在注重本国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承担相应生态责任,加强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建立“生态命运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全球可持续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放眼全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稳步发展,并且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整体局势趋于平缓。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却随着社会的进步遭遇严重的危机,成为困扰人们发展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提出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方案”。时至今日,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形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推动“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为此我们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既在国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又加强国际方面的生态合作,“推动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一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进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其次加大生态治理的经济投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治污技术;最后还要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二是要实现“政治生态化”,首先,要加强生态的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与生态有关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其次,还要做好生态的基层探索,细化生态执法管理的同时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创新生态宣传方式;最后,要加强生态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整治本国生态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号召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差别的生态责任,做到“内外兼治”。三是要实现“文化生态化”,文化的发展、人类素质和能力提高对于解决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既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又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重视发展教育,推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度文明的国民素质来推动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四是要“社会生态化”,就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解决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要做到既要处理好代内矛盾又要兼顾代际公平。因此,一方面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时要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社会生态意识和生态风气。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力度,真正将生态观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过程中来,以缓解代际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