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例研究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课堂主问题设计探析

2019-02-18薛晓君

卷宗 2019年36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阅读教学

薛晓君

摘 要:笔者以课例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问繁杂细碎、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课例研究;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

布鲁姆在《认知目标分类体系》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低年段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识记类的内容较多,教师提问繁杂细碎,缺少对有价值问题的整合,造成学生思维层级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低效的普遍现象。因此,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笔者对一二年级教学课例进行跟踪研究,提出低年段阅读课中设计好“主问题”的方法。

首先,什么是“主问题”?“主问题是基于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指向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能够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的主要问题。”[1]紧扣教学目标,呈现一个或几个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能一改传统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枝蔓丛生的局面。同时,它能带领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文本的各个角落,思维空间更广阔。

笔者对大量的语文教师的常态课提问的情况进行观察,以下是四节具有代表性的阅读常态课的提问情况,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见,三位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在31次至64次之间,低年段(T1、T2)的提问次数比高年段(T3)的多。低年段的教师提问的内容主要检测学生“知道”、“领会”、“应用”的能力,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较少。同时,由于设计的问题缺乏整体性,琐碎的一问一答较多,部分问题指向不明。笔者和这部分教师开展了磨课和研讨活动,探索出以下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的方法:

1 目标导学——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目标设计主问题

统编版教科书教学目标和语文要素的训练点非常清晰。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首先应结合单元与课时的阅读目标。如某位教师上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一课时,她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为教学目标,在集中识字后的第二课时,围绕目标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的哪一个传统节日?为什么?请认真阅读,结合课文及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内讨论并准备汇报。”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开展了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和开展小组交流学习活动。接下来,该教师组织学生上台汇报学习成果,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该问题既是对全课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既有开放性,又紧扣教学目标。

2 学情导学——根据课前先学的情况设计课堂的主问题

“学情导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让学生借助课前学案对课文进行预习,独立填写自习单。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与课堂教学高度关联的问题。通过这份学案,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以便发现重难点,设计出针对性极强的教学的主问题。

如某教师在上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小猴子下山》一课前,把“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通过表格提取信息,能说出‘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初步懂得做什么事情自己心里要清楚,不可三心二意”作为本课的重难点,因此她设计的课前学案内容为:“认真朗读课文,思考:小猴下山走到哪儿?做了什么?”

在回收的学案中,该老师发现,全班除了5位同学,其他都能准确地提取文本信息,说明这些问题相对简单,学生往往能能够直接从文本中获取答案,因此,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个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问题上。对此,该教师在课前对那5位同学以专门的指导。课堂教学中,该教师设计了两个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且需全班汇报的问题——①借助表格,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这个故事。②小猴子为什么两手空空回家呢?你会对小猴说些什么,让它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两个问题,一个要求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另一个是本课的难点,二年级的学生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答出表面的原因,但通过“你会对小猴说些什么,让它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一问,能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主问题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习隐含于主问题背后的语文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与关键能力。这些有效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长期训练,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显的作用。

3 通过问题链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推动课堂教学

笔者所指的“问题链”,就是以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为切入點,将几个问题串联,层层深入,并且将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巧妙的融合,不仅精简了课堂提问的数量、提高了提问的质量,提问的方式也激发了学生探讨文本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拓宽思维的宽度,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蜘蛛开店》一课,陈德兵老师在主问题的设计中,“问题链”设计得很巧妙:Q1:蜘蛛一共开了三家店,为什么都没有赚到钱?Q2:如果开店不至于亏本关门,你能给蜘蛛一点小小的建议吗?Q3:同学们,如果真的这么一改,故事就不好玩了。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定价不变,但是故事这样写,也一定不好玩!Q4: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好玩的故事吗?

在该课例中 ,陈德兵老师抓住主问题展开教学,把学生思维引入深层,引导学生发现里面的“好玩”的因素,再进一步思考,故事怎样写就不好玩,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的表达秘妙,最后落实到讲故事,水到渠成。

总体看来,设计主问题要求教师具备深研教材,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文本,精确把握学情的能力,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尽量做到开放、自主,即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找到学生的提高点,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只要我们恰当而巧妙地设计好主问题,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深透地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岩.从“主问题”出发,整体建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J].教书育人,2014.

[2]拾景玉.小学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