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教材建设探讨

2019-02-18甘榕生赵月桃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价值取向民族文化

林 昱 甘榕生 赵月桃

【摘 要】本文以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为例,分析民族文化教材建设的意义及价值取向,认为民族文化教材建设要遵循思想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原则,民族文化教材建设的路径应如是:成立民族文化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民族文化教材建设的统一领导;成立教材開发团队,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制定民族文化教材开发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标准,确保教材编写质量。

【关键词】民族文化 传承创新基地 教材建设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B-0008-03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实质上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过程。进行民族文化教材建设,目的是构建以民族文化为脉络的教学体系,培育、完善民族文化环境,培植民族文化土壤,促使中职学生建构民族文化知识,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大量的民族文化遗产固化为教材,也是一种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从教学过程看,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学内容得以传授、实现的途径,教材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质量和高度。因此,广西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中,将教材建设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教材建设,将民族文化引入职业学校,开展系统性、专业化的教学,实现民族文化的科学传承。

一、民族文化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

教材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进行民族文化教材建设,要明确主流价值导向,注意体现民族精神、文化气质、审美传统,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确保民族文化教材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民族文化教材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和体现。民族文化教材,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知识中介,是知识、技能的传播工具,更具有传播核心价值观和形成健康人格的作用。因此,民族文化教材建设,要重视其在传播知识、培养政治情感、塑造人格方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内容选择上要保证知识性、适用性和价值性,让学生认识、理解和体会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教材在培育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二)满足学生的文化需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是构成华夏子孙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之源。开展民族文化教材建设,要关注学生的切实需要。这种需要不仅仅是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因为重技艺轻人文、缺少文化底蕴支撑的中职教育,会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因此,民族文化教材建设,要立足于促使学生树立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启迪和开发人的智慧;促使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优秀文化的营养;促使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意向和广博的胸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审美。民族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塑造着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积淀了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民族文化教材建设,一方面要开展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工作,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呈现在教材中;另一方面要以民族文化作为审美对象,能使中职学生感受它的感染力、感性形态和艺术魅力,并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情感愉悦,激发积极向上的本质力量。

(四)在服务社会中传承创新民族文化。长期以来,民族文化“口手相传”模式导致很多技术、手艺逐渐失传,尤其是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灭绝的困境。职业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材建设,挖掘、抢救、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知识系统化,物化呈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同时,还应拓展民族文化教材的功能,在社会教育、国际交流、丰富民族文化成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民族文化教材的建设原则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中的教学体系运行,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手段,通过编写教材的内容和组织教学,能够系统地推行文化认同。职业学校的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立德树人,是教材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教材建设的思想性,就是在教材建设环节为培养人把好关。民族文化教材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任务的坚实基础。同时,立足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贴近中职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有机结合,增强教材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提升教材质量。

(二)民族性原则。民族文化教材可以更多地介绍地方民族文化知识,但其主脉和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应当在“中华民族”整体框架下叙述介绍本地区和当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一方面,应甄选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进入教材,真正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教材的内容需要注意避免过于狭隘的“本土性”,注重在区域上有更宽的涵盖面。

(三)时代性原则。教材建设要在继承中改革与创新,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推进理念、机制、方法改革创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找到它与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尤其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回应时代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期盼,形成适合于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新内容。

(四)系统性原则。民族文化教材建设要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确定教材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和整合,解决交叉、重复、分割问题,实现教材整体育人功能提升。

三、民族文化教材建设的实践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在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中,将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列为一项重要工程,积累了民族文化教材建设的经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民族文化教材建设。

(一)成立民族文化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民族文化教材建设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整体规划了教材开发工作,确立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主线,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特点,结合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需要确定教材编写的思路,建立规章制度,教材的编、选、用、评、管等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并加大教材建设的经费投入,提供一系列条件保障。

(二)成立教材开发团队,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在教材开发项目组中,既包括教材编写者和教材审定者,又涉及参与人数与教材开发的任务量、时间要求、编审难度及组织形式等内容。教材开发团队的组建从专业角度、学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学校优秀任课教师、来自实景演出企业的管理者、优秀演员以及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等都可以成为教材编写者。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演员与理论基础扎实的教育专家互相配合,既能保证教材开发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能保证开发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前瞻性。在教材开发团队的组建过程中,我们还考虑了编者的教材开发经验以及时间上的保证等,这些都是保证教材开发能够按时、保质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制定民族文化教材开发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标准,确保教材编写质量。我们将教材开发流程劃分为五个阶段,即启动教材开发、编写教材大纲、教材内容审核、教材修订、教材使用评价与反馈。这些环节贯穿着学校制定的民族文化教材开发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标准的要求。同时,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教材开发监控机制,保障教材开发质量。

