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东区:探索实施“333”工作法 深入推行“一门式”服务
2019-02-18王学
2017年以来,在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进程中,攀枝花市东区以“333工作法”为举措,以“减窗口、建一门”为抓手,打造群众满意的基层“一门式”服务平台。
“三抓”强化“一门式”服务保障
一抓组织领导。成立深入推进“一门式”服务领导小组,从标准化、信息化、协同化等方面制定“1+6”工作方案,明确开展“一门式”服务工作目标、建设标准和进度要求。层层分解责任,强化督导检查,形成全局上下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推动“一门式”服务工作有序进行。
二抓统筹布局。综合考虑各服务平台距离、人口数量、服务资源等因素,将原有的79个人社服务平台整合为70个,积极构建人社服务阵地,合理设置业务办理区、政策宣传区和自助服务区,实现功能分区。
三抓建章立制。规范岗位职责、岗位标准、服务承诺,设立服务示范岗,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制订了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推行窗口接待受理“五个一样”、工作人员“十条禁令”等制度,健全了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
“三优”筑牢“一门式”服务基础
一是优化窗口建设。突出攀枝花人社元素,统一配备标识标牌,统一制作二维码展示台等导向性标识和功能性标识。建设集信息与咨询、管理与服务、投诉与监督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增设自助服务终端(便携式服务终端)、高清晰拍摄仪、电子签字评价板等设备设施,部分街镇社区增设了书报区、信息发布区、微信小程序等便民惠民设施。
二是优化业务流程。按照综合柜员制“一制四化”(网厅业务一体化、业务财务一体化、业务档案一体化、公共服务多样化)的思路,对全区公共服务事项目录进行全面梳理规范,建立起一套完整通用、名称一致的公共服务事项目录。规范服务指南,精简经办流程,将各类人社事项由原来分门受理、分职能接件,归并到公共服务中心和综合窗口,推动实现“同址办公、同窗服务、同网经办、同城通办”,形成“一门引导、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次办结”的“四同四一”服务新格局,从而完成对核心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一般业务网上办、标准业务自助办、复杂业务窗口办、特殊业务专人办。目前,已联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涵盖57项人社工作。
三是优化人员保障。市东区人社局强化人员配备,每个街道(镇)、社区(村)均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同时,提升人员素质,深入实施“练内功、强素质”行动,多次组织全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开展业务培训、人社大讲堂、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倡导一专多能,一人多职,实现从“专科”到“全科”的转变。
“三开”提升“一门式”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订单服务。构建“一卡一员一平台”服务模式,“一卡”即按需制作发放人社服务联系卡;“一员”即发挥“网格员”作用,把人社政策宣传和服务内容辐射到每个小区、每个楼栋;“一平台”即设立居民意见反馈平台,广泛收集居民需求,特别是对有培训、就业、创业意愿的人员分别建档立卡,从而为老百姓提供“订单式”服务,充分体现人社服务的温暖。
二是开展特色服务。在保证全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鼓励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亮点,如阳城社区在成功打造成为“智慧社区”的过程中实现了“智慧人社”, 发挥“一门式” 服务和“互联网+人社”的最大效能;新源路、团结等社区通过错时、延时服务,解决了无法在上班时间到社区办事居民的困难。通过“每周面对面·相约星期四”“社区说事日”等定期收集服务对象建议和意见、宣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上门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
三是开展延伸服务。将人社部门各项工作纳入“智慧社区平台”和“我的社区”微平台互联互通。在“我的社区”微平台设立了“社区动态、一门式公共服务、我de社区·我的家、党员会客厅、三社联动、社区+”等服务版块,让辖区企事业单位、居民随时掌握社区新闻通告、知晓人社部门各项政策和办理事项。智慧社区平台内容涵盖“创业就业、社会保障、社区便民、社区商业、健康颐养”等8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