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少教多学”品味古代文言
2019-02-18马宁湘
马宁湘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少教多学”策略品味古代文言,提出品味文言“词”、品味文言“句”、品味文言“段”、品味文言“情”等措施,引导学生把握文言语言蕴含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语言素养,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少教多学” 品味 古代文言 语言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B-0112-02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文言文是高中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又是学生在考试中最容易失分的部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新高考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品味古代文言,进而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采用“少教多学”策略,通过品味古代文言,把握文言语言蕴含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语言素养,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少教多学”策略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揣摩、研讨那些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词、句、段,自主地体验文中的情感,最后老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小结。关注学情,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关注学生认知积累,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次愉悦而美妙的体验之旅,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为“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即“少教多学”。把诗韵文情传送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教会学生自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这样语文课才会有新的活力,才会让语文课堂变成师生思维碰撞和智慧生成的神圣殿堂,赋予语文课堂的生机与精彩。
二、采用“少教多学”策略,认真品味文言语言
品味文言语言,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步骤。阅读文言文,就要通过品味文言语言,领悟文言语言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语言的兴趣,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雅”,在反复诵读、涵泳、体味中与经典诗词展开心灵的对话和交融,从而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提升阅读探究的思维品质。
(一)品味文言“词”。文言词语有实词和虚词。
下面从文言词中的单音节词语这个角度,品味文言词语。
如指导学生学习《触龙说赵太后》时,笔者以第四段中“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句子为例。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应该重点讲“恣”“之”的词义,但从品味文言“词”的角度,则应重点品味单音节实词“诺”的韵味。
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设想:当时如此任性骄横的赵太后,仅仅一个“诺”字,不仅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更是痛痛快快地答应听任大臣们对长安君的安排了。因此要读出爽快、诚心之意。这样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才是深层次的。
再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生日”,与现代汉语中的“生日”不同;前者是“生活一天天”,后者往往是“指人出生之日,也是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
下面再从文言词中的虚词这个角度,通过两个方面品味文言词语。
一是通过表示语气的文言虚词,品味这个文言虚词所表达的情感(语气及态度),特别是这个文言虚词所蕴含的人物性格,或作者的情感及态度价值观。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么一句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很明显,这是一句不是出自内心的牢骚话。但是,因为句子中有了一个句末文言虚词“矣”,就把主人公烛之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让烛之武的形象在读者面前显得更加丰满起来,从而要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的爱国品质。
二是通过表达语法功能的文言虚词,弄清它所表达的关系。如《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句首中的文言虚词“然”,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文言虚词,它表明了秦亡原因不是因陈涉比六国强大,而是因为秦不施仁政,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态度,懂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再如《项羽之死》“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一句中的“遂”,可以翻译为一个表示连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就”。这个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际的含义,却是把握项羽的形象、揣摩作者司马迁情感态度的一个关键。通过这个“遂”字 ,西楚霸王项羽骁勇善战、极度自负这个形象就显得栩栩如生。相反,如果没有这个“遂”字,项羽的性格便略显逊色。
由上可见,学习文言虚词有助于我们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而把握了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过来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品味文言“句”。文言语言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为此,笔者先介绍文言语言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句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比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再品味文言语言的句子。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肯定句式是“XX 是 OO”(否定句式是“XX 不是 OO”);而文言文往往有多種表示方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现代汉语可以这样翻译:“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军”。
如学习《鸿门宴》中的樊哙闯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只要让学生掌握“内”的通假字是“纳”,以及“瞋目”“上指”“目眦”等词义则足矣。但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则应欣赏樊哙的表情之妙。如果将“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改为“怒视项王”,形式上是“简洁”多了,可是其神韵却相差太远,原文所描述的神情具体可感,如在眼前。如果深一层揣摩,会发现“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别有味道:寥寥几笔,就营造了当时的紧张场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心情顿感紧张,这样品味,才可体会到语言的运用之妙。
(三)品味文言“段”。如《庄暴见孟子》第一段写庄孟对话: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这段话并非写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似乎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可是细细揣摩则明白这段大有深意:庄孟对话,是为了引出话题。庄暴无言对宣王,反衬出下文孟子谈话的高明,敏感的孟子一下点出音乐与治国的关系。通过教学实践,少讲多学,发动学生,置身诗境,分析归因,这样品味,则可体会到作者构思运笔之妙,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文鉴赏的浓烈兴趣,渗透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动手动脑,直至悟“道”。这样落实,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古诗文的积累,强化了赏析的个性化理解,优化了学习理解能力,学会了吟咏涵养,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参与度和有效性,从而实现教学的双赢。
(四)品味文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之一。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品析文言语言去品味文言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文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从而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从语言中折射出的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当前,语文教师更需要关注教材的课程属性,注重实用取向,提倡没有功利的教学,追寻课程价值最大化,以课堂为阵地,提升文言课堂的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以古典的心情对待文言教学”,感知挖掘文言文教学中的文本意蕴,力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人文素质,树立淡泊明志、寧静致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遵循规则并非一味模仿,文言文语言形式创新贵在表达方法的丰富多彩。
如同样写愁,李后主《虞美人》就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以江水之多来喻愁之多。而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从“愁”的情味上入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流露的是一种沦落的“愁”,被贬谪的滋味,人生的不如意,身世的沦落,都在这无声的世界里了。
秦观《江城子》也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但愁已被物质化了,变成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漂流的东西。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从“愁”的真假上来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阕写了少年附庸风雅,故作多情的假愁,下阕写了中年报国无门、忧国伤时的真愁。这假愁与真愁真是愁煞了人。而当下学生表达中的困难,症结不在内容,而恰恰是学生语言表达太肤浅,缺乏表达的规范性和多样化。
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策略,有利于实现两个教学中心的转变,即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使学生产生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文化内涵,运用“少教多学”策略,通过品味古代文言,在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交互的文言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握文言语言蕴含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语言素养,让诗韵浸润课堂,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学生主动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有效学,课后主动学,从而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科学构建语文文言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N].光明日报,2015-10-20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