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络分布特点观察

2019-02-19赵际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井穴少阴厥阴

周 炜,赵际平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 2. 北京平谷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20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慢性胃炎的一种,以胃黏膜发生萎缩、固有腺体减少甚则消失为主要改变。 其中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的患者容易转变成癌症[1]。笔者自2014年开始关注CAG患者的经络状态,试图从经络的视角观察CAG的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通过张贴海报与网络招募患者61例,男19例(31.15%),女42例(68.85%),观察时间自2014年6月—2015年1月,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门诊、消化门诊、东直门医院消化门诊,年龄分布如表1。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70岁≥20岁;②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有近半年的胃镜结果,有病理诊断;③入组前没有接受针灸、刮痧等经络调整;④自愿加入研究,并签订好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胃部做过一半以上的切除手术者;②四肢经络循行线上有大于1 cm以上瘢痕者;③肢体有残肢者;④合并重大疾病如中风及脏器功能衰竭者;⑤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精神障碍者;⑥孕妇及哺乳期者;⑦对金属过敏者。

2 方法

2.1 实验方法

应用八十道经络能量测定仪(广东佛山取经科技有限公司,机型:LDS-HMP5,专利号:ZL201620466447.2)对6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做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经络的异常。

取穴及操作方法:大椎穴作为1个参考点,手足24个井穴、原穴、奇经八脉在手足的穴位等共80个测试点,每个测试点用透气皮肤胶带(2 cm×1 cm)将金属电极片(耳挖勺状,直径2 mm)固定好,之后用导线连通八十道经络能量测定仪上。让患者仰卧于床上,保持安静,操作者进行数据采集1~5 min左右,获得数据结果。

每个入组患者通过上述检测1次,获得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测试点获得的数据为经过数学软件处理后的皮肤电阻值,该数值克服了电极的压力大小、患者的情况等导致的电阻值不稳定的问题。仪器发明者通过多年研究成功通过该特定的数学软件模型处理皮肤电阻数值,检测数据反应了身体80穴位能量高低,经过检测获得左右手足的穴位能量值,该值有正负的表达,规定超过±10的值为异常结果。

2.2 数据处理

所有检测获得的61例患者的检测值输入Excel表,通过Excel表进行排序处理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3 结果

61例患者井穴:左侧半数或半数以上患者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手厥阴心包脉为实象表现;足六经、手太阳小肠经表现虚象;右侧以手六经实象、足六经虚象为表现。原穴:左侧半数或半数以上患者手太阴、手阳明、手厥阴、手少阴、手太阳为实象表现;足阳明、足厥阴、足少阳、足少阴、足太阳虚象;右侧以手六经实象、足六经虚象为表现。见表2。

表2 患者经络分布(人次)

井穴:左侧经脉表现实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为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阴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左侧经脉表现虚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为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阳三焦、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见图1。

井穴:右侧经脉表现实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太阴脾;右侧经脉表现虚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足太阴脾、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阴肾、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心包、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见图2。

原穴:左侧经脉表现实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手厥阴心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手少阳三焦、足少阴肾、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左侧经脉表现虚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手少阳三焦、手太阳小肠、手厥阴心包、手少阴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见图3。

原穴:右侧经脉表现实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手厥阴心包、手少阴心、手少阳三焦、手太阳小肠、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少阳胆;右侧经脉表现虚象依次由多到少的排序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阴肾、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手太阳小肠、手厥阴心包、手少阴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见图4。

图1 左侧井穴排序

图2 右侧井穴排序

图3 左侧原穴排序

图4 右侧原穴排序

4 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吞酸”“痞满”“嘈杂”“腹胀”等范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认为胃脘痛的主要病机是胃的气机壅滞、胃失和降所致,辨证主要涉及肝、脾、胃,针灸取穴主穴为中脘、内关、足三里及公孙,加减涉及胃、肝、脾、任脉、太阳背俞穴及少阴肾。查阅文献发现临床采用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结果显示可获得一定疗效[3], 针刺的方法多为经验取穴或基于脏腑辨证取穴, 在一系列主穴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进行加减。如李建中等[4]对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采用辨证分型针灸治疗的方式:①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型;②肝胃不和、郁火燥热型;③胃阴不足、血瘀络脉型;④脾虚肝郁、气失和降型。针灸选穴在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的基础上,分别加膈俞、气海、血海;太冲、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太冲、公孙。经治疗后97.02%症状消失,胃内胃酸、胃蛋白酶、血中前列腺素E分别减少78%、52%和39%,胃泌素释放增加56%。胃镜下改变为:粘膜腺体增多,粘膜增厚呈充血状,颗粒结节消失,肠上皮化生消失。总有效率可达89.7%。

综上目前针刺治疗该病,无论是指南还是教科书抑或各位学者的研究针灸取穴涉及的经络穴位多是脾、胃、肝、心包、督脉、任脉、太阳膀胱背俞穴等,较少用到其它正经经脉及奇经八脉。

本课题组在2014年开始通过对61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经络进行检测发现了萎缩性胃炎的经络表达规律,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与指南的一些经络的表达。

从表2可知,井穴表达的是上实下虚,手经为实象,足经为虚象。从图1~2可知,左右的经脉表达也有程度的差异,左侧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手厥阴心包脉为实象,足六经、手太阳小肠经表现虚象。右侧以手六经实象,足六经虚象为表现。可以看出在右侧的经脉涉及的病变经络更多,而上下分离的程度也更大。

从表2可知,原穴的表达类似井穴也是上实下虚,左右不同。从图3~4可知,原穴的左侧上实较井穴为重,左侧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手厥阴心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共5条经脉超半数为实象表现;而下虚较井穴少了足太阴脾与手太阳小肠。右侧原穴同井穴均为手六经实象、足六经虚象。由此也可以看到,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原穴状态的异常大于井穴的异常。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对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总离不开脾、胃、肾三脏,在气血的层面的认识。如邓铁涛教授认为[5],萎缩性胃炎实为本虚标实的虚损证,主要由脾失健运、胃阴亏虚致痰阻湿遏、胃络瘀阻失于濡养,导致胃腺体萎缩。王氏等[6]提出,脾肾不足,邪羁入络,导致胃络瘀阻、胃固有腺体萎缩。也有研究表明[7],腺体萎缩的病性以实证为主,实中夹虚,病位主要在胃,邪实以气滞为主,本虚以胃阴不足为主;肠上皮化生病性以虚为主,虚中夹实,病位在脾、肾,正虚以脾肾两虚为主,邪实以瘀阻为主;异型增生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在肾、胃,正虚以肾虚为主,邪实以瘀血为主[8]。PLGC在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虚实转化,因而活血化瘀、涤痰通络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通过经络检测(见图1~4)足少阳胆在原穴表达上排序左右均为第一的异常表现,在右侧井穴排序第2异常,左侧井穴第4异常;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不论左右的井原穴均表达排序前两位的异常。由此可以提示,萎缩性胃炎患者足少阳胆、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的异常很严重,针灸治疗该类患者要考虑到这些经脉。

本课题组近年研究发现疾病发生有一定规律,但是指导针灸选经取穴一定要通过经络诊察[9]。通过经络诊察可以认识经络[10],发现导致病变的经络,进而调整经络,达到治病的目的。

5 结论

61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经络检测提示左右井穴与原穴均为上实下虚的表达,其中以足少阳胆、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的经络异常为明显。

猜你喜欢

井穴少阴厥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论治经前期综合征探析
刍议俞根初对厥阴病证治的认识与发展
肩颈痛,揉肩井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论少阴“三急下”
井穴诊疗法的研究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