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集中式管理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
2019-02-19潘文琴
潘文琴,陈 英
(解放第四五五医院,上海 200052)
前 言
消毒供应室职责在于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及灭菌,以供应至各科室,预防院内感染。本文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实施集中式管理期间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中,随机选取33例作为观察组,阐述了集中式管理的方法,并观察了管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消毒供应室实施集中式管理期间的护理人员,视为观察组,护理人员资料:性别:男:女=2:31。年龄(20--46)岁,平均(32.62±1.57)岁。工作时间(1--18)年,平均(5.62±3.48)年。将本院消毒供应室实施常规管理期间的护理人员,视为对照组,护理人员资料:性别:男:女=3:30。年龄(21--45)岁,平均(32.70±1.63)岁。工作时间(2--15)年,平均(5.73±3.60)年。两组护理人员可对比(P>0.05)。
1.2 方 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管理组实施集中式管理,方法如下:(1)任务分配:将科室护理人员,分为下收组、清洗组、包装组、下送组共4组。其中,下收组负责收集各科室的污染器械,清洗组负责按照器械的污染程度给予清洗,包装组负责清洗后给予包装,下送组则负责将各项器械下送至临床各科室。(2)集中式沟通:建立24小时绿色通道,各组均选出组长,具体负责对小组的工作进行统筹管理。(3)集中式指导:消毒供应室护士长,应与各科室临床医生相互交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明确各项医疗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4)集中式核查:消毒供应室护士长,每月均应抽查一次护理质量。发现消毒或包装等缺陷,应立即指出。同时,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使科室的护理质量得以提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下收、清洗、包装、下送4项指标。由护士长评分,每个项目各100分,得分与护理质量正相关。观察两组的感染率及临床医生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下收质量评分(96.52±3.60)分、清洗质量评分(98.41±1.15)分、包装(99.00±0.02)分、下送(99.45±0.03)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
2.2 两组的感染率及临床医生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感染率3.03%、医生满意度96.97%,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的感染率及临床医生满意度
3 讨 论
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欠佳,且容易增加院内感染率。集中式管理,为消毒供应室新型护理管理理念的一种[1]。要求以供应室护理服务内容的不同作为依据,将护理人员分为不同的小组,分别执行不同的护理工作。护士长则需以小组为单位,实现对护理人员的集中式管理,以提高管理的明确性,降低管理难度[2]。本文研究发现,将集中式管理方案,应用到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后,护理人员下收质量评分(96.52±3.60)分、清洗质量评分(98.41±1.15)分、包装(99.00±0.02)分、下送(99.45±0.03)分。与常规管理方法相比,各项评分显著提升。通过对患者及医生情况的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感染率3.03%、医生满意度96.97%,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优势显著(P<0.05)。提示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消毒质量,降低了院内感染率,证实了该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将集中式管理应用到消毒供应室管理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院内感染率,提高临床医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