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高校网络党建的创新型融合
2019-02-18钟洋洋
钟洋洋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高校党的建设就是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目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为党的事业培养大批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高校网络党建具有环境的开放性、传播的及时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科学性等新特点,有助于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程的顺利开展。同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对象是充满活力,拥有一定网络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有助于高校网络党建队伍的建设,推动高校网络党建的发展。
一、问题与短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网络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坚持严进严出的标准,把好质量关。当前,我国高校对培养对象进行考核,往往采用书面考试的简单方式,即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只需通过党校教育和书面考试,就可成为合格的党员。这样的方式比较僵化呆板,相对缺乏活力,缺乏对培训效果实时的监督。大部分学生容易在成为正式党员之后懈怠下来,很难继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校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资格考查和定期考核,以选拔出合格的培养对象;并监督党员进行定期的自我考评,以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第二,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作虽然在阶段性培养的工作上取得的成效明显,但在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上仍是个缺口。一方面是培训的次数有限。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班作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方式,由班级、学生会的优秀骨干组成,任务是对这些优秀骨干进行一定时间(一般为三到五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信仰等相关知识的集中教育和培训。这样学生受教育时间过于集中且时间较短,很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更不用说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培训的周期较短。高校只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忽视对毕业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的持续教育和培养。多数大学毕业生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之后,极少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教育相关的活动,即使是党员也鲜少参与相关的培训活动。
第三,缺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环节,与社会实践结合力度不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不只是培养一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更是要培养一批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培养工作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只停留于理论的培养,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开办“青马工程班”、建立学生理论社团、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虽然做到了培养方式、路径的多样化,但往往形式固定、老化,对培养对象采用“圈养”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也没有制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自然很难提起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并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网络党建存在的问题
第一,网络环境复杂,调控任务艰巨。从国内环境来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文化程度的网络主体充斥着网络,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弥漫在网络世界里。处于懵懂时期的青少年,很容易被网络中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带偏,甚至走上歧途;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将淡化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青年的政治观产生倾斜”[2],这样互联网到处都是网络民粹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这种“多元社会思潮交织的局面,消解和侵蚀着社会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3],非常不利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就对控制好,监督好,净化好网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高校网络党建主体力量不足,缺乏有力的工作队伍。一支既懂党建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党建工作队伍,是搞好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基础。随着全球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的传播媒介飞速发展,对传统的党建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我国高校在网络对于传统党建的冲击面前,严重地缺乏专业的网络党建队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过硬的网络知识和技术、拥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传统工作人员,很难在网络党建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是,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的学习,专业的网络基础的工作人员,很难胜任党建工作。这样就导致高校网络党建队伍力量的严重不足,很难推动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需要高校组织建立一个专业团队,来负责高校网络党建的事务。
二、创新与突破:高校网络党建与青年马克思 主义者培养工作的有机融合
所谓高校网络党建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融合,就是指在高校网络党建工作中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投身于高校网络党建过程中,一方面,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运用掌握的网络技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投身网络党建,为高校网络党建队伍注入新鲜的活力。
(一)融合的原因:高校网络党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客观要求
第一,二者融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党内生活锻炼是马克思主义者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要培养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离不开党内生活锻炼的。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高校网络党建相融合,就是要青年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网络党建的实际工作中,在锻炼工作能力的同时,学习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供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二者融合是创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方式的具体表现。开设青马工程班和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比较常见的模式,缺乏新意,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兴趣,实际的培训效果不佳。将高校网络党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相融合,就是要在高校网络党建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搭建新的网络平台,创新培养活动内容、方式和机制,激发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主动学习党建理论相关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第三,二者的融合是高校网络党建的重要动力。高校网络党建严重缺乏有力的工作队伍,它们亟需大学生这样既有一定的网络技术,又有不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群体来注入新鲜的血液。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和高校网络党建相融合,从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对象中挑选学生,来担任党建网站的负责人,并成立专门学生网络党建小组。这样大学生融入到高校网络党建队伍之中,既解决了高校网络党建队伍缺失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网络党建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样就推动了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融合的途径:找准切入点,促进高校网络党建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同构共生
建立系统的、立体的网络阵地是将二者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建构起“校校联盟、校地合作”的资源共享联盟,是二者融合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第一,系统化、立体化地构建网络党建阵地
首先是建立并实现“两微一端”。“一端”是指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些党建网站,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红旗飘飘”网站、复旦大学的“网上党校”等。“两微”是指建立微信、微博公众平台。高校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两大受众面极广的社交平台,来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比如建立学校党建微信公众号、注册学校党建微博“大V”账号等。通过建立“两微一端”初步为网络党建的搭建了平台,为高校网络党建的后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制定网络考核机制。传统书面考试很容易让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在考核通过之后懈怠下来,很难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学习和持续探讨。所以,在网络党建工作中应该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定期考核,制定一个长期的考核制度,督促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自身理论基础,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做好准备。比如:高校在党建网站上开设“党员考核”专栏,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实名注册,专栏定期挂上试题,注册党员主动进行自我考核并提交考核成绩;注册党员在网上定期提交思想汇报、学习总结等。毕业的学生党员学校将相关信息提交至上级网站,由上级网站对毕业生进行定期的考核。这样长效的网络考核机制,有助于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身学习,为培养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重要的保障。
最后是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网络党建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时,高校也应该结合传统的培养方式。即在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党建平台重要作用的同时,高校也不能忽视“青马工程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传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的作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为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探索出新的途径。比如:就课程开设而言,线下“青马工程班”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双管齐下;就考核方式而言,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除了参加书面考试以外,还的进行线上的考核。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党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推动作用,以确保培养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建构起“校校联盟、校地合作”的资源共享联盟,通过校园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二者的快速协调发展
一所高校的力量是单薄的,很难独立地解决高校网络党建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此,积极地与外界保持联系,与外界结成党建联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联盟,以实现“平台共建、措施互补、资源共享、理念互动”,是实现高校网络党建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融合的关键。
首先,建立分层次、分地域、分领域的联盟,即按照“985”“211”“双一流”高校,部级直属高校,同省市高校,文科性质高校,理科性质高校等标准,有针对性地联盟与合作;其次,高校需要与校区所在地的社区、街道等的基层社会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如:学校与周边社区建成了“一校一带”的联盟,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党建互动中,运用自己的所学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中;最后,高校需要与校区所在地的政府党委、党政机关联盟。如,高校可与学校所在地政府的共青团委、党委在网络党建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上深入交流与合作,并形成紧密的联盟关系。通过各种联盟关系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政府党政机关等在网络党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上的优秀经验、措施和理念。
通过这些措施,网络党建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平台,青年大学生在高校网络党建中进行实践,锻炼和巩固自己的理论基础;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网络党建,为高校网络党建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并为高校网络党建提供技术保障。