四、民族文化教材建设的成效

经过努力,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出版了《实景演出基础知识》《壮族天琴》《原生态侗族大歌》《中国民族民间风格舞》《中国民族民间风格舞剧目》《中国民族民间风格舞特色(广西部分)》《〈印象·刘三姐〉演出实训》《舞蹈即兴训练与创编(案例)》《流行舞》《毯子功训练》《舞蹈基本功训练》等11本民族文化系列教材。下面介绍其中三本教材,诠释我们在民族文化教材建设中的思考结果。

其一,《实景演出基础知识》。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休闲业态,中国独创的实景演出以其依托实景剧场反映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地方形象和魅力,具有拉动旅游经济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各地实景演出方兴未艾,对演出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但在各地院校实景演出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见编写实景演出基础知识的教材。本教材以我国实景演出为研究对象,对在桂林阳朔漓江首演的世界第一场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进行了历时性介绍和实操性总结。结合《实景演出服务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分析与界定了实景演出的含义、基本要素,归纳了实景演出的特点与意义,提出了实景演出演员应具备的素质,较为系统第阐述了实景演出的基础知识。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还通过知识链接、真实案例、拓展阅读、思考与练习等栏目,将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启发感悟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该书还对如何进行“产、学、演”一体化管理,如何针对企业需求培养演员等文化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实景演出的从业者和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其二,《壮族天琴》。该教材的编写,建立在学校对壮族天琴进行研究、改造和教学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学校首先在传统天琴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大琴身的体积,选用经过特殊处理的体积较大的葫芦瓢作为琴身,提高了琴的音量。其次,改两根弦为三根弦,把低音的尼龙弦改为钢丝弦,使低音效果更丰满,拓宽了天琴的演奏音域,增多了演奏的技巧,丰富了天琴的音色,使其音乐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加强。学校天琴课程的教师通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编写了这本天琴教材,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专为天琴量身定做的具有浓郁壮民族或其他民族特色的优秀音乐。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练习、乐曲演奏、重奏(重唱)、弹唱、独奏等,编入了著名的《六甲歌》《挖地歌》《苏柳歌》《社岭铜锣》《尼阿波》《赫哩嗨》《走坡》等壮、瑶及汉族民歌和民间乐曲,还编入了专门创作的天琴独奏曲。

其三,《原生态侗族大歌》。原生态侗族大歌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在进行了 17 年的教学探索后,学校(下转第32页)(上接第9页)组织团队编写教材。为凸显原生态民族音乐的魅力,编写团队对广西及周边省份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侗族大歌进行实地搜集、整理,尤其是将侗族特有的神奇、美妙的多声部合韵—— 侗族大歌编入教材,使之特色鲜明、实用性强。该教材从众多原生态侗族大歌的教学曲目中选出 45 首合编成册,有些曲目如《深山里的人们》《毛红和义美的歌》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所选编曲目不仅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侗族大歌的歌者们对词曲烂熟于心,歌曲张口就来,在演出的时候会随着情绪临场发挥、即兴编曲,大歌中独有的装饰音、滑音、半音、经过音、情感音、转调的高音等无法用现代记谱的方式记录下来,有些音符的时长也无法用现代使用的拍号、小节、强弱规律、句法等方式来规范。本书对乐谱进行了处理,根据记谱需要设计了节拍,记音方式使用了国际音标、拼音相结合的方式,以表示侗语中的一些特殊发音,作为读者学唱参考。侗族大歌一直以来采用“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学校用记谱方式对侗族大歌作另一种形式的传承,这也体现了学校编写团队的一种创新精神。

实践表明,在民族文化教材建设中,要确保教材既立足学术前沿、符合科学规律,又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尤其要注重民族文化教材的时代性、系统性,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顺应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高宋伟.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与探索[J].才智,2011(31)

[2]顿新兴,王 凯,陈红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3)

[3]乔 军,富 强.教材建设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7A051)。

【作者简介】林 昱,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副校长;甘榕生,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副校长;赵月桃,教育学硕士,高级讲师,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职业教育教研员。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价值取向民族文化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